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瑞 婷
(介休市規劃局,山西 介休 032000)
談對于街區制規劃模式的若干認識
梁 瑞 婷
(介休市規劃局,山西 介休 032000)
針對“城市病”問題的出現,提出了街區制概念,介紹了推廣街區制規劃的重要意義,并分析了街區制規劃面臨的困境,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旨在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街區制,規劃模式,公共交通
從1979年《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我國的城市發展經歷了37年的風風雨雨,據2017年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16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7.35%,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多,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快速的城鎮化,給我們帶來生活改善的同時,更多的城市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由于城市建設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城市“攤大餅”式的粗放式發展,帶來諸如城市交通擁堵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環境污染,違法建設,大拆大建,公共產品質量低劣等問題,這些被業內人士統稱為“城市病”。“城市病”的形成原因較復雜,多年來城市規劃模式一成不變,政府依法治理城市的力度不強,沒有按照城市自身的規律發展,這些都是導致“城市病”發生的誘因,而近幾年最明顯的一個特征是城市大宗用地開發越來越普遍,一個住宅小區,高等院校動輒占用幾千畝地,并且都形成相對獨立的用地,與外部城市僅有幾個出口連接。用地內部的道路系統呈封閉狀態,設門禁及門衛,僅限內部人使用,使得城市形成許多的斷頭路,無形中增加了社會的交通成本,這種超大用地開發的結果,迫使人們不得不自駕車出行,造成城市主干道的擁堵,馬路擴得再寬,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出行便捷的問題,而私家車數量的不斷增加,又進一步加劇了交通擁堵,城市污染,霧霾加重等一系列的城市問題。超大規模封閉小區及用地成為一大病因,由于超大型用地功能混合性不強,公共服務質量不高,尺度偏大,不具有歸屬感,親和度較差。最關鍵的是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喪失了社區的活力。
在上面所述的城市背景下,結合發達國家的街區制規劃成功經驗,中央于2016年2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強街區的規劃和建設,新建住宅要推行街區制,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提高路網密度,優化交通,加強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的系統建設,倡導綠色出行等。實際上推廣街區制道理很簡單。把城市道路系統比喻為人體循環系統,快速路、主干道相當于人類的大動脈,支路相當于小血管,而打通老舊小區內部道路、新建街區制住宅小區等,都是激活了城市的毛細血管。這樣整個城市的循環系統才能暢通,城市才能健康,才能有活力,才能宜居,才能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街區制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紀90年代“新城市主義”的理論,該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控制街區的尺度和規模(道路網間距150 m~200 m);2)街道不宜過寬,便于步行穿越,例如7 m左右;3)人行道路不小于1 m~2 m;4)中心商業街盡量采用步行街;5)減少大面積地上停車場,改為地下或沿街停車方式;6)臨街建筑后退并且增加建筑立面及細節設計,提高街道公共空間的品質;7)建筑風格與周邊建筑協調,尊重當地的文化與歷史傳統,以及提高公共建筑的景觀價值和視覺體驗等等并且在歐美國家推廣和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問題。
1)街區制的規劃模式實行以人為本,提倡綠色出行,并且使城市空間尺度更加宜人,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親和度,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成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抓手。2)街區制規劃模式可以重塑街道的活力,通過適宜的街區尺度及居住、辦公、商業功能的混合,沿街底層設置為住戶服務的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鼓勵增加街道出入口,通過營造舒適的環境,可以增加街道的吸引力,譬如:根據行人的特點、需求配置與景觀、綠化、小品結合布置的座椅,遮陽傘,手機充電,自行車停車位等,街道寬度宜人,建筑底部細節精細化處理都可以明顯促進社區的活力。3)街區制規劃模式,激活了交通的毛細血管,提高道路網的密度,提高空間利用率,促進資源共享,提高了公共交通的效率,有利于打造低碳、緊湊城市,是今后我國城市發展的方向。
街區制規劃面臨的困境,筆者認為,“窄馬路,密路網”的街區制規劃形式。1)基于城市道路系統級配合理及公共交通非常發達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發揮街區制規劃形式的優點。2)打開小區內部道路,提高道路網密度,實現內部道路的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的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但是卻把一部分交通流引入到小區的內部,帶來一些諸如交通噪聲、社區安全、并且有可能降低居民生活質量等問題,以及帶來的一些公共服務設施的權屬爭議。這些需要各相關部門出臺相應的政策及措施,進行一些交通疏導、管制、安裝監控設施,盡量減少對社區帶來的負面影響。3)政府層面,應該調整相應的規劃規范,比如《城市區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城市交通規劃》等相應規范都應根據街區制的規劃模式調整,并且進行一些試點,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逐步形成一些便于操作的細則,用于指導地方規劃部分的工作。
街區制規劃模式代表了我國城市規劃今后的發展方向,對于實現城市有序建設,適度開發,高效運行,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實現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目標有著深遠而現實的意義。推廣街區制規劃模式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涉及到了公共安全、公共設施及土地的權屬,以及社區管理問題。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搞一刀切,應該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出臺相應的細則之后,逐步實施。
Discussiononviewsofblocksystemplanningmodes
LiangRuiting
(JiexiuBureauofPlanning,Jiexiu032000,China)
In light of “city diseases” problems occurre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lock system, introduce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promoting block system planning, analyzes the block system planning difficulti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ving strategies, with a view to create harmonious and vigorous modern city.
block system, planning mode, public traffic
TU984
:A
1009-6825(2017)24-0019-02
2017-06-15
梁瑞婷(1973- ),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