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弘++曲鋒強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把“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上,強調教師轉變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教師應積極進行學法研究,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達到從“學會”到“會學”的目的。
新課程高中數學教學過程在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和發展方向給予學生具體指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倡導師生互動,逐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相應的發展。
一、挖掘數學知識的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有趣的故事和數學史話,在數學教學中精心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質疑的教學情境,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興趣活動,把學生的興趣調起來。比如,在講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時,先講了一個古代傳說:“印度國王要獎賞發明六十四格國際象棋的大臣西薩時,西薩說我什么也不要,只要麥子,規則是第一格只要一粒,第二格二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二倍,這六十四格擺完就行了,國王說你的要求太低了。”講到這兒,老師問同學們,你們說這要求低不低,同學們議論紛紛,老師在黑板上寫出18 446 744 078 709 551 615這個數字,對同學們說,這就是西薩要的麥粒總和,換算成重量單位相當于5270億噸。同學們聽后都很驚訝,感覺不可思議,老師接著說,這是等比數列的求和問題,今天我們就從這個問題開始講起。此時,同學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學生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地狀態,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很大地提高,學生的創造潛能得以有益發展。
2.聯系生活,貼近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不少厭學的學生,認為所學的知識無用,學的知識和現實相差太遠。部分學習存在困難的同學,主要問題在于理解不了所學的知識,從而學不會,覺得學習很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一定要把所學的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存款利息、打折購物付費、按一定的比例設計平面圖等問題,均充滿著生活情趣,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營造民主平等、質疑、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
1.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學生積極參與的過程
傳統教學,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對學生如何學論及很少,是一種由教師→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這種單向交流模式不能反映教學活動的復雜性。而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向互動的過程。教學過程不再是對知識簡單的加工改造和傳輸過程,而是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的參與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要認識到教學過程是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學習主人作用結合的過程。遼寧盤錦市魏書生運用“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為學生主動探索學習創造條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目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正在從“獨奏者”的角色轉向“伴奏者”的角色,并不斷地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教師不再是對學生發號施令的權威代表,師生關系應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民主、平等的交流關系和“伙伴”關系,師生之間是“顧問”和“主人”關系。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承擔者,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通過啟發引導、設疑點撥、強化肯定,釋疑解惑的合作方式,積極參與、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提供適宜的機會、條件和更多的選擇,要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指明方向,從而起到主導作用和“顧問”作用。而學生則通過嘗試、思索的學習活動,進行自由發言、自由討論。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大膽地懷疑,提出自己的看法。贊可夫曾經說過:“如果教師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的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特點都表現出來,就會在學生的發展上取得很大的成效。”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質疑氛圍,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勇氣,真誠尊重學生發表的意見,延緩對學生意見的評判,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對不善于提出問題的同學及那些基礎差、膽小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首先應稱贊其勇氣,然后再幫助其分析并解答,這樣有利于樹立他們學習的自信心。事實上,在有效的互動教學中,學生的思維異常的活躍,通過思想的“碰撞”、會擦出許多“靈感”的光芒,協作交流及表達能力也得以培養,從而可調動起每位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
高中數學教學,要遵循數學發展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原則。如在引入函數的一般概念時,應從學生已學過的具體函數(如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和生活中常見的函數關系(如氣溫的變化、利潤最大、成本最低問題)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數的概念和性質。
再如,學習空間幾何內容時,可以借助整體觀察長方體模型的辦法,先讓學生在課前自己動手,用硬紙片剪接一個大小適中的長方體模型,并準備一條或幾條細繩(連接對角線用)。上課時通過觀察長方體模型,以助學生直觀認識和理解空間點、線、面之間的位置關系。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從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出發,逐步展現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現和創造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生進行思考,在思考、探索的過程中獲得對數學全面的體驗和理解。
四、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先預習后聽講
預習是指課前自學,預習的作用主要有:(1)初步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加強聽課的目標性;(2)了解新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所在,加強聽課的針對性;(3)通過預習會發現和新知識密切聯系的舊知識已經有所遺忘或模糊不清,課前要及時復習;(4)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提高學習效率。
2.先復習后做作業
我們經常碰到不少學生作業做得非常好,可把作業里的題原封不動地搬到考試卷上,卻不會做了。其根本原因是做作業前沒認真復習,邊寫作業邊看書,完全依賴課本做作業,到考場上不讓看書,結果就不會做了。正確的作業方法是,在做作業前先把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復習一遍,該記的記下來,該理解的理解透徹,然后再做作業。
3.先獨立思考后請教別人
“學以思為貴”,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可以使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思考可以使所學的東西更加扎實,思考可以使思維變得更加靈活。在培養獨立思考時注意兩點:一是只給學生指出思路,不給出答案;二是讓學生多問問自己。
4.先打好基礎后靈活運用
學習知識要認真細致、勤奮踏實,要把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理解透徹,牢記在心。在此基礎上邊學知識邊思考,要通過自己的思考,把知識學活、用活。
5.堅持做課堂筆記的習慣
高中課堂容量大、信息多,僅憑大腦來記憶是完全不夠的,如果不注意寫課堂筆記,課后復習時便沒了依據、感到困難重重,所以寫課堂筆記顯得尤為重要。記筆記要以聽為主、以記為輔、簡明扼要,重點、難點不放過、詳略要得當,有了這樣的筆記,學習起來查閱方便,真正起到小助手的作用。
五、重視開展數學活動課,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
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可以開設形式多樣的數學活動課,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拿到活動課上來,自我設計,互相交流。 如在學習“空間幾何體”時,活動課設計課題:“截一個幾何體”;課堂上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蘿卜或馬鈴薯切成一個正方體(或長方體),然后進行分組實驗:切截面,要求每位學生認真觀察自己的切割實驗并思考:一刀經過正方體上幾個面?截面是什么圖形?學生通過親身的實驗操作,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但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而且發現其內在規律:(1)切割平面經過正方體的3個面、4個面、5個面、6個面,形成的截面分別是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2)正方體只有6個面,所以截面最多是六邊形,不可能截出七邊形、八邊形……反之,要想截出一個五邊形,必須經過正方體的5個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若能給學生有動手實驗操作的機會,不但能把實踐活動作為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而且能使學生手、口、眼、腦進行立體化互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通過實踐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六、以情激趣,親師信道
有些數學概念比較深、難懂,照本宣科,學生不易接受,教師要善于把課講得深入淺出,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幽默的教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如在幾何教學中,我把添輔助線說成是“無中生有”;“二面角”是空間幾何的一大難題,把解決它的方法提煉成“一作、二證、三計算”。又如,解析幾何的解題程序我總結成“設聯代判系,解題要牢記”等等。形象化的語言,不僅能吸引學生,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那些深奧的數學理論。
事實上,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緒和情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對學生的學習影響非常大,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情感的支撐。親切的語言、熱情的鼓勵、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維、嫻熟的解題技巧,都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參考文獻:
\[1\]關鴻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和方法.和平出版社,2000.
\[2\]張奠宙.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萬福.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和平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