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磊,雷 慶
(陜西水環境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18)
蒲城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北部,屬渭南市管轄。蒲城是陜西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時間的誕生地,被譽為“酥梨之鄉”和“焰火之鄉”。蒲城還是國民革命軍上將楊虎城和清朝宰相王鼎的家鄉,故有“將相故里”的美譽。近年來,隨著蒲城縣人口增加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戰略的進一步推進,用水量也急劇增加,而現有供水工程供水能力不足,供水保證率低,供需矛盾突出,縣城及周邊常流水的河流基本沒有,僅有一條常年干涸的漫泉河,水生態空間明顯不足。
蒲城境域內,北高南低,縣城立于黃土臺塬之上,北依堯山及唐代五陵,南覽洛、渭及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城市自然環境格局較為獨特,如何以水為脈,保護與發揚城市格局需要慎密思考。
關中水系規劃: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在滿足河湖功能前提下,構建起關中乃至不同流域兼顧相濟、多線連通、多層循環、生態健康的柔性水系,同時構建以水系為載體,連通工程為紐帶,節點工程、柔性調控措施相結合,制度作保障,內部大循環、外部大連通,縱橫成網、河湖相連、渠庫相通、百庫千塘、濕地成片、湖泊鑲嵌、綠樹成蔭的關中水系格局。
各地市或更小區域,在關中水系網絡構架下,結合區域實際,構建區域水網體系,互聯互通,使防洪、供水、治污、治沙、水生態、水景觀等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發揮。
渭南市水系規劃:以渭南市水系自然條件為基礎,以已成灌溉、供水水源工程及其輸水渠系為依托,以正在實施的渭河綜合治理、引漢濟渭調水和東莊水利樞紐和規劃的古賢引水工程、引清濟沋工程等一大批在建擬建工程為新的支撐,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提出了建設“一心溝通、一環繞城、四橫九縱、湖池鑲嵌”的水系框架和八大支撐工程、十類分項工程的總體布局。
蒲城縣縣城總體規劃:2025年積極融入大西安都市圈,成為大西安都市圈東翼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大唐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規劃加快實現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社會和諧化,旅游網絡化,加快實現蒲城文化內涵的提升。突出“生態化”、“人文化”、“科技化”為重點和主線,堅持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建設,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人口、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的長期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城市。
通過自然水道修復,實施人工水道連接,實現水資源的聯通、聯調、聯控,形成多線聯通、多層循環、生態健康的蒲城柔性水網體系。到2030年,以天然水道為基礎,
結合人工渠系、管網,構建安全、健康、優美、智慧的蒲城水系;依托人工濕地、海綿城市以及再生水利用等柔性治水措施,優化水資源配置,系統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水生態損害等問題。通過水系的系統治理重現“山雄水動,人杰地靈”的山水田園城市勝景。基本建成以天然水道、人工渠系為骨架,管網、水庫、濕地為補充的蒲城水系體系,河湖、濕地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提升,實現良性循環。
規劃定位:龍脈福地、城水共生;
規劃理念:融入山水、宜居宜業。
通過“一帶、兩橫、四區、十湖”,構成“一縱貫漫泉、兩橫織綠帶、湖塘綴其間、碧水映堯山”的空間概念形態。
一帶:漫泉河水生態廊道。規劃沿漫泉河從西澄公路橋到下寨干渠建設水景觀帶,總長度6 km。擬修建3道跌水壩,水面面積50萬m2。
兩橫:主要指在縣城北部和縣城南部各布置一條水系。其中北部水系,自縣城東北部賈王莊水庫向西通過城北防護林最終接入漫泉河,該水系主要向城北防護林和高效農業供水,并兼顧水產養殖和旅游觀光等功能;南部水系主要以蒲城縣污水處理廠中水為水源分別向縣城內長樂湖和城西漫泉河進行補水。
四區:北部“唐皇陵文化景觀區”,以灌溉水池為生態景觀載體,改善城北防護林和唐皇陵文化旅游區生態環境與旅游設施,建設湖濱旅游服務區,同時以灌溉水池為水源,引進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設施,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區。
西部“生態景觀區”,依托漫泉河水面工程,生態廊道、縣城水系等水文化景觀區,東雷抽黃北干渠等水利、水景觀設施及大面積的綠色果園、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水產養殖、綠色果品、運動休閑、觀光旅游為主導產業的生態景觀區;
南部“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依托東雷抽黃北干渠、重泉水庫等水利設施種植葡萄、梨、西瓜、冬棗等水果,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綠色果品基地;
東部“農業觀光區”,依托現有的花卉產業基地,發展苗木、花卉、蔬菜、果品等高效農業,遠期可在該區域以賈王莊水庫為水源布置城東水系,布置灌溉水池,依托水面景觀建設農業觀光旅游區和優美鄉村示范點;
十湖:規劃布置有10個湖,其中城北有6個湖,分別命名為賈王莊水庫、玉皇湖、瑤湖、仙女湖、貴妃湖和雙子湖;城西有2個湖,分別為南春湖、長樂湖;城南有2個湖,分別為重泉水庫、北灣水庫(其中北灣水庫為蒲城水系的遠期供水水源)。
地表水:蒲城縣境內河流不發育,主要的河流有北洛河、白水河、大峪河等,均分布于縣城東北部,多沿縣界流過,縣境內流程短,水量有限,且距離縣城較遠,不適宜作為本次水系供水水源。
地下水:蒲城縣現狀地下水主要為“380”巖溶水,埋藏深,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不適宜作為本次水系供水水源。
中水:蒲城縣污水處理廠現狀污水處理規模為1.8萬t/d,年處理量657萬m3。污水廠內設置中水處理設施,通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可作為景觀用水和澆灑道路用水,規劃水平年污水回用率為35%,預測利用中水規模為0.63萬t/d,年可利用量為230萬m3。
城市雨洪水:根據《蒲城縣城總體規劃(2010-2025)》,規劃保留現狀城區排水系統,將現狀排水管(渠)改造為雨水系統,完善城內雨水管網,增強城市排泄能力,雨水采取蓄、排結合方式,汛期雨水可蓄水造景。采用徑流系數法計算雨水量,計算公式為 W=α×P×F,雨水利用率取 50%,α=0.15,P=523 mm,F=70 km2,經計算,城區雨水年利用量為275萬m3。
東雷二黃水:規劃區內現狀有效灌溉面積為19萬畝,耕地灌溉定額為280m3/畝,按灌溉定額計算年灌溉水量為5300萬m3,現狀年實際灌溉用水量約為4000萬m3,尚有很大的供水潛力。
本次規劃擬將區內有效灌溉面積發展到20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按70%考慮,灌溉定額取200m3/畝,經計算高效節水年灌溉用水量2800萬m3;普通渠灌6萬畝,灌溉定額取280 m3/畝,年用水量1680萬m3,合計4480萬m3。高效節水改造后年節約水量820萬m3。節約水量可用于城市居民生活、工業、河湖生態等供水。
因此,本次水系規劃近期水源包括蒲城縣污水處理廠的中水、城市雨洪水和東雷二黃水,年供水總量為1325萬m3,供水對象為9個蓄水池和漫泉河水生態廊道。
3.2.1 需水量
蓄水池需水量:規劃在東雷二期抽黃灌區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4萬畝,由于東雷抽黃工程引用的黃河水含泥沙較大,不能直接用于高效節水灌溉,需修建蓄水池沉淀泥沙后用于灌溉。本次水系規劃建設9座蓄水池和漫泉河水生態廊道,除服務于高效節水灌溉,還可兼顧城市供水、水產養殖、水面景觀、休閑灌溉、改善生態環境等功能。
規劃9座蓄水池和漫泉河生態廊道水面面積為257萬m2,其中蓄水池總面積為207萬m2,漫泉河生態廊道面積為50萬m2,規劃蓄水池水深為1.5~4.0m,蓄水量為795萬m3,漫泉河水生態廊,平均水深為3.0m,蓄水量為150萬m3,則水體總蓄水量為945萬m3。
蓄水容積:根據重泉水庫和賈王莊水庫設計成果,總庫容分別為426萬m3、400萬m3,主要包括死庫容、調節庫容和調洪庫容。其他7處蓄水池和漫泉河水生態廊道庫容包括生態蓄水庫容、調節庫容和調洪庫容。經計算,蓄水總容積為945萬m3。
淤積庫容:根據引黃水含沙量監測資料,含沙量平均值為7.1 kg/m3,泥沙密度為1.35 t/m3,年沉沙庫容為4.97萬m3,按平均30年設計沉沙年限計算,總沉沙庫容為149萬m3。
蒸發量和滲漏量:蓄水區域總面積為257萬m2,年水面蒸發量為609mm,計算年蒸發水量為156萬m3;蓄水區域滲漏量按照800mm/年計算,蓄水面積為257萬m2,經分析計算,年滲漏水量為206萬m3。
3.2.2 供需平衡分析
根據需水量計算結果,本次水系規劃總需水量包括蓄水池需水量、蒸發量和滲漏量,合計為1307萬m3,近期供水量包括現有污水處理廠中水、城市雨洪水和東雷二黃水,合計為1325萬m3,由此可見,水源工程供水量可以保障水系用水量。
本次水系規劃近期水源利用中水、城市雨洪水、東雷二黃水可滿足水系用水要求;遠期水源考慮渭南市抽黃供水工程的水量和古賢水庫供水兩種水源與現有水系進行互為補充。
蒲城水系綜合治理是一項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利益相關方眾多的龐大的系統工程,規劃實施需要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需要省市有關部門的共同配合,也需要蒲城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需要相應的政策法規、執法體系和數字化技術體系作為支撐。這些方面必須要有具體可行的落實措施,以保障水系規劃的全面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