高 軍,趙 炎,馮圣軍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肥城 271600)
肥城市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的經驗與做法
高 軍,趙 炎,馮圣軍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肥城 271600)
肥城市作為全國首批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近年來,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于北方缺水地區并能在全國較大范圍內進行推廣的建設管理模式,在此對其積累的經驗進行了總結。
肥城市;節水技術;節水灌溉
近年來,肥城市牢固樹立“農業發展、水利先行”理念,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通過實施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著力打造規模較大、集中連片、效益突出、群眾受益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示范區,促進了農田灌溉發展。截至目前,肥城市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53萬hm2,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近4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72.2%。先后榮獲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全國首批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1.1 實施行政推動制
成立了分工市長任組長,水利、財政等部門和各鎮(街、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成員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全力以赴推進工作開展。并組織召開現場觀摩會議,通過組織落后鎮街向先進鎮(街)學習,達到了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效果,促進了全市整體工作的有序開展。
1.2 發揮規劃引領制
堅持規劃為先導,組織精干技術力量,廣泛調查研究,多方傾聽群眾意見,準確把握群眾灌溉需求。在此基礎上編制了《高效節水灌溉規劃》《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肥城市山區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規劃》,都體現了節水優先的理念。
1.3 落實督查考核制
實行定期督查通報制度,重點督查各鎮(街)在組織實施上是否與規劃相匹配,質量是否達標,進度是否及時,并在全市范圍內通報督查情況和整改落實情況。同時,建立考核制度,對各鎮(街、區)高效節水灌溉工作推進情況作為年度科學發展觀考核的重要依據,推動了全市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順利實施。
2.1 進行河道綜合治理
近年來,先后投資2.14億元,實施了國家級河道治理工程,對大汶河、匯河、康王河、小匯河、東金線河、漕濁河等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年可攔蓄雨洪資源252萬m3,擴大農田灌溉面積1萬hm2。
2.2 建設“五小”水利工程
“十二五”以來,共投資1.7億元,對1座中型水庫、79座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水庫整體蓄水能力增至7 148萬 m3;投資3 893萬元,建設“五小”水利工程433處,年新增供水能力135萬m3,擴大改善灌溉面積2 266.67 hm2。
2.3 實施引調水工程
充分利用汶河水、黃河水等客水資源,投資1.2億元,實施了引汶調水工程,通過2年的實施、兩級提水、水庫調蓄,年可實現調水3 500萬m3,惠及沿線四個鎮(街),擴大農田灌溉面積1 466.67 hm2。扎實推進了引黃濟肥工程,投資2 000萬元實施了引黃灌渠五期改造工程,對泵站及供電線路進行了更新改造。針對山區缺水實際,實施了4處抗旱應急調水工程,將汶河水、黃河水、礦坑水通過管道調入山區村,逐步采取掛賬銷號的方式,改善了83個山區村的灌溉條件。
3.1 爭取項目資金,建設重點工程
自2009年以來,肥城市投資2.13億元連續實施了兩輪6個年度的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和一年的省級農田水利項目縣項目;又通過競爭立項又爭取到2016—2018年連續3年總投資6 600萬元的國家級農田水利項目縣項目;連續4年實施了每年投資980萬元的泰安市強村固基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實施完成了投資2 240萬元的抗旱應急調水項目;完成了投資1 529萬元的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
3.2 激發民間投資,創新投入機制
肥城市不斷完善“政府投入主導、用水戶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節水灌溉發展投入機制,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籌措資金。創新了資金投入及管護模式。在農田水利設施維護項目中以實物進行補助充分帶動激發了民間資本投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吸引社會各方參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涌現了許多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發展節水灌溉的典型。
3.3 進行項目整合,統籌發展節水
將全市水利、國土、農業綜合開發、發改等部門涉水涉地項目中的高效節水灌溉試點縣、千億斤糧食、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中涉及到農田水利建設的工程加強統籌協調,兩年共整合水利部門以外的涉水涉地項目資金2.6億元,有效促進了節水灌溉的發展。
3.4 推廣高新技術,提升灌溉效益
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在平原地區發展管道輸水灌溉和帶噴,利用現有機井,延伸灌溉管道距離;在山區實施遠距離引調水工程,滿足農田灌溉要求。引進實施了自動化控制蔬菜噴灌、機井及泵站射頻控制、風光互補提水、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對果樹和農作物進行高效灌溉,實現了從“大水漫灌”向“精準灌溉”的技術性轉變。積極發展噴灌、微灌和水肥一體化,推廣用水計量和智能控制技術,加強灌區自動化控制、信息化等技術研究與應用,促進農田水利現代化。
4.1 立足實際,構建水網體系
以肥城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為指導,借助北部毗鄰黃河、南部有汶河流經邊界的優勢,確定了“引黃濟肥、東西互補,引汶調水、南北貫通,河庫相連、引蓄結合、城鄉一體、優化配置”的現代水網體系。根據肥城的地形和水資源現狀特點,確定了 “三條線、一大片、水利設施圍山轉”的總體治水布局。依托山勢、水勢,建設大量的攔水、蓄水、調水、節水設施,利用攔蓄雨洪資源擴大灌溉面積。
4.2 因地制宜,分區分類指導
針對肥城市水資源緊缺的特點,結合全市節水灌溉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分區分類積極推廣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在水源相對豐富的區域,大力發展大田管灌;在山丘區積極發展管道輸水灌溉技術,通過新建塘壩和調水管網擴大灌溉面積;在種植高效優質經濟作物區適度發展噴、微灌技術,切實達到節水、節能、擴灌、高效的目標。
4.3 深化改革,提高用水效益
為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益和供水可靠性,作為全省的試點,肥城市開展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逐步建立了用水總量與用水定額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規范了農業灌溉供水價格管理,較好地發揮了價格對水資源配置的調控作用,實現了用水的商品化。同時,為用好、管好灌溉工程,不斷加強對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對于灌溉工程效益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4.4 建管并重,創新管護模式
結合肥城實際,扎實推進了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營管護機制工作。堅持政策穩定、依靠群眾、尊重實際的三項原則,全市近4萬hm2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全部明晰了產權,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對水利工程建設堅持“三分建、七分管”,在水利項目建設中,探索推行了項目代建制,進一步促進了水利項目建設的規范化管理。
(責任編輯 趙其芬)
S274
B
1009-6159(2017)-06-0050-02
2017-02-03
高軍(1983—),男,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