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山
深水區國企改革各種矛盾縱橫交錯、利益格局盤根錯節,上海的改革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面,統籌各方力量與資源穩中求進
上海素有地方國資國企改革風向標之稱。今年2月的上海國資國企工作會議上,上海市國資委主任金興明介紹,上海國資2017年度工作主要有八個任務,排在第一位的是著力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混改為首,彰顯上海國企改革的定力與智慧。
著力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反映上海連續沖擊“突破口”的改革定力。2013年上海在全國率先發布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宣言書《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選定以“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企業制股份制改革,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為突破口。
2014年依托資本市場著力推進:23家上市公司融資、重組資產1629億元,綠地集團、現代設計整體上市,上海城建推進整體上市,文廣集團以東方明珠和百視通吸收合并資產整合。
2015年競爭類企業整體上市、核心業務資產上市疾步穩進。國泰君安、東方證券IPO,市屬金融國資證券化率提升至71%;29家上市公司募資、重組資產1611億元;華誼集團、臨港集團等實現競爭類核心業務資產上市。
2016年,制定《上海市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制操作指引(試行)》,重點推進企業集團整體或核心資產上市。上海電氣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東方證券創地方國企“A+H”最快紀錄;上海銀行IPO,創當年A股融資最大規模;上海電影IPO。是年末,混合所有制企業占國資系統企業營業收入81.5%、凈利潤87.4%。全市7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2.9萬億元,國有股市值近1.2萬億元。
2017年“咬定青山不放松”,繼續主攻產權制度改革。推進2-3家科研院所建立多元化投資、市場化經營機制,2-3家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已實現核心業務資產上市且各項指標符合整體上市標準的企業調整管理體制,管理重心與資產結構融合;建科院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推進上海市燃氣行業企業實施混改,10家符合條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試點員工持股,構造企業持續發展動力機制。
著力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閃射上海點面協同系統推進的改革智慧。深水區國企改革各種矛盾縱橫交錯、利益格局盤根錯節,上海的改革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面,統籌各方力量與資源穩中求進。
一是混改與國資授權經營改革同步推進。組建和發揮國際、國盛兩個國資流動平臺的營運功能,將價值300億元的股權注入,劃轉資產總額約500億元;國資流動平臺行使“部分國有股權的持股主體、國資運營的執行主體、部分一般性競爭領域國資退出的主要通道”職能,建立健全“以股權運作為核心、以運營規則為基礎、以業務細則為補充”的國有資本運營體系,平穩起步有序運轉;創新資本運作方式,發行中證“上海國企ETF基金”,首募規模152.2億元;功能類、公共服務類企業中的競爭性業務資產,利用上市平臺引入各類資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二是混改與創新轉型提質增效協同并進。產權改革著力于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按照中央對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求,制定鼓勵和支持國企加快科技創新的9條措施,2016年26.5億元國資收益支持33個市級重大戰略項目或企業創新項目,落實國資收益支持科技創新項目、“三個視同于一個單列”考核政策,健全以創新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對任期屆滿競爭類企業實施創新轉型專項評價。推進上市公司實施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等期權激勵,支持人力資本密集的高新技術企業、院所轉制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實施張江股權和分紅激勵,探索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引導企業將容錯機制納入公司章程。
三是混改與結構調整優化布局相互促進。依據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制定“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清單,新增投資約4000億元,主要投向戰略新興產業等四大領域,國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領域的集中度要達80%;推動國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光明食品集團與良友集團重組,完善食品全產業鏈;上海儀電與電動所聯合重組,向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和運營商轉型。圍繞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推進實施開放性市場化聯合重組。
四是混改與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同步前進。在混改中堅持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要職配置制度,分類提高現代公司治理水平。競爭類產業集團同步實現黨委書記、董事長“一肩挑”,按照“成熟一家配置一家”的原則,完善功能類、公共服務類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拓寬外部董事、外派監事的來源渠道,探索現職市管企業領導人員轉任為專職外部董事途徑;分類規范董事會和監事會工作機制,修訂外部董事管理辦法,制定專職外部董事試點方案,拓展外部董事來源。出臺外派監事會主席和專職監事履職目錄,制定外派監事團隊對董事會、外部董事履職評價辦法。深化職業經理人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長效激勵約束機制,上海儀電、錦江國際等下屬10余家企業試點職業經理人制度,推進“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試點;上海建工實施核心員工持股,飛樂音響、東方明珠等實行限制性股票激勵,實施各類股權激勵累計45例。
五是混改與完善國資監管方式齊頭并進。推進混改與轉變國資監管方式同步,以“管好資本布局、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為監管重點,穩妥推進經營性國資集中統一監管,繼續完善“直接監管為主、委托監管為輔”的監管模式。浦發銀行、中國太保、國泰君安等市屬金融企業國資實現統一管理,建立金融企業領導人員任期考核辦法等制度。市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利潤已經占上海地方國企總量的90%。梳理細化國資委管好資本、服務企業履職清單和事中事后監管事項清單,優化監管職能配置和內部運行流程,完善事前制度規范,加強事中跟蹤監控,強化事后監督問責。貫徹落實《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完善產權變動監管程序和標準,加強對重大資金、跨國經營、內部控制的審計監督。強化國資監管基礎工作,完善國資經營預算管理,加強支出后監督評價;國資收益支出聚焦企業創新轉型和改革轉制,以及充實社保基金;推進企業信息披露和國資監管信息公開,推行新國資監管數據平臺三年行動,提升監管數據信息集中采集分析使用水平,通過引入經濟增加值、市值等評價方法,增強國資運營監控能力與水平,切實提高“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本管理能力。
作者系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