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其知識點的復雜性及多樣性,讓小學生在短短的幾十分課堂上全部掌握較困難。由于小學生天生好動,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神,導致對知識的掌握呈直線性變化,但是他們的情感豐富,好奇心較強,喜歡動手操作。因此,我們應該拓展語文課外活動空間,將課堂上所學變為興趣愛好,同時積累寫作素材,不但孩子的個性得到釋放,教學效率大大提高,教育的改革也得到大力的發展。
小學語文活動空間 有效性一、引言
課外活動是教師圍繞教材布置的一種家庭作業,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的渠道,如果能夠善于利用課外活動,將課文內容情景再現,將是學生深刻的體會知識含義的重要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對書本的理解、對世界的認識,還可以在活動過程當中展現他們的特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課外作業布置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競爭的壓力壓迫,教師們為了達到自己的升學率,達到教學目的,布置的課外作業往往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布置的作業一般量較大,以書面練習為主,而且具有盲目性。在課后根據教學內容,統一的給全部學生布置作業,沒有照顧到困難生和優秀生之間的差距。導致優秀生覺得索然無味,困難生覺得無法完成,漸漸的都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教師要更新作業觀念,讓多樣的課外活動方式來完成作業,提高教學效率。
三、拓展課外活動空間
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要求教學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更多的是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課外,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教師圍繞教材布置作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優秀的學生不會覺得無聊,困難的學生不會懼怕,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的任務選擇自己能夠做到的任務,讓各個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讓每個同學都能夠學習。
(一)拓展情感空間
情感是態度在生理上一種復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而情感豐富是小學生獨特的性格,他們更需要動手去操作,去體驗。教師可以在情感體驗上結合教材布置不同層次的任務讓學生自行選擇,不同的學生選擇的方式也會不同,只要達到體驗的目的即可。以人教版《影子》為例,在課堂上他們就知道,影子會不斷的變化,那究竟為什么會如此變化呢?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體驗影子變化的過程,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理解,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1.選擇一個地點,一個時間,記住太陽和影子在什么方位;
2.選擇一個地點,不同時間,記住太陽和影子的方位;
3.選擇兩到三個地點,不同時間,記住太陽和影子的方位。
在生活中認真去觀察太陽和影子的活動,他們就會知道太陽的移動和影子的移動是有很大的關系的,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任務,更能激發其情感體驗,擴大情感的體驗。學生在觀察太陽和影子變化的同時,也把時間牢牢的記住,無形當中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學會珍惜時間。
(二)增強色彩體驗
色彩是一種光反射引起的視覺心理感受,彩是人對光變化的理解,小學生對色彩的理解更加鮮明,對五顏六色的彩筆更是愛不釋手,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這個性格特點,布置可以增強色彩體驗的作業。以人教版《畫家鄉》為例,讓學生體驗不同的色彩強度,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1.選擇家中一個事物,如一個家具或一個玩具等,畫上并涂上顏色
2.選擇家中一個部分,如書房或客廳等,畫上并涂上顏色;
3.選擇家和家周圍的一些事物,如房屋或樹等,畫上并涂上顏色。
小學生喜歡豐富多彩的顏色,他們會努力去畫好,教師在布置這個作業時要求學生把代表的東西的輪廓畫好,涂上的顏色要和現實符合。如太陽不能涂綠色,樹葉不能白色等,但是房子的外觀,家具,玩具等可以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從這個活動中,學生可以認真的去觀察家里或者家周圍的不同事物的色彩,將家里和家周圍的狀況畫在紙上,不但可以發現學生的特長,還可以培養學生對家的熱愛。
(三)拓展寫作素材渠道
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比較單一,對于寫作缺少素材,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基本上是東拼西湊,整篇文章都沒有靈魂,那么在平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針對這類問題每天布置相關的活動。以人教版《難忘的一天》為例,模仿里面的“我”,將平常經歷的事情記錄下來,要求在事情的后面描述自己的感受,感受的描述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1.經歷一件事情,描述感受20個字左右;
2.經歷一件事情,描述感受30個字左右;
3.經歷一件事情,描述感受50個字左右;
4.經歷一件事情,描述感受70個字左右;
5.經歷一件事情,描述感受100個字左右。
我們人的感覺是很奇妙的,當我們經歷了一件事之后,一定會有感受,不管是快樂還是悲傷,把當時的感覺先寫下來,不用考慮寫的好不好。當在往后的學習生活中需要這些素材,經過加工就可變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寫作素材可以收集了,寫作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鍛煉了。
(四)多與自然親近
以人教版《找春天》為例,而在四季變化中寒冷的冬天過后,就是萬物蘇醒的日子,春天就會悄悄的來到我們的身邊。身邊的很多東西就可以讓學生去親近,體驗大自然的美,學會愛護環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將這個過程分為以下環節:
1.在上學路上看看路邊的花草有什么特點;
2.在放學后和同學一起去找找剛剛發芽的樹;
3.在周末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看看,什么地方“春天”最美。
這個作業可以讓學生真正理解春天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我們能夠“觸摸”到春天,體驗大自然的神奇存在,體驗的過程中,會無形的養成保護這美麗大自然的意識,達到了教學目的。
(五)學會傾聽和表達
傾聽和表達是小學生較為缺少的一種能力,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往往聽進去卻記不牢,有想法卻表達不出,教師可以根據這一情況布置課外作業。以人教版《郵票齒孔的故事》為例,學生可以以走訪的方式去找找身邊的郵票,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方式:
1.查閱郵票是什么?代表著什么?
2.走訪身邊的老人,他們眼中的郵票是什么樣的?
3.組隊去不同的郵局詢問各個時代都有什么郵票?
4.從網上找一張喜歡的郵票,制作一張郵票,要求一定要有齒孔。
在調查的過程當中,他們會真正明白什么叫郵票,也在調查的過程當中了解中國的國情,并有愛國的意識。
四、結語
拓展課外活動的空間,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表達,讓語文課本的知識從理論變為實踐,同學之間,父母之間相互合作,用最快樂的方式學習。在完成課外作業的過程中親近自然,養成保護自然的意識,能夠了解更多關于中國的事,能夠對國家保持著熱愛的。還能夠積累素材,為寫作打下基礎,課外活動的空間增大了,學生們的情感豐富了,教學效率就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改革也能到大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良波.拓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中國校外教育,2014,(03):23.
\[2\]馮航貞.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的調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5,(13):11-21.
\[3\]寧建英.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快樂成長——關于拓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相關探討\[J\].學周刊,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