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綱+黃玉凡+張秀明++劉玉良
摘要: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產業發展,多次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全省畜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雙城、肇東、杜蒙、安達、巴彥等牧業大縣畜牧業及畜產品加工業的收入分別占農民收入和縣財政收入的1/3以上,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本文研究了黑龍江省“兩牛一豬一禽”產業現狀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就加快畜牧產業發展,促進種養加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畜牧產業;種養加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的東北端,北部和東部隔黑龍江、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屬溫帶和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黑龍江省是國家開發建設最早的地區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逐漸形成了以現代農業、裝備、能源、石化、食品、旅游為主體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產業發展,多次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了全省畜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2015年,畜牧業產值達到170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3.8%,全省肉、奶產量達到227萬噸和570萬噸,全省80%的牛奶、60%的豬肉和45%的禽蛋以各種形式銷往全國各地和國際市場。通過畜牧產業的發展,每年轉化糧食125億公斤,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240萬人。黑龍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牧業收入已超千元,雙城、肇東、杜蒙、安達、巴彥等牧業大縣畜牧業及畜產品加工業的收入分別占農民收入和縣財政收入的1/3以上,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黑龍江省已成為全國優質、綠色、安全、放心的畜產品基地。黑龍江省獨特的經濟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為海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提供了良好商機。
一、“兩牛一豬一禽”產業現狀
(一)奶業——居全國領先位置。2015年黑龍江省奶牛存欄達193.4萬頭,牛奶產量占全國總量的15.2%。黑龍江省優質荷斯坦奶牛存欄總量、標準化規模奶牛場(小區)總量和奶牛養殖業產值居全國第一。全省規模以上乳品加工企業數量、產能、工藝水平、奶粉產量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全省現有規模以上乳品加工企業53家,占全國的1/10,年加工鮮奶能力達到1004萬噸,全國排名前10位的乳品企業在黑龍江省投資建廠的有7家。黑龍江省奶粉產量54.3萬噸,嬰幼兒配方乳粉產量24萬噸,分別占全國總量的36%和38%,國人每喝六杯奶中就有一杯來自龍江。全省乳品加工業實現產值400億元,占食品工業比重達15.1%,上繳稅金近20億元。雙城、安達、杜蒙、克東等一批乳業大縣,財政收入的50%~70%來自于乳品加工業。
(二)肉牛產業——發展空間巨大。2015年全省肉牛出欄269.7萬頭,牛肉產量41.6萬噸,位居全國第7位。有17個縣被列入《全國肉牛產業優勢區域布局規劃》,位居東北之首。高檔肉牛養殖方興未艾,近兩年通過引進澳洲和牛、安格斯牛等,已經在全國形成局部先發優勢。協調推進奶牛和肉牛產業發展,既利用奶公犢育肥、也大力發展肉乳兼用型肉牛品種。全省共有肉牛屠宰加工企業45家,年屠宰加工能力277萬頭。龍江元盛、大莊園、恒陽集團、賓西牛業等屠宰加工企業擁有世界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龍江元盛和肇東中谷分別從澳洲引進純種和牛4000頭、1000頭,龍江元盛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和牛種公牛站。
(三)肉羊產業——成為全國優勢區域。2015年全省出欄羊751.9萬只,羊肉產量12.3萬噸,位居全國第10位。龍江、訥河等5個縣被納入《全國肉羊產業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全省共有肉羊加工企業40家,加工能力達到494萬只。大莊園、天順源、中升牧業等大型加工企業紛紛崛起。
(四)生豬產業——南豬北養、北豬南運格局漸成。2015年,全省生豬出欄1863萬頭,生豬出欄量居全國第17位;豬肉產量138萬噸,占肉類總產的62.5%。2016年以來,受黑龍江省發展優勢和扶持政策吸引,一批省內外大型農牧企業紛紛在黑龍江省選點布局,建設生豬產業項目。其中:佳木斯市雙兆豬業(雙胞胎集團與天兆豬業集團合作)年出欄300萬頭生豬合作項目,河南牧原年出欄200萬頭生豬產業項目,中航國際糧油貿易有限公司年出欄100萬頭生豬項目,黑龍江亞歐牧業有限公司年出欄100萬頭生豬項目,湖南佳和農牧有限公司年出欄100萬頭生豬產業等一大批項目,陸續在黑龍江省投資建場。
(五)禽類產業——穩中有升,規模不斷壯大。2015年,全省家禽存欄1.45億只,其中:肉雞3325萬只,蛋雞9349萬只。出欄家禽2.06億只,禽蛋產量99.92萬噸,禽蛋產量居全國第9位。黑龍江興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飼養蛋雞750萬只;黑龍江對青鵝業集團有限公司年存欄種鵝16萬只、孵化鵝雛220萬只,年出欄商品肉鵝200萬只;山東益生種畜禽股份有限公司年飼養祖代肉種雞10萬套,孵化父母代肉種雞500萬套;黑龍江翔宇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年飼養和屠宰能力達600萬只;黑龍江大森林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土雞養殖出欄加工量達到2000萬只。
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黑龍江省目前大體有四種運行模式。
(一)比較普遍的種植業運行模式。即“農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農戶+農產品加工+銷售”。這種運行模式,著力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家庭經營、大戶經營、合作經營、工商資本經營和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模式,并引導其發展生資供應、代耕代收、大田托管、烘干倉儲、產品銷售等服務,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相互滲透和多元化融合。如林甸縣,2015年全縣農民合作社發展到234個、種植大戶182個、家庭農場151個、農業企業32個,帶動土地流轉47萬畝。寧安市目前發展家庭農場15家,種養大戶5500人,發展合作社608個,帶動農戶28000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圍繞讓處于產業鏈底端的農戶公平分享到產業增值收益這一核心,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與此同時,進一步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合作社,企業以農業設施等投入入股,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企業與農戶實行反租倒包等方式,讓農戶更多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
(二)“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營銷”運行模式。如寧安市初步形成了“一條展示軸線、兩個養殖示范帶、三個優質高效農業生產區、多個功能產業園”,簡稱“一軸、二帶、三區、多園”的發展格局,在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對俄果蔬出口、生豬、肉雞、玉米深加工、煙葉、西香瓜、寒地果、食用菌、水產等產業鏈條,農民70%以上收入來自主導產業。圍繞畜牧、煙糖、果菜、食用菌、優質米等優勢產業,發展合作社608個,占牡丹江市合作社總數的40%,15328農戶入社帶動28000農戶,已有32個合作社做到了“三統一、四到位”,達到省“三星級示范社”標準,家庭農場總數發展到145家,種養大戶6000個,帶動一村一品專業村121家。林甸縣積極探索奶牛牧場與奶牛養殖戶特別是貧困戶的對接機制,提高牧場對散養戶的吸引力,扶持貧困戶通過貸款購牛、牧場托養增收脫貧,取得了較好效果。孫吳縣重點打造“專業合作聚散戶、企業搭臺納散戶、辟建小區吸散戶、家庭牧場聯散戶”等多種新型養殖主體,推動安格斯牛產業發展壯大。完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托牛入社增值部分5∶5分紅、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群眾參與打工收入、租賃固定資產經營獲利等方式,讓農戶更多分享收益,帶動相關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在各地產業發展過程中,圍繞讓處于產業鏈底端的農戶公平分享到產業增值收益這一核心,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資金、農產品、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合作社,企業以農業設施等投入入股,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企業與農戶實行反租倒包等方式,將農戶、加工企業和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體,讓農戶更多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同時,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關系,穩定合作預期,降低交易成本,增大交易剩余。這可以有效緩解農業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抬升、價格“天花板”不斷下壓的雙重擠壓,將拉長的產業鏈條細分出無限的環節和就業崗位、增收機會,將加工流通利潤留給農民,是目前推進產業扶貧的有效方式。
(三)龍頭企業集團帶領下的種養加銷全產業鏈運行模式。在一產方面,圍繞現有畜禽龍頭企業周邊建基地,飛鶴乳業已在齊齊哈爾市8個縣區建立養殖基地;恒陽集團在訥河、富裕縣建立了規模養殖場;用齊齊哈爾全市資源支持元盛集團全域布局,企業已在6個縣區建立擴繁基地。大慶潤琦集團在林甸縣全縣布局建立種養基地。通過各類畜禽基地建設,實現種養雙向互動,取得了雙重效益。飛鶴乳業著力打造從牧草種植、精飼料加工、良種奶牛飼養繁育、全品類乳制品加工研發和物流包裝到終端銷售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實現了種養加深度融合發展。在二產方面,改變以粗加工為主的傳統生產方式,圍繞乳、肉兩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各環節附加值。目前畜產品精深加工產品已涵蓋多個品種,乳制品發展配方乳粉和高端液奶制品。肉制品重點開發牛肉干、香腸等安全性、時尚性、便利性精深加工產品。皮骨重點生產腸衣、食藥用明膠等下游衍生產品。規劃實施豬血生產藥用生物制劑、牛血生產醫用血清項目。飛鶴乳業推行“種養加銷”一體化生產,實現從牧草青貯種植、奶牛養殖、高品質乳品加工全產業鏈生產和全程質量安全可追溯,2015年銷售收入69.9億元,上繳稅金7.9億元。大慶潤琦集團目前入社社員已達1496人,帶動農戶703戶,建設棚室2000棟,其中溫室土筑棚室1500自然棟,冷棚500自然棟,實現銷售收入7000多萬元,為農民增收1800多萬元。元盛、恒陽、嘉一香、豐源等肉類加工龍頭企業以“公司供種(公司提供種畜、仔豬或凍精)+農戶飼養+公司回收加工”的機制,形成了細分專業、合作緊密的發展模式,實現了養殖資源科學化配置。在三產方面,按照宣傳引導市場、品牌培育市場、營銷搶占市場的思路,提升畜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通過舉辦綠博會,參加哈洽會、外埠企業推介會等措施,不斷增加黑龍江省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對外影響力。鼓勵現有知名企業爭取“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質量獎”認定和“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認證,打造了星飛帆、豐源、裕和等25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畜產品品牌。組建了全國首個中國北方畜產品交易中心,開展大宗畜產品現貨電子交易,具備畜產品買全國、賣全國的功能。深耕傳統營銷渠道,畜產品終端門店(商超以外的實體店)和商超達到30萬家以上。建成了遍布全國的乳制品銷售網絡,調理牛肉制品銷往國內70%以上的地級城市,生態活菌豬肉制品達到冷鮮儲存45天的全國最高水平,為冷鮮豬肉出口奠定基礎。大力發展“互聯網+畜產品”,開辟現代營銷新方式。元盛集團借助淘寶網開展網上營銷,上半年實現銷售額8000萬元。同時,飛鶴觀光牧場等旅游業態已初步形成。
(四)園區示范引領下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通過發展園區化畜牧業,集成科技、設備、人才等發展要素,打造現代畜牧業示范基地,帶動提高整體生產水平。齊齊哈爾市現代示范奶牛產業園區,通過跨行業聚集畜牧產業上下游生產經營企業,實現青貯種植、優質高產奶牛清潔養殖、有機肥生產、有機水稻、果菜種植、生態牧場觀光游、高品質低溫奶制品生產等農牧業產業鏈條深度融合發展,目前成為全省最大、養殖水平最高的奶牛養殖園區。
三、種養加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的成效
(一)強化頂層設計,確立產業發展戰略性地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產業發展,加大統籌推進力度,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2015年,省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快現代畜牧產業發展的意見》;2016年7月,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把畜牧產業培育成為振興發展戰略性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明確發展目標,到2020年,畜牧全產業鏈生產主導地位基本確立,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全省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力爭達到50%,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5%以上,畜牧產業成為龍江振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
(二)做強龍頭企業,切實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立足于引進一個企業就是引進一個全產業鏈項目,瞄準國內外知名農牧、食品企業集團,加大定向定位招商力度,吸引戰略投資者到龍江發展畜牧產業和食品加工業。黑龍江省積極主動地與正大集團、廣東溫氏、君樂寶乳業、深圳金新農等國內外著名農牧企業集團進行對接洽談,提供優質服務,吸引其到龍江投資布局。截至目前,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計劃總投資920億元,建設“兩牛一豬”產業項目。國內生豬產業前10強企業均在龍江布局,雙胞胎集團、溫氏集團、深圳金新農、中航國際、寧波天邦、河南牧原等20家企業集團,計劃未來5年投資超過800億元,建設出欄4000萬頭生豬產業項目,預計2018年新增出欄生豬1400萬頭。恒陽、伊利、盛世凱達等企業集團,計劃未來5年投資100億元,建設存欄30萬頭奶牛的奶業項目,預計2018年新增存欄奶牛16萬頭。龍江元盛、大莊園等企業集團,計劃未來5年投資20億元,建設存欄30萬頭肉牛產業項目,預計2018年新增肉牛出欄10萬頭。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為了鼓勵各類主體發展畜牧產業,啟動實施了“兩牛一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建設項目,計劃利用三年,省級財政投入補助資金36億元,拉動社會投資超過200億元,建設一批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2016年的項目已啟動實施,目前共申報養殖基地建設項目553個,土建和設備總投資142.73億元。項目達產后,可新增高產奶牛30萬頭,高品質生鮮乳240萬噸;新增生豬出欄300萬頭;新增肉牛基礎母牛11萬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省級財政計劃出資10億元,建立100億元規模的畜牧產業發展基金,已經省政府批準。推動開展畜禽活體抵押貸款,出臺了《黑龍江省活體畜禽抵押貸款指引》,創新“奶牛活體抵押+保險+應收賬款質押”等六種畜禽活體抵押貸款模式。積極推動養殖場區確權登記,盤活畜牧生產領域存量資產。
(四)大力推廣先進生產模式,努力實現發展利益共享。積極推廣以廣東溫氏、四川天兆、雙胞胎集團為代表的“五統一、一穩定”的農企合作模式;以大慶潤奇集團、哈爾濱鴻福養殖集團為代表的“種養加銷”一體化自成體系經營模式;以飛鶴集團為代表的“龍頭加工企業+現代化牧場+合作社+訂單農戶”為內容的龍頭企業牽動模式;以齊齊哈爾現代奶牛示范園區為代表的園區示范運行模式。“五統一”,即企業統一提供仔豬、防疫、技術、飼料、回收銷售;“一穩定”,即企業保證養殖戶收益基本穩定。這種模式農戶只需具備企業要求的養殖場,努力使出欄率最大化、肉料比最小化。“種養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即企業從種植—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加工銷售—有機肥生產—糞肥還田,完全自主建設和經營,從農場到餐桌全封閉管理。先進的生產模式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快速提升產業發展競爭力。
(五)大力發展飼草飼料生產,提高畜產品質量。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把畜牧業培育成為振興發展戰略性產業的部署和調整種植結構有關要求,把發展飼草飼料生產做為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畜產品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加以推動。在國家“糧改飼”和種植結構調整政策支持下,以扶持全株玉米青貯飼料生產為重點,引導規模養殖場利用耕地發展苜蓿、燕麥等優質飼草種植。青貯飼料生產采取按貯量補貼的方式,對貯量達到500噸的奶牛規模養殖場和專業收貯企業實行先貯后補,每噸補貼不超過50元;苜蓿種植采取按面積補貼的方式,對種植規模達到3000畝以上經驗收合格每畝補貼600元(種植當年補貼200元,次年補貼400元)。在政策支持下,今年黑龍江省全株玉米青貯飼料貯量預計可達到500萬噸,折合玉米種植面積約160萬畝,百頭以上規模奶牛場奶牛頭均使用青貯飼料達到7噸以上。全省利用耕地發展優質苜蓿種植達到3.4萬畝。
(六)加強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動畜牧產業綠色發展。發展畜牧產業產生的大量排泄物,通過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可以變成生物作用明顯的有機肥,通過還田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有機質含量,改良土體結構,保護黑土資源,促進土地“三減一增”,保護生態環境。在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重點推廣丹青諾和“糞肥固液全效還田”經濟適用糞便利用模式,即:養殖場將產生的糞污進行集中收集,經過發酵處理達到還田標準后,采用專業還田機械將處理后的糞污還田利用,真正實現無污染、零排放,促進種養緊密結合。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乳業發展面臨困境。從養殖環節看,奶價持續走低,奶牛養殖效益下降,倒奶殺牛、“賣奶難”等問題突出,小規模養殖戶大面積退出。從加工環節看,受國外進口大包粉低價沖擊和打壓,乳品加工企業原料粉積壓、限收拒收優質生鮮乳,使用生鮮乳生產的乳品企業成本壓力大。
(二)生產成本過高。僅以生豬為例,黑龍江省生豬平均生產成本12.6元/公斤,處于全國較低水平,而與美國8.5元/公斤相比,差距較大。
(三)發展方式落后。標準化規模飼養水平低,散小戶占半數以上,產品的安全性、商品性差,均衡供應能力低。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低,經營效益差。
(四)品牌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龍頭企業與養殖戶利益聯結不緊密;龍頭企業市場開拓能力弱,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不強。
(五)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養殖用地、飲用水等必要資源相對緊缺;畜禽排泄物處理與利用能力不足,養殖業環保壓力較大;融資難問題沒得到有效破解。
(六)產業發展的潛在風險依然存在。較長的產業鏈條、復雜分散的生產環節,導致全方位監管難落實,畜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較大;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時刻威脅產業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
五、促進種養加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
在全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隨著生產方式、市場環境、要素條件的變化,畜牧產業步入了以“換擋、轉型、升級”為特征的新階段,食品消費進入了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安全的新常態。這正是提高畜產品附加值的良好機遇。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構建三個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指示精神,落實省委關于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部署,以統籌推進“產業、生產、經營”三個體系建設為目標,推廣“龍頭企業牽動、養殖園區示范、養種加銷一體循環”三種模式,滿足“土壤與糞便、作物與畜禽、養殖與加工的相互依賴”,促進畜產品流通、畜牧業服務、肉蛋奶消費,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經濟發展新優勢。
(一)做強高品質畜產品加工,完善產業體系。加快做強龍頭企業、做優產品品牌、做大綠色基地,突出發展適應消費升級的高端乳制品、肉制品和其他產品生產,加快實現乳、肉加工重點企業生產標準與國際接軌,逐步實現主要畜產品的進口替代。加快推進“互聯網+畜產品”營銷,建立完善冷鏈倉儲物流體系,實現畜產品中遠期交易,開拓畜產品國際市場,完善畜產品經營體系,努力拓展畜產品市場空間。
(二)做大高水平養殖基地,完善生產體系。樹立用工業理念發展畜牧業的思想,借鑒齊齊哈爾市現代示范奶牛產業園區建設聚集發展要素、內部重構、科技支撐、體制機制創新的成功經驗,推進園區化畜牧業發展。
(三)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完善經營體系。充分利用省政府畜牧業補助資金,組織產業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重點支持現有畜產品加工、大型農業企業、規模養殖企業擴大和延伸產業鏈條,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
六、意見和建議
充分釋放畜牧業巨大發展潛力,有的放矢揚長補短,積極發揮基礎好、優勢多、潛力大的有利條件,重點解決長期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現代畜牧業加快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快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適應市場需求,著力推進畜牧業內部結構優化調整。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快淘汰落后低產產能,做大現有加工企業,引進國內外知名畜產品加工企業,提高畜產品加工水平。在增加量的同時,要注意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重點突出質的提升,延長產業鏈、價值鏈。建議適當發展附加值高的優質高端畜產品,更加注重質的提升,優化和提升畜牧業內在結構。
(二)加大財政、金融、保險扶持力度。繼續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補貼項目。落實《黑龍江省活體畜禽抵押貸款指引》,大力推進活體畜禽抵押貸款,有效緩解畜牧產業“貸款難”問題。采取政府引導、社會資本為主的模式,設立畜牧產業基金,形成多渠道融資體系。推動畜牧業保險創新,爭取開展育肥豬政策性保險、肉牛政策性保險,擴大養殖企業參保率和覆蓋面,提高產業的抗風險能力。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畜牧業貸款擔保體系。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時,要注意及時調整完善政策導向。目前的扶持政策,無論產品品質高低、企業是否帶動農戶、環境污染治理是否達標等,都按一個標準給予補貼,政策指向性、精準性不強。建議嚴格控制發展大量畜牧"原字號"和“胴體”外運企業,著力研究發展產業鏈長、價值鏈高的畜牧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的有效融合。
(三)鼓勵引導建立企農利益鏈接機制。建議充分利用國家大力支持畜牧業發展,特別是在落實省政府畜牧業相關扶持政策的過程中,利用推動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快高水平養殖基地建設的具體項目,建立企農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與養殖場戶通過相互參股、簽訂購銷合同等方式合建養殖基地。將享受項目補貼的規模養殖場(合作社)與養殖戶對接,對帶動能力強的養殖企業優先安排補貼項目。
(四)調整相關產業政策。針對國內生鮮乳市場受進口低價大包粉沖擊嚴重,給復原乳生產造成安全隱憂問題,建議協調國家建立嚴格的復原乳使用范圍和標準,建立乳制品復原標識制度,出臺政策鼓勵乳品企業以所在地的新鮮奶源為原料加工生產優質乳品,劃定原料奶“紅線”。針對國內肉類市場競爭激烈,加工企業壓力加大問題,建議爭取國家對生產優質肉品、市場前景好的企業在基礎建設、品種繁育、生產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促進發展壯大。
(五)加快構建種養結合的新型農牧業關系。以草食畜牧業發展和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為抓手,擴大青貯飼料玉米基地面積,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積極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促進種養業效益“雙提升”。大力發展清潔養殖,加快推廣微生物菌床養殖技術,利用節能減排項目資金,建立微生物菌床推廣使用補貼政策,發展節能環保的清潔養殖。
(六)加快提高養殖業生產效率。強化科技支撐和裝備改善,通過提升畜禽生產性能和改善資源轉化效率,大幅度降低養殖成本。加快建設現代畜禽種業,全面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推進畜禽聯合育種和遺傳評估,引導優秀遺傳資源交換共享,確保畜禽良種種源供給,大幅度提高畜禽生產性能。
(七)從源頭上做好養殖污染環境防范問題。雖然"兩牛一豬"項目立項都做了環評,但沒有硬約束保證企業投產后牲畜糞污和廢棄物不會隨意排放,一旦造成大面積面源污染,代價是昂貴的。建議有關部門,不僅要抓好畜牧業生產發展,更要下氣力防范畜牧發展給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
(本文第一作者系黑龍江省財政廳副廳長)
責任編輯: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