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核心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內明確寫出要“構建社會化、組織化、專業化、集約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村經營體系”。2013年、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等都將加快建構新型農村經營體系列為重點。
新型農村經營體系,具體來說,是一種順應現代市場競爭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體系。中心是實行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與現代農業支持體系的有機聯結,換句話說,就是需要建構可以撐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多種組織模式與農業經營體制相互適應相互影響、多類型農業規模經營成長、形成多元農業服務結構以及產業化經營水準提高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目前,創建向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主要問題是與創新想息息相關的合作經營制度、雙層經營制度、家庭經營制度、行業組織制度和產業化經營制度。
創新農業合作經營制度
對于農村合作經營制度來說,構建新型農村經營體系的關鍵是創新。這種創新,不但應該著手于中國具體國情,并且要接軌于國際。
從結合中國國情的角度看,關鍵在于在融合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農業綜合型合作組織與專業服務型,鞏固農民組織(農協)和農民合作組織的關系,改革農業信用合作歸于“三農”和農業供銷合作,改善法律環境和農民組織合作政策等方面尋找創新和突破。
從和國際接軌的角度看,現在合作組織的數量足夠了,目前是質量問題,關鍵在于在構建行業組織與合作社的股份化,聯合發展農業合作組織,擴展農業合作組織在抵押、保險、融資等方面的功能,發展與應用我國的新一代合作(股份合作)的組織模式,改善農村組織合作治理的結構等方面尋找創新和突破。
要規避法律和政府扶持政策與此方面有關的誤差和錯判,科學有效地對目前所有的各種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合作農場進行辨析。
創新農業雙層經營制度
要對農民統分結合的新型雙層農業經營制度與專業農民合作組織進行建構與完善。相較于傳統的村社區經濟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能力落實跨地區發展。突破社區合作經濟組織的空間區域局限,進一步可以更好地坐到服務的效率規模化和分工專業化,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與此同時,依舊要發揮政府部門和龍頭企業在服務農民,特別是營銷服務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用途。
農業雙層經營制度的創新也應該在增強與延伸雙層中“統”的功效時呈現出來。例如給予合作社抵押、保險、融資等功能;建構“三位一體”的服務平臺,也就是把合作組織當作載體,而平臺即是信用合作、供銷合作、農技合作;對聯盟化發展合作社起到促進作用;以合作社聯盟為基礎,構建出真正有效的農業行業組織(協會)。
創新農業家庭經營制度
仍舊應該堅守農業的家庭經營制度。農業家庭經營有很多類型,不管是現代型(像家庭農場)還是傳統型(像自給型),專業型還是兼業型,規模型還是小規模型,全部都有它生存的條件和土壤。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具有多樣性,各區域之間存在明顯的發展不平衡性,各種類型的農業家庭經營格局必然會存在,經濟社會的制度又正在轉型之中,因此絕對不可以因為其具有各種各樣的缺陷就否定農業家庭經營制度本身。
我國需要對農業家庭經營制度不停地進行創新與完善。首先是為了重點培養新型的家庭農業經營者,其次是為了消滅家庭農業將康發展的機制制度的阻礙,然后是為了建構支撐現代家庭農業的體系。要區分扶持農民和扶持農業兩個概念,讓農業家庭經營在完備的服務體系基礎上建設起來。最后是為了維持各種類型的家庭農業規模經營的成長,不舍和定指標,不適合過于將土地經營規模設成門檻條件,應該穩定地逐步推進。
創新農業行業組織制度
農業行業組織制度的創新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必備條件。我國發揮農業行業組織制度的作用,從一方面來看,對農業行業微觀主體有所依賴,就像農民合作組織和經營農戶的不斷發展乃至壯大,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對職能的轉換與政府機構的改革依賴更甚,若是政府不消退很多行業管理的職能,那么發揮行業組織的功能就無法實現,進而就不可能完善整個農業的產業經營體系和組織體系。政府可以考慮在改革機構和轉變農業管理職能,與此同時。把現在推行的基層農業供銷合作體系、農業信用合作體系、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進行有機合整,再結合農業行業組織(協會、聯盟),構建把農民合作社作為核心載體、將“三位一體(農技、供銷、信用)+行業組織”融合的行業組織體系與農業綜合服務平臺,以此來達成使農業管理職能的轉變要與農業綜合性服務平臺的建設相結合得目標。
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制度
至于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制度,其中心思想是:為了形成公司經營、合作經營、家庭經營和行業組織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使公司經營、合作經營、家庭經營這三種經營模式還有行業協會制度的集成優勢和自身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而對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制度創新的大致方向則是把以前陳舊的僅由公司(龍頭企業)主導的“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轉換變成合作社與公司雙方共同主導的“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在此基礎上,積極探尋由合作社主導、合作社很直接地朝著下游延長伸展發展的這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也就是“合作社+公司+社員”這樣的更加縱向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與此同時,在對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進行創新的過程中,應該多多鼓勵和支持下游的公司(龍頭企業)主動朝著上游延伸,特別是在與合作社構建聯系更加緊密、互惠互利共同盈利的利益機制(如價格保護、二次分配、互為參股)還有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進行大力扶持(如技術服務、人員培訓、質量控制、品牌打造等)這一系列的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才能致使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用最快的速度來習慣和適應世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進度。
現代農業的發展,轉變了當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生產經營主體由原來單一的農民個體變為龍頭企業,生產規模由原來農民的小打小鬧變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堅持按照這一思路走下去,農民收入倍增的目標一定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