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4月8日文章,原題:珠三角工作崗位減少,但為國內市場生產的產品更多了 工業化時代,高端制造業必不可少的技術和文化多藏于富國的工廠。通信費用大降后,此類知識流動變得暢通。西方跨國企業開始將生產業務和供應鏈分拆、外包。中國曾是這一進程的受益者。
發達國家的工業知識與珠三角的低工資形成了完美組合。該地區生產出大量價廉物美的產品,滿足富裕國家無窮無盡的需求。因此,這個效率之軸的另一大受益者就是西方消費者。但如今,軸的兩頭似乎都搖搖晃晃。中國制造業成本已比東南亞或印度高出很多。富國對來自中國的進口需求受阻于經濟低迷,對自由貿易的熱情也消減了。
中國的出口企業都面臨這類問題,珠三角尤為嚴峻。為此,當地那些適應力強的制造業者開始轉型,而且轉得干凈利落。他們把部分生產轉到鄰近更便宜地區,并從出口轉向國內不斷擴大的龐大市場。沃頓商學院的馬歇爾·費希爾稱,“中國2.0版(China2.0)出現了”。工資水平猛漲后,專家曾預言珠三角前景慘淡。但如今,珠三角公司已順勢改變并走向多樣化。
盡管近年來出現種種困難,中國公司仍是全球制造業之王。德勤咨詢公司每3年調查全球500多名企業主管,請他們依據制造業實力對各國排名。在去年的最近報告中,中國擊敗美德日,依然高居榜首。
珠三角并未如一些人所預料的那樣被掏空。一些高度勞動密集型產業確實離開了,但多數公司留了下來。它們把主要業務留在珠三角,同時對更便宜的地區投資以減少風險。此類投資形成以珠三角為軸心的輪子輻條。
物流業務遍及珠三角的喬治·楊摸到了變遷脈搏。他的一些客戶在越南北部等地增設工廠,那里的貨物一天就能到達珠三角。珠三角的務實多樣化戰略已造就一個適應力強的區域性生產網絡——珠三角的重要性也因它而增強。▲
(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