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孫啟航++王芹芹++黃麗娟++徐尚巧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后,大學生就業觀念的發展相對滯后,為從根本上真正促進高校的大眾化就業,轉變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顯得尤為重要。高等學校可以通過價值觀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宣傳就業形勢、利用好就業政策等方式,促進大學生的就業。
大學生大眾化就業觀念“十五”期間,我國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式發展。1998年,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規模為64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9%,200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已達2300萬人,毛入學率達21%。根據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馬丁·特羅提出的高等教育階段劃分理論:當一個國家適齡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時,屬于精英高等教育階段;15%~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50%以上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說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
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后,社會精英崗位的數量與高校龐大的畢業生數量相比,明顯地呈現出稀缺狀態,大學生就業觀念的發展也相對滯后。為從根本上促進高校的大眾化就業,各高校采取了諸如開設課程、舉行活動等多種方式以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技能、求職技巧,但如果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不能與時俱進,就很難從根本上真正促進高校的大眾化就業。
一、當前大學生需轉變的就業觀念
教師和家長往往以未來的薪水豐厚、安逸穩定的工作,作為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考好大學的動力,加之大眾媒體對于高學歷意味高收入的渲染,使得在校大學生持有一些與當前大眾化高等教育不適應的就業觀念。大學生常見的需要轉變的就業觀念主要有以下幾種。
1.依賴學校、家庭的觀念
家長和教師在中學教育階段往往僅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重,而忽視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對自己學習和職業的思考和規劃,缺乏主動性。另外,當今社會依舊存在著依靠家長找關系、走后門安排工作的情況,這也是一部分大學生缺乏擇業自主性的原因之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畢業生就業制度不斷改革與完善,畢業生個人的主動性及能力、人格等個人特質在就業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就意味著畢業生必須轉變就業依賴學校、依賴家庭的觀念,要對自己準確定位,大膽推銷自己,依靠自身的實力,積極主動地自主選擇。
2.一次就業定終身的觀念
由于受傳統思想影響,部分畢業生就業觀念仍較陳腐,固執地認為到國家政府機關、國有和集體企業工作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就業。而到小集體、私營企業工作或是自主創業就不算就業。這就導致一種怪現象:一方面是大學生無法就業,另一方面是小型企業招不到人才。
其實,隨著國家人事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各種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和健全,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將是一種普遍現象和必然趨勢;另外,在經濟運行過程中,企業兼并、聯合、破產、分流等現象會時有發生,因而大多數人企求一次就業定終身將變得不切實際。因此,大學畢業生必須轉變一次就業定終身的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觀念,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學習發展,要有隨時準備重新擇業上崗的思想準備。
3.狹隘的“專業對口”觀念
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時只把眼光局限在與自己專業緊密相關的范圍內,而忽視那些與所學專業相關程度較低的職業。以為從事與專業無關的職業便是白上了大學,或者干脆認為自己沒有從事其他職業的能力。
但事實上,大眾化高等教育只是一種基礎教育的延伸,畢業生所掌握的只是專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內容,而與這一基本內容相關的職業絕不僅僅是與該專業直接相關的那幾種典型職業。另外,大學生活的目標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應包括個人綜合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的提高,大學生應轉變狹隘的“專業對口”觀念,在大學期間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注重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不斷拓寬自己的擇業領域。
4.擇業盲目攀高的觀念
現今大學生雖然一定程度上開始認識到就業形式的嚴峻,但不顧現實情況,盲目追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工作的情況依舊很普遍,寧可待業也不肯放低要求,到條件艱苦一些、名聲低一些的地方工作,盡管有時到這些地方工作從長期來看發展前景不錯。
這種觀念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依舊估計不足,另一方面是把職業看成是靜態的,沒有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對于那些找到工作的大學生而言,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也有可能有消極影響。因為當人們把“好工作”定義為待遇好、地位高的時候,往往會扎堆追逐熱門專業和職業,而忽視了個人的興趣、能力,有可能導致將來較低的工作滿意度。
二、高校學生工作與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
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全方位合作。其中,高校作為大學生踏入職場之前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對此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高校學生工作而言,應通過各種方式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以促進大眾化就業。
1.把價值觀教育滲透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終
大學生所持有的價值觀是其就業觀念的深層影響因素之一。要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應從最基本的價值觀教育入手。高校學生工作應充分發揮思想教育的職能,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輔導員自身的言傳身教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此基礎上,幫助大學生樹立與社會主義發展相適應的職業理念,使他們意識到,祖國的需要和民族振興的責任仍然是當代青年知識分子人生職業選擇的第一主題。
2.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增強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意識
針對當前大學生擇業時存在的被動性和盲目攀高的現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當代職業發展理論認為,職業生涯是貫穿一個人生命全程的動態過程,大學畢業擇業只是其中一個步驟,而非終點。大學生擇業時之所以會只關注當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從發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應嘗試開設全校性的職業生涯規劃選修課,并結合各院系輔導員的就業指導課,輔之以各種職業生涯規劃類活動,幫助大學生從發展的眼光看待求職的每一步,并積極主動地探求自身特點、做出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自身需要的選擇。
3.把到西部及基層就業的宣傳落到實處
當前,國家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就業,各高校也都分別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進村進社區計劃等項目進行了宣傳。但很多時候,這種宣傳工作往往浮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層面,使得很多大學生對到基層、到西部就業的理解依舊很片面,以為去這些地方除了吃苦沒有任何前景可言。而事實上并非如此,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曾經組織學生到西部企業實地考察,回校之后很多同學表示,西部實際上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自己愿意去西部就業。
4.幫助大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客觀評價自我
邀請職場人士做講座、畢業生與在校生經驗交流會、鼓勵學生對社會各單位做訪談等多種活動方式,介紹本專業的就業形勢、社會需求及目前就業制度,使學生對當前的就業狀況有客觀清晰的認識,避免求職時期望值過高。同時,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大學生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優劣勢,塑造自身形象、培養自身素質,為未來的職業做好自身能力的準備,以避免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素質、能力等就業實力的評價過高,求職時盲目攀高。
參考文獻:
\[1\]田紅.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8):61-62.
\[2\]張振宇,龍躍君.馬丁-特羅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的解讀與拓展\[J\].煤炭高等教育,2007,(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