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嶠 郎 朗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
東北建筑遺產保護中的“室外博物館”策略研究
王 嶠 郎 朗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針對東北地區建筑遺產地點分散、時間跨度大、歷史價值高的特點,分析了該地區建筑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室外博物館”保護策略,達到了既可保護歷史建筑,又能開發旅游產業的目標。
建筑遺產,歷史價值,旅游產業,保護策略
建筑遺產包括文物建筑和其他體現建筑美學價值和發展歷程,承載文化意義和歷史信息,對社會生活和城市環境有重要意義,應當被視為建成環境遺產而加以保留的建筑[1]。同時,建筑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和講述者,一座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可以喚起人們對于歷史的思考、對過去的緬懷以及對于這片土地的深切熱愛。對于那些具有豐富價值的歷史建筑,我國從建國初期就給予了密切關注,國務院于1974年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將許多重要的古建筑納入了保護范圍。此后,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出臺與修訂,中國逐漸形成了以國家法律為主干,各部及地方法規為輔的文物保護與修復框架,為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東北地區的建筑遺產保護事業在全國遺產保護的大背景中,文物保護工作也已走上正軌。但是,我國的建筑遺產保護事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保護理論探索淺薄、保護工作落實不到位等等,這些問題在東北地區同樣存在。本文以吉林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歷史建筑為例,分析在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途徑,試圖在此基礎上探索出適合我國東北的建筑遺產保護策略。
東北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研究表明,我國古史譜系中最早由確切依據的商朝先民即起源于我國東北地區。此后,鮮卑、高句麗、渤海、女真等各個民族都曾在廣袤的東北大地上建立政權,創造出了屬于東北的獨特文明。清王朝的前身——后金,也是發跡于白山黑水之間。到了近代,東北地區更是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焦點。先是日俄戰爭爆發,東北地區成為兩強爭霸的戰場。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日本人武裝侵入,中日爆發戰爭。1932年,清末廢帝溥儀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偽滿洲國,統治東北長達14年,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恥辱的一頁。建國后,東北成為了新中國的工業基地,號稱“共和國長子”的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就誕生在吉林省長春市。其他如國內比較重要的化工企業、軍工企業也都分布在東北地區的各個城市,為我國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使得東北地區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留存至今的建筑遺產,愈發顯得無比寶貴。
目前,在吉林省內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建筑遺產有44處,遍布吉林省的各個地級市[2]。具有如下特點:
1)地點分散。在國務院認定的44處建筑遺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7處分布在山上,如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丸都山城位于通化市集安市通勝街道通溝村12組北側400 m的丸都山上。有16處分布市、縣城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位于白山市臨江市林業局機關院內的四保臨江戰役指揮部舊址。有21處分布在城市郊區,如位于白山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長白鎮西北郊塔山西南端臺地之上的靈光塔。
2)時間跨度大。在吉林省內的44處國家級建筑文物保護單位中,時間最古老的是戰國晚期的建筑遺址,位于四平市鐵東區石嶺鎮二龍山村北崴子屯東南的二龍湖古城,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戰國時期中原文化分布最北方的古城址。距今最近的是195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位于長春市綠園區東風大街2259號的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早期建筑。時間跨度兩千多年,覆蓋東北歷史的各個時段。
3)歷史價值高。“歷史建筑遺產價值的實質在于,建筑本身所承載的那些反映當時生產力發展、經濟制度、文化氛圍的真實的信息。”[3]吉林省的建筑遺產中,歷史價值極高。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位于通化市集安市的高句麗遺址丸都山城和國內城,是“附和式都城”的典型代表,體現了高句麗人對于自然環境的適應和利用,對東北亞歷史文化的研究、山城的起源、發展和演變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上述特點既決定了吉林省內建筑遺產具有重大保護價值,也決定了在保護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1)保護力度小。目前,除了地處市區的文物保護單位之外,多數建筑遺產還處于“掛牌式保護”的層次。許多古城址位于野外,風雨侵蝕,日漸頹萎。再加上民眾保護意識不夠,耕地侵占建筑遺產范圍,放牧的牲畜踐踏等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許多古建筑的生存岌岌可危。即使有鐵絲網維護的建筑遺址,因為得不到妥善的修復,也已經很難看出昔日的風采。
2)再利用程度低。保護是為了再利用。但是由于交通條件有限,建筑遺產分布較為分散,而任何一個單體建筑遺產都無法完整地體現其歷史價值,很難進行再利用。
歷史建筑是凝固的文化載體,保護歷史建筑是人類歷史傳承、文明延續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城市更新、自然侵蝕等等社會經濟壓力之下,歷史建筑的處境岌岌可危。保護歷史建筑的關鍵在于協調好社會發展和歷史建筑保存之間的關系。唯一可行的保護方式是“活化”歷史建筑。所謂“活化”,就是為歷史建筑尋得新用途、新生命,展示和發揮歷史建筑多方面價值,使社會公眾欣賞、體驗歷史建筑,使歷史建筑“動”起來,用起來[4]。但是如何做到“活化”歷史建筑,“室外博物館”保護模式是一條操作性較高的選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上述吉林省建筑遺產當前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予以保護。“室外博物館”保護模式初始于瑞典,在美國得以發揚光大。美國歷史保護國民信托將其定義為,“修復的、重建的或者復制的群落。其中有若干建筑或構筑物被修復、重建或移建,以展示某種歷史或文化場景和活動。”這一保護策略包括原地保護、易地保護以及重建。適用于較為分散、獨立且破壞嚴重的建筑遺產保護。
吉林省國家級建筑遺產保護可以充分借鑒“室外博物館”保護模式,在原有建筑遺產分布基礎上,依據現有條件,區別對待,對于保存相對完整、特征明顯、交通便利的建筑遺產采用原地保護的方式;對于保存完好但是交通不便的建筑遺產則采用易地保護策略;對于交通便利但是損壞較為嚴重的建筑遺產則予以修復、重建。與此同時,通過展覽、講解等方式,將更加直接的歷史觀感傳遞給游覽者,借此達到教育國民的目的。并且以歷史建筑為中心開發旅游產業,將收入用于歷史建筑的維修以及宣傳教育,形成對歷史建筑保護、利用、保護的有機良性循環模式。
實踐證明,“掛牌式”的建筑遺產保護模式已經不足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城市和社會發展節奏,“活化”是歷史建筑保護的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活化”歷史建筑不僅能夠達到保護歷史建筑的目的,而且在公眾教育方面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東北經濟普遍低迷的大環境下,利用歷史建筑,發展旅游產業,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開發是目前擺脫經濟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
[1] 王黎明.建筑遺產的保護策略[J].山西建筑,2010,36(26):33-34.
[2] 數據來源于吉林省文物局網站,http://www.jlww.org[EB/OL].
[3] 朱向東,薛 磊.歷史建筑遺產保護中的歷史價值評定初探[J].山西建筑,2007,33(35):1-2.
[4] 魏震銘.大連歷史建筑的“活化”保護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18):36-40.
The “Outdoor museum” strategy research in the northeast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ang Qiao Lang Lang
(JilinUniversityofBuilding,Changchun130118,China)
In light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location scattering, large time span and high historical value in northeastern regions, the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existing i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puts forward “Outdoor museum” protecting strateg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both protecting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ing tourism industr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historical value, tourism industry, protective strategy
1009-6825(2017)11-0028-02
2017-02-07
王 嶠(1983- ),男,講師; 郎 朗(1985- ),女,講師
K87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