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紹熙
為本科生講文化素質教育課的點滴體會
□ 夏紹熙

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有機結合,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具有自身的特點,不同于專業課和基礎理論課注重專深的知識,它涉及面廣,文學、史學、哲學等人文學科的若干知識,音樂、美術等中外藝術精粹,人類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求索,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現象等等,這些都在文化素質教育的范圍之列。但它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其重點,即通過對人類文化成就深入淺出地介紹,使學生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對人類文化多樣性以及自身所處的文化境遇有所認識,有一定的思考和評價,為培養健全的人格提供精神滋養。當然,把這些觀念落實在教學實踐中并非易事,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改進。筆者近年來為大學本科生開設“哲學與人生”、“道家哲學精神”、“道家文化經典導讀”等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有一些體會,在此寫出,以供參考。
第一,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首先需要明確一個重要概念——文化。我們認為:“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體現。精神、思想、理論、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可稱之為觀念文化,除此還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文學藝術、生態文化等。人們對于文化的研究,如果離開本民族的實體和民族生衍發展的歷史,或者離開文化的核心,就難以抓住文化的重心所在,如果只是限于思想、理論、價值觀的研究,而忽視文化結構的其他方面,就不能理解文化的全貌。”(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1頁)由此可見,文化有豐富的內容,同時也有核心,即思想觀念。在教學實踐中,講述豐富多彩的文化,不能離開思想、理論、價值觀這個文化核心,同時還要注意說明文化的民族特色,并把文化放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進行闡釋,使學生了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對文化有客觀的認識,進而作出恰當的評價。
第二,講授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要在深入淺出上不斷努力,盡量避免抽象的概念灌輸。例如,在講到“哲學”這個概念的時候,不能從現成的哲學教材或論著中摘錄關于哲學的定義。而要結合自己的思考來談對哲學的理解。哲學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它以問題為核心,以論證為內容,以理性為解釋原則。它不僅僅是學校里的一門專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用清晰、簡潔、易懂的現代漢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捍衛或者反駁某種觀念的時候,我們已經在進行哲學活動了。哲學應該被看作一個動詞或一種具體的活動,而不應被看作一個名詞或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每個人在幼年時問父母“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等問題時,哲學思維就已經萌芽了。根據筆者的體會,這樣講解要比向學生列舉概念好一些,如果同時再介紹幾本簡明的哲學概論書籍,以便學生閱讀參考,效果會更好。
第三,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讀書體會,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文化經典。每一種有歷史積淀的文化,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經典。經典是文化的結晶和精髓,反映文化的本質和價值追求;經典具有無可替代的代表性,是民族智慧和思維方式最集中的表現;經典還經過了歷史長期的檢驗,經久不衰。因此,文化素質教育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閱讀文化經典。從筆者小范圍的調查來看,大學本科生對中華文化經典的閱讀和了解是很不夠的。在30個來自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中,詢問有多少人讀過《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孫子兵法》、《金剛經》等經典。結果是通讀過《論語》的有1人,通讀過《老子》的有1人,通讀過《孫子兵法》的有2人,其余幾部經典只是讀過一些片段或完全沒讀過。對西方文化經典了解的就更少,只有1人回答通讀過柏拉圖的《理想國》。
由此可見,文化素質教育課應向學生介紹并引導他們閱讀文化經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應向學生介紹《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中華文化經典。筆者向學生介紹《老子》書時,主要側重于引導學生自學。開始時,根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記載介紹老子生平。然后,向學生說明閱讀《老子》書,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老子》書的語言特點是“正言若反”(《老子》第78章),老子經常正話反說,提醒學生注意老子善于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二是《老子》書反映出的行為上的特點是勤勉、謹慎,《老子》書中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第41章),“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第64章)等說法。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常以為道家思想提倡無為,偏于消極,實際上并不是這么回事。明白上述兩點后,再講老子有無統一之道的含義和老子根據道的原理修身處世的觀點,以及《老子》書對君主治國理政的影響等問題,就比較好理解了。因此,引導學生閱讀文化經典,要循循善誘,步步為營,似不宜一上來就直奔主題,講主要概念和理論體系,而忽略經典產生的文明史背景,那樣做很有可能使學生聽得一頭霧水,知難而退,對經典敬而遠之。
第四,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有助于學生對人類文化進行客觀認識和思考,養成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獨立思考或批判性思維對于人的全面發展極其重要,它要求學生不僅是接受內容,還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評價,指出其優缺點,這就需要較強的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調查研究,收集與問題相關的素材,支持自己的論證。這樣才能很好地權衡自己的觀點,同時對別人提出的觀點進行反思,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最后,文化素質教育課還應多與學生交流,結合講授內容,回應社會熱點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的興趣。筆者發現,本科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經過文化素質教育課的學習,還是能提出一些比較好的問題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生命與死亡的問題是哲學中最應關注的問題;通過對《老子》、《論語》的介紹,有的學生對道家、儒家的關系問題進行思考,并進而提出先秦諸子百家爭論的焦點何在,有沒有哪個思想家融匯諸子百家的觀點提出更深入的理論?對這些問題不一定立即給出現成的答案,可以進一步將他們的思考向更深更廣的方面引申。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激發他們的興趣,是需要不斷摸索的。
說明: 2016 年度西北大學教材建設與教學成果培育項目(教學成果培育類)(立項號CJ1604)。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師,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