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瓊瑜
【摘 要】攻擊性行為,又稱侵犯行為,是對他人進行的傷害或破壞性行為,包括身體的侵犯和語言的攻擊。攻擊性行為在幼兒的交往中是可以經常看到的。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有針對措施。
【關鍵詞】攻擊性行為 親社會行為 幼兒 日常生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04
攻擊性行為不是親社會行為,是反社會行為,是幼兒問題行為極其嚴重的表現之一。比如幼兒園的幼兒有些時候為了搶奪玩具而打得不可開交,或者有時候因為一時的語言不合就打起來。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攻擊性行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成人要注意防止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一旦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形成了習慣,不僅對人際交往不好,而且長大以后很容易走入歧途。是什么原因讓幼兒動不動就打人、咬人、罵人呢?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可能存在著不同的原因,但是最為普遍的和最容易導致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因素是什么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種的社會行為準則”,“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兒攻擊性行為,促進幼兒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是當今幼兒教育中一項嚴峻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現在的獨生子女成為家庭的中心,家長對獨生子女表現出了過分關愛,甚至溺愛,以致形成幼兒獨占、獨霸的習慣,容不得與別人分享,稍有不慎,便以武力示人。所以家長就責無旁貸地要給幼兒樹立一個正確的教育理念,要正確看待孩子被人欺負和孩子欺負別人的事情。當一個幼兒在幼兒園受到了另一個幼兒的攻擊,但是他沒有還手,只是委屈地回家告訴自己的家長。一些家長就會教導幼兒:“你真笨,怎么別人打你,你都不還手的啊?記住了,以后他要是再打你,你就給我打回去,這樣他就不敢再欺負你了。”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嗎?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的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一樣,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也是有差別的。其實就憑這幾句簡單的話,就很容易讓幼兒誤認為攻擊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也讓幼兒心中“攻擊別人是對的”觀點得到了肯定,強化攻擊性行為。另外,如果家長一直以暴力來教育幼兒,那么你的孩子在受挨打的同時也會將這種方法記下來,以后也會將這種情緒發泄在同伴、別人身上,慢慢地形成攻擊性行為。家長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當幼兒告狀時,家長應該問清楚事情的全過程,再跟孩子分析,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打了被人,家長也不可以偏袒自己的孩子,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批評,并要求向被欺負的孩子道歉。對于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我們可以給予榜樣示范,這就是要求成人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成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幼兒的具體榜樣。所以父母教育子女應該從自身做起,使幼兒能從潛移默化得到教育,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或惡意攻擊。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行為不是天生而是通過學習獲得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凡人生所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再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是順著他繼續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若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移、態度成了不易變。家庭是幼兒出生后的第一個教育場所,家長的教育態度與方式,極大地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與幼兒交流,鼓勵幼兒良好的行為。
三、重視正確的模仿學習
兒童辨別是非的能力非常弱,模仿的能力又強,許多攻擊性行為都是從父母、同伴或電影電視以及網絡游戲中模仿而來。有資料表明,電影電視中攻擊性行為對幼兒影響較大,幼兒許多新奇古怪的攻擊行為都是從電視錄像中模仿而來的。因此,常看那些暴力武打影視片的幼兒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現在更要關注網絡游戲中的暴力對幼兒造成的影響。
在實習期間,有一次和一位家長談話間了解到,浩浩在家最愛看《奧特曼》。像是浩浩愛看的《奧特曼》基本上是以打斗為主,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以格斗為形式的幼兒玩具或游戲。一些家長也因幼兒的喜歡而不停地讓幼兒看這些帶有攻擊性行為的動畫片,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兒就學會打斗,增加攻擊欲。浩浩從小好勝心強,不愿意吃半點虧,稍有不滿,便對他人又抓又咬又踢,相當地兇狠。很多幼兒的家長告到家里和老師那,家長也覺得很生氣,多次打罵說教兒子,但是都沒有效果。作為家長要知道模仿是幼兒階段的主要學習方式,特別是行為習慣。電視、電影、網絡等傳媒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伴隨著現代傳媒進入千家萬戶后,幼兒與這些傳媒的接觸越來越多。家長可以在幼兒看電視的時候不加任何指導和講解,電視中的暴力場面,無疑是給幼兒提供了攻擊性樣板,尤其是一些電影中的暴力動作游戲,更具有負面影響。我們應該盡量減少避免讓幼兒觀看有暴力片段的電視劇,多放一些《巧虎小天地》《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等這類有意義的電視,讓有觀看、學習。此外,幼兒園老師可以再班里的博客上推薦一些好的動畫片、圖書等。在家長方面,家長應該積極地配合老師的工作,也可以抽出時間經常和幼兒一起觀看,并予以適當比較,將有助于幼兒理解所看的內容,從電視節目中學到有益的東西。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電視、電影中的暴力內容,是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線。由于幼兒人格發展的不成熟,自我約束能力差,缺乏良好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能力,容易受到電視、電影、網絡等大眾媒體的不良影響,這些大眾媒體當中所宣傳的暴力內容很容易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如果成人不加以合理的引導,不及時批評幼兒的暴力行為,必然會助長幼兒的攻擊性傾向,從而增加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三、集中活動的引導教育
在傳統的教育方式里,幼兒攻擊他人,我們一般會嚴厲地訓斥,處于對成人的懼怕,可能會暫時壓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但訓斥往往會讓幼兒產生逆反心理,一旦忍不住內心的壓抑,便會表現出更為嚴重的報復性攻擊行為。教師及時獎勵、鼓勵幼兒好的言行,并引導、教會幼兒如何去做非常重要。
作為老師,在教育活動的安排上可以選擇和同伴分享,與同伴合作的游戲,減少幼兒身體攻擊和語言攻擊的行為。為了讓幼兒感受和大家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溫馨美好,體驗分享的快樂,我們讓幼兒從家里帶來自己最喜歡吃得東西,一起去公園玩耍。愉快的游戲愉快的游戲后小朋友圍坐在草地上一起吃東西,有的喝牛奶,有的喝果汁,有的小朋友喝水……我們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小朋友、老師。倍蓓把自己的餅干分給身旁的鋅鋅;楓楓的葡萄最受歡迎,小朋友都喜歡吃,此刻的楓楓也特別大方,每人都分給。平時嬌氣的樣子看不到了,平時的小氣、霸道看不到了,在愉快的游玩中,小朋友顯得那么大方、友好。在分享的過程中幼兒也學會了團結、互助。
在日常活動中教師多觀察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發現他們有好的言行及時給予肯定,大加贊賞。航航小朋友雖然自我約束力差,和小朋友相處常常會有不愉快,但是他很樂于幫助別人。有一次吃完中午飯,他搬來一大落圖書,一本一本地分給小朋友,我對他大加贊賞。因此在一些自由活動中多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搭積木時請他給“建筑師”搬運“材料”,吃午飯時請他給小朋友端飯…減少自由活動時因自我約束差而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同時在一次又一次的表揚鼓勵中引導他積極、向善。
四、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
在幼兒園,優化幼兒的活動環境,減少環境中的不利刺激,如:提供給幼兒足夠的活動材料,避免提供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如刀槍、棍棒等),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健康的影視節目。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促使幼兒在行為和認知上保持統一。幼兒年幼無知,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我們要教會幼兒識別好與壞,知道哪些行為是對的,受人歡迎的,哪些行為是錯的,被人討厭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行為規范,當發生糾紛和矛盾時,要注意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多元性思維能力,學會用協商、轉換等多種形式來解決糾紛和矛盾。在實際引起攻擊的行為中,環境提供的刺激很重要。缺少游戲材料會引起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玩具本身的攻擊性,比如像玩具槍、刀之類也會導致攻擊性導向。因此,在環境的布置上,我們盡力創設一個沒有誘發攻擊行為的良好環境,首先是提供寬敞的游戲空間,為幼兒準備充足的游戲,把一日生活環節安排緊湊些,一項接著一項,并在活動中滲透規則要求,鼓勵幼兒按要求游戲, 減少沖突的產生,盡量避免提供有攻擊性行為傾向的玩具,以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在教室的墻飾上粘貼大家一起玩玩具、吃東西等分享的圖片,你幫我扣扣子,我幫你梳梳頭等團結互助的圖片,給幼兒樹立榜樣,利用自由活動時間給幼兒簡單說一說,針對幼兒的表現組織幼兒討論,與環境的互動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環境,除了我們生活的外部環境,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也會無形當中形成一個重要的心理環境,無時不刻的影響著幼兒,這種發自內心的自主性,會能使幼兒更好的自我調節,自我約束,只有這樣,才會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對待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我們可以采取代幣管制法。代幣管制是基于條件強化物這一概念而發展出來的。作為老師,可以指定以胸卡上的紅五星作為強化物,由老師對此進行執行。在一來事先告知某個攻擊性行為的幼兒規則:當在一個半天沒有攻擊其他小朋友后,可以得到兩個紅五星,但是有一次攻擊別的小朋友后要扣除一個紅五星。當紅五星數量達到十顆時可以有一個獎品。隨著時間推移可增加難度,一天沒有攻擊性行為可以獲得兩顆紅五星,這時應該及時給予正面的鼓勵,并可以再全班小朋友面前給予表揚,增加他完成計劃的信心,直至能夠幾本做到自我控制。代幣管制法是一種比較好的行為矯正方式,切記不能用現金的方式代替。
由于現在的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明顯提高,家長視子女為掌上明珠,對幼兒普遍采用“過度保護”的教育態度,父母總是把目光注視在他們寶貝的孩子身上,于孩子形影不離,總是擔驚受怕,唯恐孩子發生意外,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忽視了孩子們探索周圍世界的種種正當需求,不能滿足和支持孩子們通過活動、游戲及勞動等進行適當的嘗試,去干能干的事情,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難,去做切合實際的探索。而游戲能使幼兒獲得經驗和滿足心理需求,使幼兒被壓抑的情緒得到充分的發泄。游戲對幼兒情感的滿足和穩定性有重要價值,游戲是沒有壓力的活動,所以游戲中幼兒體驗的是一種成功感和勝任感。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幼兒的各種感情積極的,特別是消極的都需要得到表現,游戲為他們提供了學習安全妥當地表現自己感情的途徑,從而學習駕馭控制不友好的攻擊性行為,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使幼兒在寬松的環境中成長
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矯正有實際上的重要意義,要讓更多人能正確認識和對待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要讓更多人能掌握有效的矯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措施和策略,更是一件重要價值的事情。對于大多數幼兒而言,攻擊性行為只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段波折,一個不太和諧的音符。總之,現在我們還面臨著一個問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出現,我也相信只要我們教師堅持不懈的引導幼兒及家長的正確教育和配合,生活中更多的去了解幼兒并給予榜樣示范,或直接教給其正確的方法,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讓幼兒學會如何與人交往、與他人建立融洽的關系等良好的習慣養成,攻擊性行為也一定會有效地得到預防與矯正。愛和關懷,是一個幼兒成長最需要的,讓我們的愛伴隨每一個幼兒的成長吧!
參考文獻
[1]鄭靜、曹家正、邵惠玲編著.《幼兒問題行為及其矯正》[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呂靜主編.《兒童行為矯正手冊》[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杜燕紅主編.《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M].大象出版社,2009.
[4]張阿燕.淺談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解決對策.http://www.
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38873,
[5]王億華.淺談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和對策[J].幼教研究,2006(02),
[6]楊素琴.從家庭角度分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矯正[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