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2.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新一輪輸配電價改革及其應對策略研究
羅曉伊1,魏陽2,嚴磊2,佟如意1,梁健2
(1.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2.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輸配電價改革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在回顧輸配電價改革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輸配電價的管制現狀進行了考察。通過與發達國家的輸配電價管制的橫向對比,揭示了中國輸配電價改革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電網公司實際,給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輸配電價改革;電價管制;電網公司;應對策略
計劃經濟模式下,政府通過規制實現電力各環節的均衡發展,例如定價和電量,這種方法在早期有助于政府利用有限資金來快速發展電力系統,但隨著電力系統的進一步發展,會逐漸產生弊端,即政府有限的資金難以滿足用戶需求增大和多樣化、電力系統投資增大的需要。為此,政府需要進一步對電力市場進行市場化改革,實現各環節的放開,鼓勵加入新參與者和有序退出,進行交易平臺市場化操作。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是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換,因此決定了輸配電價改革是電力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其不僅關系到電網的健康發展,也關系到電價改革的深入推進和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一直是各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1]。
2015年,《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出臺,標志新一輪電力改革開始。此次改革中,輸配電價改革已經成為改革的焦點和核心。但同時應當看到,長期以來,中國輸配電價改革的學術工作進展較為緩慢,這使得許多已經實施或正在醞釀的輸配電價改革的政策和決策一直缺乏清晰的理論指導。據此,面對新的產業政策環境,在總結已有的輸配電價改革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對國內外輸配電價管制現狀進行比較,揭示中國輸配電價改革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電網公司應對策略,為進一步推進輸配電價改革提供決策參考。
傳統的輸配電定價實行的是成本加收益的管制方式,即投資回報率管制。在核定成本的問題上,最初運用的是平均成本法,后來文獻[2]基于邊際成本理論提出了節點定價(nodal pricing)。文獻[3-4]認為在構建輸配電價管制模型時,不僅要確定成本,還要考慮電力需求變化、回報率確定、發展因素確定和輸電質量等其他方面。總之,成本加收益法有助于保證輸配電企業穩定的利潤,但也可能造成輸配電企業盲目擴大投資以及不提升內部管理效益。針對投資回報率管制的弊端,價格上限制和收入上限制的管制方法逐步被關注和提出。
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也形成了關于輸配電價定價方法豐碩的研究成果。不同的定價方法都基于以下幾點考慮:1)輸配環節是否應該獨立;2)獨立以后,是否在每個環節開放進入;3)是否該建立交易平臺;4)交易平臺的交易規則該如何制定;5)該如何制定相關法律,如何進行監管。上述考量在學界爭議不斷,在實踐中更加慎重。
例如,在輸配環節是否獨立上,文獻[5]在基爾霍夫法則下,認為發電商可以利用輸電網絡的電網容量的剛性約束來操縱市場價格。文獻[6]認為電力市場的競爭增加,有效地降低了市場與市場之間的壁壘,促使區域市場的發電廠商降低價格、增加產出,可以促進電力市場整體效率的提升。文獻[7-8]從市場效率、交易費用和現實條件3個維度對輸配分離和輸配一體化進行了建模,指出在不考慮接入監管和完善市場設計的前提下,輸配分離在市場效率方面具有優勢,但在交易費用和改革成本方面,并不具有優勢。
在輸配環節放開參與者進入方面,文獻[9]在節點定價法基礎上提出了如果將不同節點之間的價格差作為合約電價,支付給輸電容量所有權的所有者,則可以使其使用電網和獲得租金之間無差異,這從理論上解釋了放開參與者限制是可行的。文獻[10]在合約電價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基于產權的輸電接入機制。文獻[11]則認為是否放開放開參與者限制進入不能一概而論,需要考慮電力來源是輸入還是輸出而定。
以上研究為電網公司在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下應對輸配電價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性指導。客觀來看,目前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對輸配進行總體監管而不是拆分,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也有利于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在此背景下,培育多家購、售電主體成為推進電力市場改革的有效手段。
在國外,西方發達國家在電力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都根據自身的國情對輸配電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革。下面分別以英國、美國紐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為例進行分析。
英國在實現發、輸、配、售環節的完全分離后,建立了全球第一個競爭性電力市場,但輸電和配電仍是壟斷性行業。1990年至2013年,英國政府在輸配電價上實行價格上限激勵;2013年至今,實施“基于設定被管制企業的收入以收到預期的激勵、革新和成果”的價格激勵。
美國于20世紀80年代末放松電力市場管制,但各州電力市場改革的情況相差很大。紐約州最初各地電力系統發輸配售一體化(由一家私有公司管理),單獨成網。1997年紐約州進行了發電、輸電和配電的分離。在輸配電管制方面,一開始采用成本加成法,2014年紐約州公共服務局PSC在報告《能源改革愿景》中計劃在輸配電定價上引入分時定價。
加拿大安大略省在電力市場放開前,電力系統由一個發輸一體化的安省電力公司和由各個市鎮各自管理的配電部門組成。為適應電力市場化需要,安省電力公司在1998年被重組,其中發電、輸電和調度脫離電力公司,完全獨立。輸電定價實行成本加成法(但在2016年年初,定價準備用激勵管制替代),配電定價實行價格上限。
綜合英國、美國紐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輸配電價改革實踐可以看到,早期的輸配電價改革主要側重于成本定價和價格上限管制法。隨著改革進程的深入,更具市場激勵性的分時定價法已經走上改革的前臺,成為當前最為流行的輸配電價改革方案。
目前,中國輸配電價主要采用年度成本加成的管制方式。就全國而言,由于各省在能源結構、經濟發展水平與目標、電力需求與供應存在差異,輸配電價改革難度非常大。隨著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輸配電價改革已實現了省級電網的全覆蓋。但總的來說,由于缺乏成熟經驗,加上區域和跨區電網輸電體系的多樣性和分散性,存在輸配電價缺乏完善的傳導機制,電力市場改革相對滯后于電價改革、輸配電價管制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電力市場改革相對滯后,首先造成了輸配電價“雙軌制”的新問題,即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用戶執行新的輸配電價,而沒有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用戶執行過去基于購銷差價的輸配電價,影響了用戶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積極性;其次,由于只有部分用戶或電量使用新的輸配電價,因此降低電價的效果也沒有達到方案測算的效果;最后,目前對“雙軌制”輸配電價的解釋不清楚,也造成了公眾對輸配電價改革的誤解。
另外,有些省對輸配電價改革只是簡單地提出降價要求,這就造成成本監審結果和輸配電價實際上不是測算的結果,而是地方政府與電網企業之間利益協調的結果,這樣就扭曲了輸配電價改革的目標。雖然目前國家層面已經允許跨省跨區交易采用市場交易方式,但現行跨省跨區交易按電網區域主體分段收費的輸配電價制度缺乏成本基礎和約束機制。
總體上看,輸配電價改革應和電力市場建設同步深入推進,避免銜接不到位造成的效率低下等問題。
首先,輸配電成本監管主體不明確,存在“多頭管理”現象。目前雖然在電價監管方面成立了專責的電力監管機構,但在實踐中,電監會與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存在職能交叉,存在多方監管、主體不明確的問題,容易造成“令出多頭”,企業難以執行要求,導致監管效率低下。
其次,成本加成的定價方式在電力市場化改革初期對穩定電價、保障各方合理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改革的深入,這一定價方式將面臨監管成本高、投資過度、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如何處理好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關系,并對執行結果進行評估和調整是下一步亟需考慮的問題。價格上限激勵、“基于設定被管制企業的收入以收到預期的激勵、革新和成果”的價格激勵、分時定價等方式是電力監管者可考慮的機制。
再次,各省在輸配電價成本的監審過程中,尚未形成核定有效資產和運營成本的科學手段。有效資產和運營成本是輸配電價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成本監審時,需要將與電網輸配電價不相關的歷史資產以及不計入定價成本的支出和費用剔除,測算工作量和難度都非常大,對測算方式的可操作性也提出較高要求。從實踐情況看,2016年發改委所批復的12省市輸配電價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且沒有對輸配電價的制定依據和標準進行明確的說明,核定輸配電價成本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完善。
最后,中國跨省跨區輸配電價機制有待核定、統一。跨省跨區電力交易方式分計劃內和計劃外交易。計劃內的交易價格執行國家或地方政府定價。計劃外的交易價格雖然按中發〔2015〕9號文件要求實行的是自主協商定價和送受電量等要求,但由于成本核準的困難和操作的復雜性,加之市場交易環境的缺乏,各省之間依然沒有形成完善的跨省跨區輸配電價格體系以及配套的價格調整機制。
從當前形勢來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取得一系列新的進展,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核定工作基本完成,跨省跨區和區域電網輸電價格全面推進,多項政策發力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售電側改革和增量配電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在此背景下,電網企業應主動服務改革,并尋求戰略轉型,提升市場相應能力。
在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形勢下,一是要主動轉變經營理念,通過戰略調整,適應改革的“新常態”。二是在挑戰中不斷尋找公司發展的機遇,積極探索公司合理的業務配比,尋找新的業務發展空間和增長機會;三是樹立“以客戶用中心”服務意識,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探索新的業務價值,培育用戶忠誠度。
輸配電價改革通過成本加準許收入的價格激勵,有助于電網企業通過設定預期的經營目標,主動引入新技術來實現降本增效,從而提高管理效率來獲取經濟效益,這也符合企業自身可持續性發展、社會發展需要和監管者的最終要求。為此,電網公司應以輸配電價改革為契機,在成本壓縮有限的情況下,以擴大準許收入為核心,積極調整經營思路,探索新技術,合理增加有效資產,擴大準許收入。
在電改背景下,增供擴銷不能帶來顯著的直接經濟收益,但可為電網公司未來投資和資產增長提供有利空間。因此,除了繼續保持存量市場的可靠安全供電,還應在售電側放開的形勢下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在存量市場做好優質服務,加強客戶資源管理,加大售電側的營銷能力,鞏固現有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利用能源變革時機挖掘新的市場和效益增長點,積極參與增量配電園區配售電競爭,加大電能替代力度,制定綜合能源服務等增值服務方案,積極開拓新的電力供應市場。
合理規劃電網建設,避免重復投資,積極促進形成有效資產。一是遵循經濟與安全原則,電網規劃與電源規劃統籌協調,地方電力規劃與國家電力規劃有效銜接,合理確定投資規模及布局;二是科學預測電網負荷趨勢,確保投資決策匹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三是重視電網可靠性分析,并將可靠性融入到經濟性中,通過經濟性的形式表達出來;四是積極實施綜合資源規劃和電力需求側管理,提高終端用電效率和資產利用率。
電網公司作為大型央企,肩負著電力傳輸、分配、銷售等重要任務,與各級政府保持著長期的緊密合作關系,這為電網公司積極參與各級政府的輸配電價政策制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一方面要主動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充分利用自身在電網運營領域的專業優勢,保障輸配電價改革政策制定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借助合作機制,準確把握方案及政策導向,充分表達訴求,引導政府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管機制,為公司經營發展的轉型與過渡創造條件。
輸配電價改革作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將對電力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帶來重要影響,涉及企業結構、經營管理、商業模式、市場格局、電網投資等各方面。首先在回顧輸配電價改革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輸配電價的管制現狀進行了考察。隨后,通過與發達國家的輸配電價管制的橫向對比,揭示了中國輸配電價改革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電網公司實際,提出主動進行戰略性調整、努力擴大準許收入、強化增供擴銷、合理規劃電網建設、積極參與各級政府輸配電價政策制定等應對策略,為公司的改革發展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
應當指出,由于篇幅的限制,未展開關于應對策略的具體設計研究,這也是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1] 李英,李成仁,鄭厚清,等. 輸配電價理論與實務[M]. 北京: 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
[2] Bohn R E, Caramanis M C, Schweppe F C. Optimal Pricing in Electrical Networks over Space and Time[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5(3): 360-376.
[3] 譚忠富,王綿斌,姜海洋,等.我國電力產業價格鏈設計理論及方法[M].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8.
[4] 譚忠富, 劉嚴, 乞建勛,等.電力交易中的博弈模型分析[J]. 電力學報, 2005, 20(2): 89-92.
[5] Cardell J B, Hitt C C, Hogan W W. Market Power and Strategic Interaction in Electricity Network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7, 9(1-2): 109-137.
[6] Borenstein S, Bushnell J, Kahn E, Stoft S. Market Power in California Electricity Market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9, 47(3): 285-323.
[7] 張昕竹, 馮永最, 闕光輝. 輸配電網分離的定量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 2010, (2): 47-57.
[8] 張昕竹, 馮永蔑, 馬源. 中國電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M]. 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9] Hogan W W. Contract Networks for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J].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1992, 4(3): 211-242.
[10] Chao H R, Peck S A. Market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J].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1996, 10(1): 25-59.
[11] Gilbert R, Neuhoff K, Newbery D. Allocating Transmission to Mitigate Market Power in Electricity Networks [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 35(4): 691-709.
The transmission-distribution price reform is the core of the new round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reform. Based on the reviews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distribution price refor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gulation of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rice in china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horizontal contrast with the electricity price regulation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nsmission-distribution price reform in china are reveale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ower grid corporation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ransmission-distribution price reform; electricity price regulation; power grid corporation; countermeasures
F123.9
A
1003-6954(2017)06-0044-04
羅曉伊(1978),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企業運營監控管理;
魏 陽(1987),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運營監控管理;
嚴 磊(1983),大學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科技情報咨詢、科技管理、技術標準管理;
佟如意(1981),碩士、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公司財務管理、運營分析;
梁 健(1966),工程師,主要從事運營監控外部環境監測工作。
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