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燕鋒
(南通職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南通藍印花布,經歷了千年的發展,即使是在快速發展的現代,仍會有很多人不時回味藍印花布的淳樸和雅謐,并嘗試對其進行設計創新。有著濃郁鄉土氣息的藍印花布為什么極受設計師的偏愛?究其原因,在于其蘊含的獨特價值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
南通藍印花布的“美”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之上,聰明的藝人在藝術創作中避開雕刻花版無法寫實,又不能細膩刻畫造型的弊端,轉而運用大塊面的造型和簡潔的藍白對比的配色,將靈動的點、流暢的線巧妙設計并組合成各種紋樣,使設計作品呈現出或秀美細致或粗獷強烈的審美效果。南通藍印花布的審美價值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豐富的定位紋樣組合

圖1 定位紋樣[1]
南通藍印花布最具特色的地方是紋樣由形態種類繁多的點、線構成。點的變化形式有介字點、梅花點、胡椒點、小混點、大混點和垂葉點等;線的構成主要是由連貫的點組合成虛線,再由虛線形成虛面,由這些大小不一、排列生動的點、線、面交錯組合而成的藍印花布紋樣形態各異、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突出。南通藍印花布的紋樣布局大多采用定位設計,都是按照特定的需要設計制版的,一般根據成品的形狀、欣賞習慣、使用要求等來安排紋樣的布局,舊時主要用于被面、床單、枕巾、帳檐、桌布、門簾、頭巾、圍裙肚兜等[2]。在家用紡織品中尤以被面和床單最具代表性。南通藍印花布被面和床單一般由左右對稱紋樣的兩幅布面拼接而成,邊緣裝飾二方連續紋樣,邊飾分成三種:一種是在中心圖案的一側,一種是兩側都有,還有一種邊飾為內外兩圈都有。被面和床單均屬于比較大面積的定位設計,因此在紋樣的設計和布局方面以“滿”為設計點,如“鳳戲牡丹”主題(圖1),中間以三個造型飽滿的圓形為主軸,利用點、線、面結合的手法,對鳳凰和牡丹圖案進行大膽變形,并裝飾在圓形中間及四周,正方形的邊框使中心的圓形圖案更加突出,四周密集的輔助花紋襯托出鳳凰的輕盈和牡丹的雍容,整組床單的紋樣布局充實而飽滿。
2. 自然、淳樸的色彩意境
中國地大物博,基本在各個地區都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手工藝,無論是北京的京劇臉譜、還是陜西的刺繡、山西的布老虎,雖然它們的用途和風格各異,但在色彩上卻有共通點:以大面積鮮艷、高純度、高明度的色彩為主,中間明顯的白或黑作為色彩之間的分割,這些地域特色濃郁的傳統民間手工藝無一例外地通過艷麗的配色,傳遞出民間藝術直接、純樸又濃重的色彩意境。
然而同屬于傳統民間手工藝的南通藍印花布卻展現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色彩意境,以藍與白為主色調,在簡單的色彩中創造出大量適合普通大眾使用的家用紡織品。民間藝人在藍印花布的藝術創作中,選擇藍色作為主色調,應該和他們的日常勞作生活息息相關。藍色,古人稱為“青”,先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自然觀察中發現,“青”代表“生也,象物生時色也”,將“青”色和“白”色作為藍印花布的主色調,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樸素與清雅,也正是這種在樸素中透出清新,在深沉中孕育著生機的色彩意境,才深受人們喜愛。藍印花布之所以在民間深受歡迎,還在于它的“青”“白”兩色與中國人傳統的為人處事觀“清白”構成諧音,以此來比喻自身堅貞無瑕,一身清清白白。在南通及周邊縣市,民間婚俗中還用 “青”與“親”的諧音將一根根青布帶裝飾在嫁妝上,表達“結親”的喜慶。從色彩學角度來看藍印花布的“青”“白”色彩意境背后還有著深刻的人文意義——即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存活動中,通過不斷的總結、積累、發展、完善而得出的心靈感悟和智慧結晶。地域文化是指個體或集體在一定區域內以“元初文化”為基礎,在其成長歷程中足以影響其知覺、思想、價值觀等的形成的文化認同[3]。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融理論、實踐和發展于一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文化伴隨著人類的發展進程,文化的生命給人類帶來心靈的寄托。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傳統手工藝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僅呈現著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價值。所以說,在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傳統手工藝的回歸標志著一個新的更高的文明出現[4]。將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融合到現代設計中,將會使設計的生命得到文化的支撐,而更顯特色與活力。因此將傳統藍印花布和現代家紡結合進行設計,不僅可以為家紡產品增添新的設計語言,對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傳承、文化認同和文化生態保護,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1. 地域文化保護
南通藍印花布的產生和發展都是以滿足該地區民眾的民俗生活和情感需要為目的,它根植于當地的文化土壤中,具有強烈的草根藝術特質。藍印花布不僅僅是民間藝術,同時也代表一個地區生產、生活的模式,它的存在體現出人與自然、物質與非物質、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共存的倫理關系。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革命的發展同時帶來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也使我們的傳統文化遺失,尤其是民間手工藝術,也在一天天消亡。著名學者潘魯生提出“文化生態”的概念,他主張傳統文化和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一樣,如果不加以保護,都會面臨滅絕。如果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沒有自己的傳統,應該是可怕的;同樣,一個地區沒有自己的地域文化,也是可悲的。所以我們應該抓緊時間去搶救那些已經被我們拋棄的文化資產,或者正在拋棄的東西。地域文化如何保護,是現在很多地區傳統文化面臨的共同問題。“如果什么東西都靠進入博物館來保護,我感覺這是我們保護的失敗。要讓它‘活’起來,還要在民間,在現代生活環境中‘活’起來”。[5]因此,要使有獨特地域特色的南通藍印花布得以繼續存在,必須使其與現代人的生活環境結合,在現代人的需要中賦予它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才能使藍印花布得到保護和發展。
2. 地域設計創新
要使南通藍印花布與現代人的生活需要緊密結合,就要從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出發。在物質日益豐富的現代,人們對具有設計感又帶有獨特地域文化的產品情有獨鐘。無論世界經濟發展一體化的進程如何,文化的差異是永遠的,地域文化是產品設計的根,是藝術設計的靈魂。因此,可以將南通藍印花布與現代設計進行結合,用現代的設計語言賦予傳統的藍印花布新的面貌。這樣,可以使設計的作品具有濃厚的地域藝術韻味、歷史的底蘊,也可以使設計的作品具有表達人們愿望的親切感,成為人們的情感寄托。在設計中材料是發展的,而地域文化是持久的、不斷延續的,設計的生命只有通過地域文化的支撐,才會具有與眾不同的表現。因此,只有注重產品的個性化、本土化,把握好文化與功能的尺度,在設計過程中掌握現代人消費的心理,追根溯源地、準確地理解和消化傳統民間藝術,將現代技術、理念和實用性合而為一,才能使南通藍印花布創新作品既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又傳達出新的藝術美感。
在家紡設計中應用傳統同時又生態、環保的南通藍印花布,開發系列產品時的關鍵在于對藍印花布圖案、色彩、款式等方面的創新應用。
家紡產品中的圖案不僅是構圖、題材、色彩等的綜合,也可以從中解讀到蘊涵的歷史、文化的沉淀、生活方式的變化等。每一個成功的圖案設計,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技術限制和市場需求下,準確地傳達了一種人文的情調、藝術的品味、時尚的概念,反映出消費者的不同需求[6]。南通藍印花布圖案正是通過獨具匠心的粗紋細線、妥加調配的虛實明暗關系,使單純的藍印花布圖案呈現出自然、樸素、雅致的獨特地域色彩。如在進行酒瓶套的設計時,酒瓶套上下兩端以精致、細巧的菊花紋樣點綴,中間拼接造型生動的百蝶圖案,這種原創性的對比圖案運用不僅動中有靜,而且通過藍印花布本身蘊涵的文化底蘊和自然清新的藝術氣息,可以與消費者在精神、情感方面達到文化理念和生活理念的互動交流(圖2)。
織物外觀是否在第一時間就吸引消費者,色彩至關重要。人們在選購家用紡織品時,往往是“先看顏色,后看花”,配色成功的產品,更能吸引消費者。同時,隨著現代人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色彩的創新運用也成為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主流思潮。傳統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具有一個地區的獨特藝術魅力,南通藍印花布的色彩蘊含著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著深刻的傳統人文意義,而將這種寧靜又不張揚的藍白配色與扎染和暈染的技術手法結合,又使藍印花布的色彩有自由、現代的視覺效果。將其應用在現代家紡產品中,也可使人們感受到傳統藝術的現代氣息(圖3)。

圖2 圖案應用

圖3 色彩應用
在運用傳統元素方面,設計師的視野要擴大和深入,不能只是找一些有關資料和紋樣進行簡單的照搬和拼湊,要時刻有將傳統藝術再創造的理念,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對它的色彩、構圖、紋樣等進行大膽的再設計。藝術是再造,它不僅反映了現實,又再造了一個理想的世界。雪萊說:“詩創造另一種存在,使我們成為一個新世界的居民。”這也是將傳統藝術引入現代設計的真正價值所在。將藍印花布傳統元素綜合應用在家紡款式的設計中,可以運用整體陳列的形式,如餐廳、客廳整體設計等,這樣有助于完整、人性化地表達再造的理念。如在客廳沙發組的設計中(圖4),主體沙發和配套杯墊采用藍印花布進行整體設計,不同花紋,不同色調,不同工藝造型的靠墊,鋪滿在上面,細致的絎縫和溫馨的花卉作為點綴,再用原木色家具穿插協調,營造了現代人向往的安靜、素雅又具文化氛圍的居室環境,藍印花布在這個空間里大顯其美。

圖4 款式應用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的消費觀念更加理智和現實,但同時又不拘泥于以往陳舊、落后的東西,轉而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上,尋求精神上的享受,這種觀念也深深地體現在現代家紡設計的趨勢上。
家用紡織品是紡織產業中的一個分支,我國家用紡織品行業自正式確立以來,就在成功吸取服裝行業經驗的基礎上快速發展,相關產品在紡織品市場獨領風騷。我國家用紡織品企業借鑒學習西方設計帶來了快速發展,但在此過程中,卻缺少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家紡產品滿眼都是奢華的歐美風格,或經典的英倫風格,家紡設計的同質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些同質化的問題提醒我們,在信息化的今天,中國家用紡織品的發展要想有突破性的發展,不可能僅靠在加工鏈條上得到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利潤,也不可能停留在目前越來越同質化的競爭格局下。放眼全球家紡市場,印度、夏威夷、巴基斯坦等家紡主要生產國或地區,都憑借鮮明的民族個性化風格在世界家紡前沿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與國際同行相比,中國家紡的民族特色風格和本土設計亟待提升。中國的家紡要想做出自己的特色,必須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吸取養分,逐漸向著民族特色設計的方向發展,形成具有自主中國風格的家紡設計。
無論是從國際還是國內市場的需求來看,家紡設計的本土化,都是必然的趨勢和選擇。民族的本土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一個民族只有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本土特色,同時開放地吸納、融入多元文化,才能使民族特色得到創新與發展。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歷史悠久,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人們普遍認為傳統藍印花布不時尚,不符合現代生活的審美,沒有市場競爭力,但國外的設計師卻把藍印花布元素運用得時尚美麗,而我們的設計師在設計時沒有真正體味到其中的真諦,只是在簡單地生搬硬套。不是藍印花布傳統藝術本身沒有生命力了,而是沒能將它創新性地融合到現代產品中。如何發展本土文化,使技藝的傳承與當代生活協調起來,應該說是現代家紡設計的主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家紡行業作為創意文化產業,只有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民族元素與國際趨勢相融合才能設計出有文化底蘊的作品來,才能走出越來越同質化的競爭格局,才能創造出有別于西方、自主創新的家紡時尚潮流。因為“沒有文化的產品是精神上的荒蕪和靈性的枯竭,是冷漠的無生命體。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就會創造出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化產品”[7]。
人類已經意識到生態環境的破壞所帶來的嚴峻后果,堅持健康、環保、生態的理念才能做到與自然的協調與持續發展,這種思想也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購物理念,人們從過去單純注重價格、實用性到如今追求個性、舒適、天然、環保。本著對美好家居生活的向往,生態環保已經成為影響家紡設計、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生態環保強調人類在遵循生態規律的前提下,注重產品的自然生態美,使設計的作品有質樸、簡潔的美感,并以此帶給人們持久的精神愉悅[8]。
生態紡織品是指那些采用對周圍環境無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對人類健康無害的紡織產品。生態紡織品必須符合四個基本前提:資源可再生和可重復利用;生產過程對環境無污染;在穿著和使用過程中對人體沒有危害;廢棄后能在環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環境[9]。南通藍印花布從原料的來源到染料的選用及后處理、加工都體現出生態家紡“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 等綠色環保的概念。首先,南通地處長江三角洲,四季分明,地域資源優越,適合大量種植棉花,這為藍印花布的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其次,用于印染的染料來源于天然植物板藍根,它對皮膚的刺激小,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保健皮膚。再次,傳統的植物染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且天然染料板藍根無毒無害,具有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環境相容性,有利于環境保護。最后,將南通藍印花布傳統元素應用在現代設計中,也是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觀念,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世界觀,環保的意識只有在人的思維中得到強化,才能在設計、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得到真正的體現。
作為中國的家紡設計師,應清楚認識到,在家紡產業越來越同質化的今天,我們更應鼓勵與民族創意接軌,倡導自主原創,充分發掘本土文化的優勢,弘揚中國設計精神,通過設計嘗試,找出藍印花布和現代生活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使現代的人能再次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歷史和內涵,在真正意義上使南通藍印花布得到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