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濤
摘要:合理的土地開發與整理,不僅是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分配,也應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利用的問題愈發明顯的暴露出來,在建設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合理規劃土地使用與開發,更要站在宏觀角度考慮到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努力維護和諧的區域環境,推進區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土地開發;生態環境;區域協調
前言:土地開發能夠將土地進行合理分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城市化飛速發展,人地矛盾愈發激烈的今天意義尤為突出。然而土地開發整理并不是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的,許多不合理開發的前車之鑒表明,只有在土地開發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構建生態和諧的土地開發規劃,才能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土地開發工作切實的造福一方。
一、土地開發中對生態環境關注的意義
(一)土地開發及其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我國在1998年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規定,“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保護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開發未利用的土地”。我國當前對于土地開發的界定大體為土地開發、土地復墾、土地整理幾個方面,而對于這一概念界定的完善,是在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出現的,這也就意味著這部法律的重要地位。在對于這部法律的解讀中可以看出來,將土地開發與環境保護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將環境保護擺在土地資源的開發中的突出地位。因此,我們在進行土地開發過程中,必然要關注到環境保護。
(二)是地區經濟發展必須要關注到的問題
通過合理的發展規劃,對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其目的就應當在于服務于一方人民,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在這個和諧的區域發展下,定然是各類資源都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在開發過程中不破壞資源的分布及作用的發揮等,這就是擋墻地區經濟發展必須要關注到的問題。反過來思考,如果經過土地資源的開發,而改變了當地的水資源分布,那么在此進行的農作物也不能安然生長,兩者是相統一的。在區域內,只有各類資源各盡其用,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
(三)對當前脆弱的生態環境進行挽救
在當前我們一再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并將其與土地開發結合起來,這是有著深刻現實意義的。多少土地開發實例證明,如果僅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必然會對土地資源造成破壞,進而產生更為嚴重的危害。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一大突出特點就是城市化的快速擴張,大量的土地被城市侵占,而農業用地大為縮減,實際上這就是一種不好的表現,因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0,106%,還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3%,如果繼續大量侵占農村土地,就會使整個社會的平衡被打破。除此之外,環境污染問題,即使在單純的農村地區也會很突出,排除傳統的工業污染。連同農業自身都會產生一些污染,對于土地的破壞同樣威力不小。這些例子都說明,我們當前需要采取措施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而不是做他坍塌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當前土地開發中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開發帶有一定盲目性
當前許多項目的開發,都是帶有盲目性的,完全以經濟效益為衡量開發意義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開發項目僅看到了開頭,卻未看到結尾,盲目的開發中存在一些細微的漏洞,在發展到項目后期時也會因為某些原因暴露出來,甚至為日后造成隱患。開發的盲目性,還表現在缺乏可持續發展理念。比如人們開墾出一塊兒土地,用它來種莊稼,然而年復一年的種的過程中,并沒有考慮過是否還有其它的可能性,也沒考慮過是否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比如一年種地,一年養羊等。這種缺乏考量的開發利用,往往會使資源衰竭的速度加快。因此,開發中的盲目性,體現在未看到長遠利益,進行盲目的開發等。
(二)城鄉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城市化需求的提高,使得城市化的速度大大提高,然而城鄉爭地的情況就愈發突出了,一方面是城市的高速擴張,大量吸收農村土地;另一方面是農村耕地面積不斷縮水。這樣的矛盾盡管在當前看不到明顯的不妥之處,然而對于鄉村環境的發展卻存在著很大的危險。城市化帶來了大型的工業,在農村地區周圍建立,會逐漸導致周圍環境的污染及破壞,危害土地安全等,這些都是當前土地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個區域,其整體環境都是相互依賴的,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城鄉間大量的爭奪土地資源,在改變土地資源狀態的同時也影響著周圍的環境。
(三)土地開發對水文水態特征等造成影響
土地開發中的土地平整、梯田修筑、坡地墾殖等情況,必然會對水文水態特征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是好是壞則不得而知了。以坡地墾殖為例,如果未經勘探就在一塊兒坡地進行坡地墾殖,很可能會造成土壤養分缺失、破壞土壤結構及其中的原生、次生植被,長期下來必然會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開發過程, 比如梯田的搭建等多種情況下,都勢必會影響到河流的走向,甚至影響到誰知。當然也有一些更為極端的例子,比如片面追求增加某一地區的耕地面積,而采用填湖造林等情況,都是不可取的。還有一些為了滿足一時用水而在上游建壩攔截,就可能會導致下游用水受到影響等。這些都是不考慮整體影響而單就當前所需而進行的土地開發工作[1]。
(四)對植被和生態系統結構的影響
在一些情況下,如果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單純的為了追求耕地面積的增加,而不能從宏觀角度進行問題的考慮,就會形成新的問題,例如將一些閑散的空地開發成為耕地,盡管在短時間內能夠增加耕地面積,但在一個宏觀的角度進行觀察,就能發現,被開發區域的草地等植被被破壞,原本豐富的物種被農作物所取代,如果在一個較大的區域內發生了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地區植物發展單一化。還因為人們的開發,而平整道路等,整體而言,這些活動,都能對植被產生影響,對區域范圍內生物的多樣性造成破壞,打破了當地的生態系統結構等[2]。
三、如何在土地開發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一)進行合理的項目規劃及監測
在對一個地區進行土地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先進行合理的項目規劃,制定出明確的規劃目標,并在這一目標下再進行開發整理。在土地資源的開發中,可以借助于現代測繪技術以及3S技術,盡可能的實現測量的準確性,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對開發過程中的每一項指標進行考證,包括土壤成分、土質情況、周圍水文水質特征等,以及不同區域的影響等,整體推進項目的監測與規劃。并且在項目開發完成后,運用GIS技術及時的關注地區可能發生的洪澇災害,進而實現教學的全面發展,及時搜集各方面動態數據,為日后的進一步修改以及完善做出準備。在項目規劃完成后,要送到相關部門進行審核批準,因為如果不站在全局的角度,是永遠不會發現問題所在,總是會有一定局限性的。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負責人切實的擔負起責任,做好土地資源開發的審核利用工作[3]。
(二)將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獨立的指標出現在規劃中
生態環境作為土地資源開發系統中的重要環境因素,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需要擺在突出位置,在規劃中作為一個單獨的指標出現。將這個指標的范圍包涵著水文資源、生態大氣資源、地表植被資源等諸多要素,進行統一的監控與規劃。我們在進行土地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避免過渡改變原有的地表結構等,而是要基于深入的調研采取細致的規劃。在土地開發利用中,不破壞原本地表形態,不損土壤原本的結構等,就屬于較為成功的土地開發利用。在荒地開墾過程中,要慎重做出考量——是否有開墾價值、是否會破壞原本結構,包括植被構成等都要進行考證。
(三)借助于宣傳的力量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在近年來已經愈發的突出出來,而在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適應,是必然的選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區域內的和諧,實現區域內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正是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目標所在。在建設過程中,要借助于媒體的力量進行宣傳,因為盡管會有相關部門的審核,還是要提高人們群眾的認知,并且讓然門切實的理解到土地開發中對于環境的影響等,在日后的發展與勞動實踐中就會自覺的去維護。宣傳的內容應當包括我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包括如何在耕種農作物時不產生對環境造成傷害的成分等,以減少人為制造的污染[4]。
結論:我們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其最終的目的必然是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而土地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保證生態環境的健康和諧發展,才能切實的維護土地資源的利用,實現天、地、人的和諧。在當前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還有許多內容是不完善的。但是土地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是切實存在的,并且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開發過程中只要能夠進一步堅持環境保護,就能夠最終實現和諧,這也是項目規劃中需要考慮到的。
參考文獻
[1]劉志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建設”[J].農業展望,2007,19(1):4—5.
[2]曾春九.生態環境制約下的西部發展[J].生態環境與保護,2002,13(1):28—29.
[3]劉冰.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問題及措施[J].山東環境,2003,17(4):72—73.
[4]王夢雪等.黑龍江省墾區水土保持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7,16(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