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克 妮
(大連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3000)
?
空港輻射下濱海區域規劃探索
畢 克 妮
(大連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3000)
結合金州灣空港新城的規劃背景與區位特征,從發展框架、運營模式、交通線路等方面,分析了新城的規劃方案,并探討了營造新城空間形態的方法,從而促進城市的快速發展。
濱海臨空區,新城規劃,運營模式,空間形態
金州灣國際新機場定位為東北亞國際門戶樞紐機場,是支撐大連“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目標實現的重大舉措。新機場采用離岸填海方式建設在金州灣海域,本次規劃研究的金州灣空港新城與新機場最近距離僅為5 km,是典型的濱海臨空區域。未來空港新城將憑借新機場建設契機,契合城市“西拓北進”拓展需求,成為城市發展戰略下的重中之重。
大連灣位于主城區東南部,百年前大連因港而建,百年后城因港而興,記錄著城市發展的百年歷史,是退二進三的轉型發展的典范工程;大小窯灣位于主城區東北部,隸屬金州新區,其發展依托大窯灣港,成為服務金州新區黃海沿岸的重要港灣;金州灣位于主城區西北部的渤海沿岸,隸屬金州新區,依托建設中的金州灣國際新機場,目標建設成為大連城市北部中心以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金州灣空港新城距離大連港40 km,距大窯灣港27 km,距大連老市區40 km,覆蓋范圍260 km2,海域開闊、岸線資源豐富、建設用地充裕。遵循大連“西拓北進”的發展方向,金州灣空港新城將肩負帶動城市渤海沿岸發展的重任,成為城市未來發展新熱點。
3.1 整合現狀要素,提煉新城發展依據
尊重現狀資源、符合發展要求才能使規劃切實可行。金州灣空港新城規劃前期進行了大量規劃調研工作,包括現場踏勘、街道走訪、資料收集、與國土、海洋、林業等相關部門進行對接。明晰各個方面對金州灣地區未來發展的要求與制約,促使多規統一,并將現狀要素進行分析與疊加,使之成為指導新城規劃與建設的基礎性依據。
3.2 區域統籌分析,構建新城發展框架
1)發展動力決定新城發展框架。
金州灣空港新城規劃研究是在分析金州灣發展動力的基礎上,來確立未來發展總體框架。經分析,濱海新城發展所需要的動力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構成——空港輻射動力、濱海吸引動力、城市推動力。
a.空港輻射動力——新機場位于金州灣西側海域,依據機場同心環理論研究,金州灣地區屬空港緊鄰環與相鄰環。借鑒國內外空港地區成熟經驗,金州灣未來的發展將受到空港的輻射及拉動,伴隨機場的日益成熟,將逐步具備發展臨空經濟的條件。
b.濱海吸引動力——金州灣地區濱山臨海,風光秀美,擁有多處天然浴場。濱海的區位優勢將吸引城市人口向海轉移,使金州灣地區具備發展城市度假、休閑養生等功能的優勢。
c.城市推動力——金州灣空港新城陸域面積較大,從大連現有行政隸屬關系上看,其分別屬于兩大行政區域。未來本新城的發展建設將接受這兩大行政區域的共同引領推動。一方面大連老城區的日益飽和,城市功能逐步向北拓展,延伸至金州灣南側區域;另一方面金州新區向西拓展延伸,推動金州灣區域北部地區的發展。
結合上述發展動力研究,確定金州灣采用“雙環”結構來承載未來臨空經濟、度假休閑、濱海居住等功能。南部中心環依托大連老城區腹地資源支撐,接受老城區向北拓展的動力,發展體育新城、生態科技創新城等功能組團,豐富大連老城區的功能區塊構成。北部中心環的發展將依托金州新區的腹地資源,接受金州新區向西拓展的動力,以金渤海岸現代服務業發展區、七頂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發展定位來拓展金州新區渤海沿岸的發展。
2)現狀基礎決定地區發展功能。
a.機場航道下。
本規劃新城位于沈海高速公路以西,北大河入海口南側,新建機場航道下。該區域由于受到機場凈空限制嚴格,機場噪聲影響嚴重,根據相關規劃要求,本區域不適布局居住、醫院、教育、辦公等城市生活功能。因此本次規劃研究將機場航道覆蓋區域確定為新機場的臨空產業區,未來將依托機場重點發展臨空制造、臨空物流、新型產業等功能,同時依托空港及便捷的交通網路,逐步發展成為空港產業的聚集區。
b.南部中心環。
南部中心環區域緊鄰大連老城區,交通條件便利,腹地資源豐富,依托緊鄰空港的區位優勢,發展臨空產業、臨空商務等功能,逐步形成大連臨空經濟區。同時發展體育新城、生態科技創新城拓展大連老城區的功能構成。
c.北部中心環。
北部中心環從自然條件來看,可概括為依山、面海、南坡向,區域建設條件優越。
該區將依托良好的建設條件發展濱海居住、濱海度假等職能,承載未來金州新區人口向海的轉移。該區域將配套高等級的醫院、體育設施、教育設施等功能服務設施,形成大連市城市副中心,服務及帶動新區渤海岸的發展。
3.3 產城融合布局,確立新城運營模式
在以往城市化進程中,以功能分區規劃的方式在城市邊緣建設獨立的產業區、生活區、服務區等功能單一、缺乏關聯的不同區域,造成了各個功能區域相對分離、空間結構不連續等問題。隨著城市不斷發展,綜合性、復合化也日益強化,未來城市將大多采用功能復合的發展模式,以促進城市生活區與產業區的逐步融合。“產城融合”最終的表現形式,應該是核心功能提升、空間結構優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社會人文生態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互促互進。
3.4 規劃交通引導,提出新城拓展思路
“海、陸、空”聯運設想、新老區“樞紐”計劃。
未來大連金州灣國際機場將建成為東北亞重要的門戶樞紐機場,逐步取代目前使用的周水子國際機場,成為世界較大的海上機場,規劃設想將大連金州灣國際新機場、大小窯灣海港、疏港鐵路等重大交通運輸樞紐通過快速通道進行無縫關聯,以實現“海、陸、空”聯運的規劃設想。
同時,金州灣區域位于大連老區與金州新區之間,增強金州灣區域與周邊的交通聯系,以實現新老兩區之間交通樞紐的規劃目標。
4.1 新城綠道體系實現濱海慢生活
金州灣現狀海岸線綿長,呈現內凹式海灣布局特征,利于濱海特色景觀營造,能更好承載未來新城的濱海休閑、度假等現代服務業功能。在依托現狀城市快速路、主要交通干線,實現快速集疏運體系的同時,也應注重濱海的慢生活,通過運用新城綠道體系來實現觀光、游覽、休閑等方面需求。
在重要交通沿線周邊,每隔1 500 m距離設置一處交流島,交流島能通過300 m~500 m距離到達濱海休閑塢,通過“林蔭道、濱水棧道、生態綠廊”等線性空間進行相互間的串聯。在這樣的慢行系統節點都將提供自行車租賃、木棧道休憩、服務設施提供等服務。以交流島為核心,周邊1.5 km2為一個慢行交通單元,通過區域間步行系統串聯達成網絡化的新城綠道體系。
4.2 圈層空間形態控制
金州灣地區以機場為核心,呈環抱式展開,機場凈空對未來金州灣區域的空間形態影響較大。本次規劃需結合機場凈空限制統籌考慮濱海的景觀塑造,營造良好的新區形象,塑造空港門戶、城市窗口。規劃采取了圈層式的空間控制形態,分三個圈層從整體層面對金州灣空港新城的空間形態進行控制。
第一圈層——臨海圈層。
距離機場約4 km范圍內,建筑高度受新機場內水平面限制。該圈層緊鄰海洋,濱水景觀資源豐富。應引入城市功能,環灣布置旅游、度假、餐飲等功能,建筑空間形態控制以低層數、低密度、小體量的濱水建筑為主,形成宜人尺度的濱海旅游休閑區域。
第二圈層——近海圈層。
距離機場約4 km~6 km,建筑高度受機場錐形面限制。該圈層為濱海向內陸過渡區域,建筑空間形態以多層、小高層為主,建筑密度適中,建筑高度高于臨海圈層,形成體量適中的濱海辦公區及生活區。
第三圈層——城市圈層。
距離機場約6 km~9 km,以城市生活功能為主,建筑高度受機場外水平面限制,受機場凈空因素影響較少。建筑空間形態控制以中高層建筑為主,注重區內自然山體、水體與建筑的關系,預留山海景觀通廊。
某個區域的發展動因是特定經濟發展時期及區域自然稟賦共同賦予的,正如金州灣區域的“臨空”與“濱海”動因。如何抓住城市發展契機,有效利用優勢資源,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營造城市景觀,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后人留下一片值得記憶的區域,是規劃從業者面臨的慎之又慎的課題。
[1] 魏曉芳,趙萬民,黃 勇,等.現代空港經濟區的產業選擇與空間布局模式[J].經濟地理,2010,30(8):1328-1332.
[2] 魯 飛.淺議機場在臨空經濟中的主導作用[J].空運商務,2012(24):7-8.
[3] 閆永濤,吳天謀,劉云亞,等.基于圈層影響模式的空港經濟區規劃——以廣州空港經濟區為例[J].規劃師,2010,26(10):57-61.
[4] 張國華.大型空港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設計技術體系研究[J].城市規劃,2011(4):61-68.
[5] 董 娟.航空港經濟區產業特征與空間布局模式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On planning for seashore areas under airport radiation
Bi Keni
(DalianUrbanPlanningandDesignResearchInstitute,Dalian113000,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planning background and location features of the Airport New City of Jinzhou Ba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lanning scheme for the new city from the development framework, operation model, and traffic routine, and explores the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the space forms of the new city, so as to enhance the speedy development of cities.
seashore area, planning for new city, operation model, space type
1009-6825(2017)11-0009-02
2017-02-10
畢克妮(1979- ),女,高級工程師
TU984.1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