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摘要:近年來,山東省東營市積極探索用市場化手段管理農業,全市農業市場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本文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東營市現代農業市場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就如何堅持和完善農業市場化改革、推動現代農業跨越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市場化;對策建議
近年來,山東省東營市積極探索用市場化手段管理農業,全市農業市場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東營市農業市場化發展的現狀
(一)農業市場主體發展迅速,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龍頭企業數量穩步增長,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到650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省級38家,帶動80%的農戶進入產業鏈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全市共注冊登記家庭農場1039家,合作社發展到1967家,基本實現了涉農行政村全覆蓋,輻射帶動25萬農戶從事訂單農業和專業生產?,F代農業園區發展迅速,目前全市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到169個,已成為推進現代農業市場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二)農產品市場建設步伐加快,一批有形市場涌現。近年來,東營市不斷加大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市場流通配套力度,初步形成了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骨干、城鄉集貿市場為輔助,遍布全市、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市場體系。全市有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農產品交易市場13個,其中,蔬菜批發市場8個,水產品批發市場2個,水果、畜產品、糧油批發市場各1個,8個屬于產地市場、5個屬于銷地市場,總占地1142畝,資產總額4.2億元。
(三)多種流通業態協調發展,現代流通體系不斷完善。全市傳統自發集市貿易繼續發展,主要集中在大蒜、冬棗、花卉、黃河口海產等產業集中生產區。新型流通業態迅速發展,農產品流通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形勢,大力發展直供直銷、連鎖經營、網上交易等業務,有效減少了流通中間環節,節約了經營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
(四)農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信息交流高效便捷。東營市加大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的投入力度,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寬帶和村村通光纖。構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綜合服務平臺、“農科通”短信服務平臺和12316“三農”服務熱線等,及時發布農業信息、病蟲害預警、供求信息等內容,基本滿足了農民對農業政策、技術等多個方面的需求,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五)農村金融市場日趨活躍,融資渠道不斷豐富。開展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和土地流轉工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逐步盤活農村土地要素。全面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基本覆蓋了三區兩縣的小麥、玉米、棉花三大主要農作物。探索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模式,市人保財險公司與市農發行合作,在廣饒縣試行推廣“政府+銀行+保險+產業化+農戶”的保險模式,通過政府補貼保險機制,增強信貸融資能力。
二、東營市農業市場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在市場意識上,對市場經濟適應能力較弱。從政府層面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進農業市場化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容易忽視農業生產易受季節、氣候、周期、供求關系等影響的特殊性,不能很好地區分政府與市場的職責,過多承擔企業、市場的責任,對農業產業結構和農產品市場調控的要求與規劃偏理想化,給市場正常運行秩序和自我調節功能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從農民自身看,由于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對市場信息反應不靈敏,容易出現盲目性和地區趨同性,大大增加了農產品生產的市場風險。
(二)在宏觀指導上,市場導向作用仍不突出。一是部分調控政策缺乏前瞻性。近些年,面對忽高忽低的棉花價格、“蒜你狠”、“姜你軍”等頻發的農產品價格波動事件,作為職能部門,大多是市場出現了什么問題再去研究什么問題、哪個品種出現了問題就研究哪個品種,政策體系和調控措施缺乏整體性和前瞻性。二是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沒有專門針對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農業市場化發展的長遠規劃,農業的產供銷、內外貿由不同部門管理,難以形成整體推進和調控合力。三是調控手段落后,農業生產風險基金、農業發展擔?;鸬仁袌稣{節機制不健全。
(三)在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上,整體水平相對滯后。農產品市場數量少,尤其是設施較為齊備、完善的市場較少,絕大多數市場是簡陋的大棚式市場和露天集貿市場,食品檢測、保鮮設施不健全。多數市場沒有配備信息設備,市場信息發布方式簡單,前瞻性、準確性、權威性差。此外,農產品市場發展跟不上農業產業發展步伐,食用菌、大蒜、冬棗、花卉、黃河口海產等一系列特色優勢產業缺乏大型批發市場。
(四)在流通建設領域,農產品流通體系尚不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仍以運銷專業戶、農民經紀人、城鎮職業零售商販以及季節性、臨時性的農民運銷人員為主,流通業組織化程度低。交易產品仍以大宗原產品為主,高檔、高附加值產品少;交易場所以集貿市場為主,流通模式仍處于現貨交易的原始集散階段;交易手段上以現貨交易為主,電子商務、直銷直供等先進交易方式有待普及推廣。流通環節檢測、檢疫等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有效法律法規依據和手段。
(五)農業市場信息體系較為薄弱,信息引導力不夠強。基層農業信息化服務水平仍然偏低,村莊信息化設備沒有充分發揮信息交流、傳遞和發布的作用。服務網絡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的延伸速度緩慢,資源共享和信息同步仍未實現。各部門對農業信息缺乏統一規劃、整合和協調,信息傳輸反饋網絡不完善,市場信息引導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對農產品市場的各個層面缺乏持續跟蹤研究。
三、推動農業市場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提升農業市場化經營理念。一是培育農戶,提升市場主體營銷能力。大力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等農民培訓工程,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村經營型人才,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獲取信息、創立品牌、直銷配送等方面的能力,解決農業生產經營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二是提升企業帶領農民闖市場的帶動力。積極引導企業更新經營理念、完善管理體制、拓寬產業鏈條,打造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加工水平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大型龍頭企業,提升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依靠政府,調動好、保護好和發揮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立足于生產與市場兩個“輪子”一起轉,依靠市場自我調節和政府調控“兩只手”,讓農民種糧務農能夠獲得合理收益。
(二)優化農業市場化發展的外部環境。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宏觀調控,建立農業發展保護機制。不斷改革和完善現行政府農業管理體制,加快農業政策體系的完善,建立高效、協調的農業管理行政體系。二是深化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健全規范農村產權制度,穩步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試點,促進農村產權交易加快發展。不斷探索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和產品,擴大農業貸款抵押,逐步將農田、土地、林地等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和農村住房的使用權等納入農業貸款抵押范圍。三是拓寬融資渠道,建立農業投入的市場機制。加大財政扶持,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組織加大投入,積極引進和利用外資及社會資金,推行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新建農業項目,實現農業投入的多元化。四是加快農業市場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價格調節基金,健全農產品生產風險調控機制,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的價格補貼試點。健全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不斷開發農業保險品種,拓寬業務覆蓋面,建立高效的農業保險體系,逐步減緩價格異常波動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沖擊。
(三)構建公平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一是搞好農產品市場規劃布局。農業、發改、國土、工商等部門協同聯動,根據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消費變化要求,科學規劃、嚴格審批建設一批市場,推動形成布局合理、經營有序、流通高效、持續發展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二是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改擴建傳統批發市場的同時,圍繞糧食、棉花、蔬菜、水產品等主導產品,在主產區、交通方便、具備一定基礎的鄉鎮規劃建設一批大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形成有主導產業就有市場配套的格局。同時,針對大蒜、冬棗等產業,加強田頭市場建設,推動在村戶間建立簡易加工廠、田頭集貨場、村頭批發場和農民交易地,提高生產一線農產品的營銷能力。針對食用菌等智能化生產程度較高的特色優勢產業,依托主產區,積極打造集產品交易、營銷和展示為一體的產品交易中心,凝聚發展合力,提升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三是加強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配套農產品分選、包裝、冷藏、保鮮等設施建設,加強產地市場倉儲設施、配送系統、結算系統和信息系統建設,為推進農產品市場經營、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提供條件。
(四)加快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一是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針對不同產品、不同目標市場,動員各種力量,組織開展展銷會、推介會等農產品促銷活動,全方位開展促銷、推介,擴大東營市特優農產品市場占有份額。借鑒發達地區的農業流通經驗,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加快扶持推進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的流通模式。二是積極培育農產品加工流通型龍頭企業。制定落實優惠政策措施,優化發展環境,扶持培育一批建設規模大、標準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充分挖掘發揮龍頭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斷增強其出口創匯能力。三是鼓勵農業、郵政、大型超市等部門參與市場流通。鼓勵郵政部門參與農產品流通,開展直供直銷、配送銷售等業務,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做大做強農產品流通體系。
(五)健全農業市場信息體系。一是加強農產品市場的調研與預測。有關部門應組織專門力量,在對國內外市場需求狀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前瞻性、準確性的預測,幫助農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保持市場平穩運行。二是搭建農產品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借助網絡、有線電視、廣播、報刊等多種媒介,及時發布市場信息,引導農產品合理生產、流通和消費。鼓勵龍頭企業和批發市場建立自己的信息網站,各縣區城鄉各批發市場之間建立內部信息互通機制,實行價格定期通報制度和重要信息反饋制度,逐步實現市場業務電子化管理。三是建立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圍繞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全產業鏈,著眼國內外兩個市場,健全重要農產品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和完善農產品信息統計發布制度,及時對農業生產及農產品市場狀況進行準確研判和科學解讀,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和生產意向。
參考文獻:
1.戴曉春;我國農業市場化的特征分析;經濟研究參考;2004年55期。
2.馮旭芳、陳克毅;中國農業市場化的現狀與對策;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學術論文集;2008年。
3.阮成;我國政府農業投資市場化運作研究; 西南財經大學;2009年。
4.李澤華;中國農業市場化發展的內涵與趨勢;政策研究;2000年。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農業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