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溪 劉 進 劉 愷 席 超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實驗技術中心 北京 100875)
實驗用動物是在實驗過程中使用的動物,包括實驗動物和非實驗動物,是指一切用于實驗的動物,其中除了符合嚴格要求的實驗動物外,還包括家禽(產業家禽和社會家畜)和野生動物等。實驗動物是經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對其攜帶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實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來源清楚,用于科學研究、教學、生物制品或藥品檢定及其他科學實驗的動物。實驗動物基本概念所包含的幾個要點使其與經濟動物(例如家畜、家禽)、觀賞動物(例如寵物)和野生動物等有著本質的區別。實驗動物是為了科學研究的目的,在符合一定要求的條件下飼養的動物,其整個生命過程完全受到人為控制,并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承受實驗處理。作為活體實驗材料,實驗動物需要具備對實驗處理高度敏感性、個體反應均一性和遺傳穩定性等特征,這是保證實驗結果精確、可靠和可重復性的重要條件[1-2]。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和深入,實驗動物已成為各類科學實驗中重要的物質基礎,在生物學、醫學、藥學、動物科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教學活動中,會使用到多種實驗動物進行動物實驗。實驗動物為生命科學發展和人類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善待實驗動物是人類文明道德的體現,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要。
動物福利的核心理念是要滿足動物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科學合理地飼養并對待動物,保障動物的健康和快樂,減少動物的痛苦,使動物和人類和諧共處。
1.1 “五項自由福利”原則 動物福利的概念從不同角度出發有多種解釋方法。目前國際公認的動物福利5項基本原則最早由英國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提出[3-4],包括:1)生理福利:為動物提供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的清潔飲水和食物;2)環境福利:為動物提供適當的庇護和舒適的棲息場所;3)衛生福利:為動物做好疾病預防,并及時診治患病動物,使動物免受疼痛和傷病;4)心理福利:為動物提供足夠的空間、適當的設施和同種動物伙伴,使動物自由表達正常的行為;5)行為福利:確保動物擁有避免精神痛苦的條件和處置方式,使動物免于恐懼和悲痛。
1.2 “3R”原則 1959年,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一書中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提出科學、合理、人道地使用實驗動物的理論[5]。該理論的核心即“3R”原則——“替代、減少、優化”原則。“3R”原則是目前國際公認的實驗動物基本福利原則,也是各個國際組織機構和各國實驗動物法規的重要內容。
1)替代(replacement)指使用其他方法和技術而不用實驗動物進行實驗(絕對替代),或是使用沒有知覺的實驗材料代替神志清醒的活的脊椎動物(相對替代)進行實驗的一種科學方法。
2)減少(reduction)指在科學研究中,使用較少量的動物獲取同樣多的實驗數據或使用一定數量的動物能獲得更多實驗數據的科學方法。
3)優化(refinement)是指在符合科學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改進和完善實驗程序,減輕或減少給動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盡量減低非人道方法的使用頻率或危害程度,提高動物福利的方法。
由于認識到動物也能感受快樂和痛苦,人類有責任和義務避免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于是開始采取措施,為動物爭取福利。從世界范圍看,人類對動物福利問題的關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歐洲是最早開始立法執行動物福利的地區。1822年由理查德·馬丁(Richard Martin)提交的“防止殘忍和不當對待家畜的法案”,在英國議會獲得通過,成為現代史上第1部防止殘忍對待動物的專門性法律。一般也稱為“馬丁法案”。受英國影響,法國1845年成立了動物保護協會,于1850年通過了反對虐待動物的《格拉蒙法令》。到19世紀中期,愛爾蘭、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紛紛成立了本國的動物保護協會,并通過了相應法律。隨后,世界上很多國家也相繼開始制定通過有關禁止虐待動物的法律,并對反虐待動物法進行補充和修改,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動物福利保護法,其中的內容更加積極和完善,適用范圍也更加廣泛。美國動物福利立法從1866年起步,1966年頒布了第1部針對實驗動物福利的法規《實驗動物福利法》,1970年進一步將《實驗動物福利法》更名為《動物福利法》,涵蓋所有溫血動物,之后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訂。動物福利法規建設發展至今,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制定了動物福利法規,這些國家分布于世界的五大洲,既有發達國家如歐洲國家和美國等,也有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和菲律賓等。這些動物福利法規中有相當數量是針對實驗動物的[1,6]。
我國實驗動物保護法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探索和發展,以及與國際同行的交流學習,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為核心,以各省、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為基礎的實驗動物法規體系。1988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布了《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實驗動物工作進入了法制化的科學管理體系。隨后,《實驗動物質量管理辦法》(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1997)、《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科技部等七大部委,2001)等文件相繼頒布實施,促進了我國實驗動物法制化管理。2006年國家科技部頒布了《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對于實驗動物從生產、運輸到使用的各環節提出了明確的動物福利倫理要求,這標志著我國在實驗動物倫理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同年,科技部還頒布了《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定義了6種科研不端行為,“違反實驗動物保護規范”為其一。由此可見國家對于實驗動物福利的重視和法制化管理的支持力度[7-10]。2016年3月Science網站新聞報道,中國開始對其第1個實驗動物福利相關的國家標準 《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指南》公開征求意見[11];2017 年初《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指南(報批稿)》在“實驗動物福利倫理信息網”提供下載鏈接,征求意見和建議[12]。
隨著國家對實驗動物工作規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加強,以及相關政策的頒布實施,各地也相應發布了實驗動物地方標準和行政法規,提升實驗動物福利,加強監管。以北京市為例,1996年北京市第10屆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成為我國第1部關于實驗動物管理工作的地方法規,該法規于2004年進行了修訂。2006年,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辦公室頒布了《北京市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指南》,對實驗動物的福利倫理審查工作進行法律規定。管理條例和管理辦法的頒布,對我國實驗動物福利和動物實驗福利倫理的發展和法制化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3-15]。
幾乎在所有的管理文件中對于實驗動物從生產到使用均有一致的要求和規定,包括在生產、使用和運輸過程中,應關愛實驗動物,不虐待實驗動物,維護實驗動物福利。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單位應設立實驗動物管理機構,對動物實驗進行倫理審查,確保實驗方案符合倫理要求,并對實驗過程進行監督管理。鼓勵開展動物實驗替代、優化方法的研究與應用,盡量減少動物使用量。倫理審查機構為獨立開展審查工作的專門組織,可稱為“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實驗動物管理和使用委員會”等,一般由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實驗動物專業人員和外單位人士共同組成。依據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章程,審查和監督本單位在開展實驗動物研究、繁育、生產、經營、運輸、動物實驗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是否符合實驗動物福利和倫理要求。經過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批準后方可開展各類實驗動物的飼養、運輸和動物實驗,并接受日常監督檢查。
各機構組織進行動物實驗倫理審查依據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動物保護原則,主要審查是否遵守“3R”原則開展確有必要進行的實驗項目,項目方案體現出對實驗動物給予人道的保護。在不影響項目實驗結果科學性的情況下,盡可能采取替代、減少、優化的實驗動物使用方案,降低實驗動物傷害頻率和危害程度。②動物福利原則,主要審查是否遵守“五項自由福利”原則,盡可能保證善待實驗動物,各類實驗動物管理和處置要符合該類實驗動物的操作技術規程。③倫理原則,從人類文明道德角度,尊重動物生命和權益,遵守人類社會公德。審查動物實驗方法和目的是否符合人類的道德倫理標準和國際慣例,保證從業人員和公共環境的安全。④綜合性科學評估原則:包括公正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利益平衡性原則,此原則主要是為保證倫理委員會審查工作的獨立、公正、科學、民主,以當代社會公認的道德倫理價值觀為基礎,兼顧動物和人類利益。負責任地出具實驗動物項目福利倫理審查結論。除上述各項原則外,我國《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指南(報批稿)》[12]中還增加了“合法性原則”和“符合國情原則”2項,以確保我國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工作合理、全面。
在一般法律規定之下,各單位建立自己的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按照規定和程序進行常態化審查監督。倫理委員會在全面、客觀地評估動物所受的傷害和應用者由此可能獲取的利益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評審,在審查后負責任地出具實驗動物或動物實驗倫理審查報告[7,15-16]。對于科研單位而言,涉及實驗動物的科研項目,在研究成果發表學術論文時,依據各雜志社不同的規定,需要提交動物實驗相關的倫理審查文件以供核驗。一方面,用以保證動物實驗符合國際慣例和動物福利管理規定;另一方面,保證實驗數據的產生是基于動物福利的前提,實驗數據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英國國家“3R”(替代、優化和減少使用動物進行研究)中心2010年創設“動物研究:體內實驗報告”(Animal Research:Reporting of In Vivo Experiments,ARRIVE)指南(The ARRIVE guidelines)[17-18],旨在通過提高使用動物的研究設計、分析和報告的質量,使報告的信息量最大化并將不必要的研究減至最低程度,以此促進高質量科研成果的產生及成果在科學界更廣泛的交流。該指南已得到多家科研雜志、主要資助機構和學術團體的贊同。
把握實驗動物福利原則、遵循實驗動物福利法規、嚴格履行動物實驗倫理審查制度是切實保障實驗動物福利的有效途徑。但針對高校學生、醫務工作者和實驗動物從業人員關于動物福利倫理認知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動物福利倫理管理法規和動物福利概念,大多數人沒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這對保障實驗動物福利造成了障礙[19-22]。這種現象說明我國關于動物福利教育的普及亟待加強。一方面,高校設置教學計劃和方案時應考慮到涉及動物福利的課程規劃[23-24]。另一方面,通過同行研討、專題培訓、在線教育等模式,也可對動物福利理念的普及和提升起到推動作用。例如:自2014年開始,中國實驗動物學會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專業委員會和英國內政部共同主辦“中英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國際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4屆,論壇上中外專家在實驗動物福利倫理研究的成果交流推動了中國實驗動物福利倫理管理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中國實驗動物學會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和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共同翻譯制作了“實驗動物福利操作技術規范網站”(Procedures With Care,http://pwc.cnilas.org/)。該網站重點關注給藥和無菌操作中實驗動物福利操作技術,有豐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是中國首例實驗動物福利領域在線學習網站。
我國實驗動物福利研究和監管工作起步較晚,經過近30年的諸多努力,在實驗動物福利、動物實驗倫理和替代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實驗動物立法、監管和教育方面尚需加快步伐,提升動物福利意識和法制觀念還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共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