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燕 貴
(吉首大學城鄉資源與規劃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
湘西傳統民居空間組織研究★
龔 燕 貴
(吉首大學城鄉資源與規劃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從山水環境、聚落類型、居住習俗等方面,介紹了湘西傳統民居村落的選址方法,闡述了民居外部、內部及過渡空間的組織特點,體現了特有的民族習俗,呈現出了山區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村落,民居空間,山水環境,居住習俗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部邊陲,湘、鄂、川、黔四省交界之地,環境優美、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境內傳統民居數量眾多、保存較好、特點突出,廣泛分布于村鎮、山寨之中。作為活動軌跡中使用最為頻繁的居住空間,它的形成與演變,凝結了當地人們的智慧,體現著特有的民族習俗,呈現出山區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對民居空間組織的理解,不僅局限于建筑自身空間布局,還應把握整體與局部之間的能動關系,從居住環境、關聯空間、空間演變等方面深入研究。文章圍繞民居空間組織,以村落選址、民居空間兩大方面為切入點進行闡述。
1.1 山水環境
從自然地理條件來說,村落選址與當地的山水環境密切相關。在山水環境中逐漸發展蔓延,脈絡統一,肌理自然,邊界清晰。群山環抱、植被蔥郁,村落的形成與演變受到環境制約,但同時使得很多村寨自形成開始便具有良好的防御性,處于深山或位于高地,自身的隱蔽躲避了戰亂,為常態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生產、生活直至對外聯系的主要交通方式都離不開水環境,有水源的地方才能滿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僅供給于人、畜飲用,還用于灌溉,種植農作物。村寨常位于河畔或村內有河溪蜿蜒而過,多面環水型村寨不僅水資源豐富,還可將河流作為天然的防御屏障,一些選址考量因素甚至影響到現在新城的建設。少數村寨內部沒有明顯的地面水流,但往往存在著溶洞、山泉和大量地下水。河流的作用還體現在對外的聯系,水運作為曾經使用最為頻繁的對外交通方式,在歷史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因水運、商貿發展起來的集鎮在當地頗多,例如沅水流域的浦市古鎮,酉水河畔的里耶古鎮等。
1.2 聚落類型
聚落是整體的居住環境系統,受到山水格局影響,山地聚落在當地數量最多。除耕種之地,安全、向陽的地方用來建房子,主要聚居區域內建筑標高不等,房屋依山而建、層層分布、錯落有致,各戶通過小路連接,橫向道路曲折,縱向通道布滿臺階,臺階常選用當地的鄉土石材。濱水聚落臨水而居,因江河而建,沿著水域發展,主要街道沿河岸產生,聚落主體呈帶狀分布,對外聯系機會多于山地聚落,在此類聚落中,沿河多為吊腳樓群,每隔一段距離水面上會設置跳巖、木棧道或是風雨橋聯系兩岸,建筑親水性較強。聚族而居是當地傳統的習俗,因此血緣型聚落大量存在,宗族觀念強,村內住民彼此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血緣關系,上追三代均為親戚。姓氏單一,代代相傳,主要姓氏占比很大,外來人口極少,以家族長者為中心,兄弟叔侄各家相隔不遠。血緣型聚落凝聚力強,哪家農忙、嫁娶、喪葬等,村內每戶均會參與其中,團結互助。
1.3 居住習俗
尊重自然,講究風水,村寨中不論大小龍脈上種植的樹木均不能砍伐,它守護著村寨,樹越大,越茂盛,則村寨人丁興旺、風調雨順、作物豐收,村民會主動保護禁止任何人砍伐,所以在當地的村寨,參天大樹很是多見。建房的程序是先請風水先生看地,選定屋場后定房屋朝向,背山面水為最佳,根據房主生辰八字占卜,擇吉日舉行儀式動土開工。
2.1 外部空間
外部空間的路網包含了村鎮對外交通與內部道路。對外交通使得聚落間的聯系得以加強,當地多山,看似相隔很近,由于山地的崎嶇,實際距離較遠,且對外出口單一。山區落后,曾經對外交通非常不便,而今通村公路的建設實現了各村間硬化路直達,路面條件好,出行安全系數大大提高。
內部路網組織形式多樣,因村鎮各異的地理位置與發展條件而不同,概括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村落的內部路網,規模較小布局集中的,主路連接諸多建筑,與主路不相鄰的則通過巷道串聯在一起,巷道較窄,與主路連接的角度和朝向應充分考慮,才能利于通風與散熱。規模大的村子有數個自然寨,內部路網呈現出放射狀,輻射面大,將各寨組織相連,寨內布有巷道。每戶聯系緊密,村民對路網熟悉,在遇到侵襲時,能夠快速組織疏散,外來人員則容易迷路,因此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另一類是集鎮內部路網,與村落有所不同,集鎮因水運或商貿而產生,河流兩岸最先發展,主要街道平行于河道,主街上另辟開口連接其他街巷,從自發的臨時性交易場所到攤點再到固定的店面,逐步將繁華范圍擴大至街巷內部,路網較為集中。建筑將商住結合在一起,常采用前店后院的布局模式。
2.2 過渡空間
過渡空間將內外很好的聯系在一起,沒有嚴格的密閉圍和,但又不是純粹的對外空間,考慮到視野開闊、景觀相融的同時,有一定的私密性,將虛實結合得恰到好處。可在此駐足停留品味空間的趣味,對家庭而言,還是不可或缺的實用性場所,也使得小范圍內居住、種植、飼養的相互兼顧有了可能。
常見的過渡空間有檐廊、曬壩、院落和天井。檐廊是建筑檐下的交通空間,一面靠墻,一側開敞,與街巷相連,挑出距離不大的多為無柱檐廊,功能體現在避雨和遮陽,同時它又塑造了雨珠串落的朦朧美與光影的多樣變化。曬壩屬于主體建筑附屬空間,實則房屋的前坪,簡單圍和不遮擋視線,植有草木,實用性極強,農忙時節用于晾曬糧食作物,平時是家禽嬉戲的場所,與生產息息相關。在農耕為主的聚落中每戶都有,大小不等,平面形狀簡單自然。院落和天井是由建筑圍和而成。院落面積大空間開敞,形狀規則,在軸線上不斷開辟則形成多進院落。相對于院落,天井稍顯封閉,體現出的是小巧精致之美,由于用地有限,屋內設置天井可補充室內采光,調節局部小氣候。
2.3 內部空間
1)平面組織。間是民居建筑的基本組成單位,數間連排成單體建筑,輔以庭院、天井等過度空間,則是進數的不等的建筑群體。面闊三間是最簡單的平面組合,即當地所說的四排三間,以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開間與進深的尺寸根據居住需求和宅基地確定,三間尺寸相當或當心間開間略大。大門在中間,直達堂屋,正對大門設置神龕,供奉祖先。室內空間具有很強的向心性,以堂屋為中心向外展開,公共空間位于中心,私密空間圍繞布置,空間在使用中存在相互干擾,但體現了當地家族式的生活習慣。火塘除了取暖還是日常做飯之地。三間屬于緊湊型,人口多的家庭,在三間的基礎上加偏廈或橫向增加間數。將廚房、豬圈等移至偏廈及后院,功能分區更為合理,室內衛生條件良好,增加間數后房屋的使用面積變大,可設置專門的儲藏用房。2)空間拓展。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居住習慣,建造的房屋室內空間高,通風良好,采用坡屋面利于雨水排放。結合屋面坡度的高差,常將豎向空間隔成上下兩部分,生活位于一層的規則空間內,夾層則用于存放生產工具和糧食,通過洞口聯系上下,在屋頂設置明瓦滿足夾層的自然采光。多山的環境地勢不平,尋求平整的宅基地存在困難,人工處理耗費大,在坡地筑砌房屋能更好的利用空間,局部架空結合藝術處理,便形成了吊腳樓。吊腳樓源于對復雜地形技術和藝術處理,隨著歷史的發展,它成為了當地民居的顯著特色,不論基地平坦與否都可將這種建造藝術運用到建筑之中。單頭吊精美,雙頭吊均衡,平地起吊氣派,1層~3層不等,吊腳樓下休息納涼吊腳樓上對歌觀景。以吊腳樓建造技藝為基礎,產生了空間精細化設計的轉角樓,視野開闊多面取景。經典的土家建筑范本沖天樓,實體留存很少,造型精美排水通暢,它包含了多種土家民居建筑形式,是功能、技術與藝術的大集合。
[1] 魏挹澧.湘西風土建筑[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 李曉峰,譚剛毅.兩湖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Study o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space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Hunan province★
Gong Yangui
(CollegeofUrban-RuralResource&Planning,JishouUniversity,Zhangjiajie427000,China)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mountain-river environment, settlement pattern and residential custom, the paper introduces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village location selecting method in western Hunan province, and describes organization feature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residence and transition space, which embodies special national custom, and shows people’s active living attitude in mountainous region.
village, residential space, mountain-river landscape environment, residential custom
1009-6825(2017)11-0002-02
2017-02-07★:吉首大學校級科研項目資助(編號:15JD006)
龔燕貴(1985- ),女,助教
TU24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