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建設古建產業園發展山西古建產業
李 慧
(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對山西古建產業的現狀和優勢進行了分析,對山西古建產業與部分發達省市的差距做了比較,提出了積極建設古建產業園,大力推動古建產業發展,推動山西轉型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議。
古建筑,產業,園區,轉型
古建產業市場需求大,發展潛力強,是朝陽產業。山西素以地面保存的古建筑多而聞名。充分發揮我省古建筑領域的優勢,籌劃建設古建產業園,加快發展壯大我省古建產業,形成規模效應,有助于實現古建研究、保護、傳承和產業發展之間的互促共進。
1)古建產業發展正面臨難得的市場機遇。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的升溫,全國各地大批景區正在開發建設,一批古建筑需要修復,古建產業市場規模急劇擴大。僅我省就有現存約60%~70%的古建筑亟待維修;同時,省外、國外市場需求也呈井噴式增長態勢,急需提供大量具有品牌效應的人才和產品,這為我省古建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1]。
2)我省具備顯著的古建品牌優勢。一方面,我省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數量達452處,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古建筑類369處,占總數量的81.6%;省保單位數量總數達487處,全省的市縣??倲颠_12 466處,未公布保護單位并登記在冊的古建筑總數達14 705處。此外,還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40處,總數也是全國第一[2]。只要談到古建,行業內外人士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我省具有古建領域的先天優勢。另一方面,近年來,我省設計、施工隊伍先后完后了省內晉祠、五臺山、平遙古城、晉城皇城相府、太原雙塔寺、榆次老城、喬家大院、常家莊園、王家大院、烏金山森林公園等景點古建筑,以及省外山海關“靖邊樓”、甘肅嘉峪關、北京故宮、大昭市廣場等古建筑的建設與修復工程,初步闖出了山西古建的“金字招牌”。良好的品牌效應,為我省古建產業快速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利條件。
3)古建人才資源是我省的核心優勢。我省古建歷史源遠流長,造就了木結構、壁畫、彩繪、雕塑、造像等領域的一大批優秀人才,他們依靠高超的技藝與誠信的經營,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古建筑市場。特別是晉西北、晉北、太原、晉中等多地均有一定規模的人才隊伍。據報道[3],僅榆社全縣9個鄉鎮就有大小古建施工隊150多支,從業人數眾多,基礎工人可達七八千人,全省潛在從業人才更多。特別是各地依然健在的一些老工匠、老藝人是我省古建產業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優勢。
1)充分挖掘我省古建資源,促進古建產業發展不夠。眾所周知,山西具有極為豐富的古建資源,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全省現存古建筑數量18 118座,為中國之最;現存12世紀以前的木構古建筑數106座,占全國現存同時期木構建筑總數的72%。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教授稱山西為“全國古建筑的寶庫”。但目前對于這些歷史文物古跡價值的開發仍然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等方面。與發達省市相比,充分發揮我省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古建產業方面遠遠不夠。以浙江東陽為例,一個市古建筑產業年產值就在千億元以上。
2)缺乏規模化運營,沒有形成產業優勢。由于掌握傳統技藝的大量優秀工匠主要在農村,公司化、規模化運營先天不足,導致我省一些施工隊伍缺乏獨立承建工程資質,成為古建產業發展重要的一個制約因素。以目前古建產業有一定發展基礎的榆社縣為例,據報道[3],雖然全縣有150余支建筑隊,但僅一家擁有三級承建施工資質,其余工程隊均無獨立承建工程的資質。實力較強的工程隊一般采取上繳管理費,掛靠別的公司承建項目,而實力稍弱的工程隊只能與別人合作進行分包或成為普通的打工隊,初步測算每年因掛靠繳納的管理費高達到幾千萬元,繳納的上千萬元工程稅金全部留在施工地。工程隊上至領頭人、下至工人只能拿到一般性工資收入,成為縣域稅收的一大損失。與我省形成顯明對比的是,浙江東陽全市229家建筑企業中,一級企業52家,二級企業50家,累計獲“魯班獎”26項。
3)古建技藝和工匠精神亟需傳承。古建筑最終呈現的作品是由傳統工匠的匠人所體現,特別是具體構件的細節。但是,一方面,因為年齡因素,掌握傳統古建技藝的老工匠、老藝人數量正快速下降。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古建筑保護與仿古工程的井噴式增加,致使一些沒有完全掌握技藝的人員也成了緊缺人員,造成工匠精神無法傳承,匠人難以培育。
4)古建科研、文物保護資金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難題。如受傳統制磚流程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古建修復用磚面臨材料難題,開發保留歷史風貌古建構件的現代制作工藝等技術需要攻關。資金方面,盡管我省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從2011年的3 000萬元,增長至2015年1.3億元。但是,對于古建筑總量占全國近20%的我省來說,資金遠遠不夠。特別是占古建筑絕對數量的區保、縣保(總量達12 000多處)維修資金幾乎全部依靠當地財政投入,而山西有近60%的縣還未將其納入預算范疇。
1)建議充分發揮我省極其豐富的古建資源、人才資源優勢,從晉西北、太原、晉中選擇合適地點,規劃建設古建產業園區,吸引省內外研究、保護、產業開發等各領域的單位入駐。針對我省古建龍頭企業少的現狀,建議依托省建總公司、省古建研究所或現有較大規模的古建企業以股份制形式發起成立產學研聯合體,進一步打造我省龍頭企業,形成若干具備古建研發、設計、保護、施工全流程總包服務能力的產業集團,使我省分散的古建筑構件制作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分散、流失的工匠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工作場所;各古建科研、施工單位能夠更方便地獲取市場信息,進而做大做強山西古建品牌,擴大山西古建的市場份額。
2)在園區內集中打造古建產業“四個公共平臺”,以此推動古建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一是傳統構件加工平臺,提前儲存各規格建筑材料,提前制作古建筑磚、瓦、琉璃構件,集中生產容易產生污染環境的磚瓦、琉璃材料,消除其污染。二是公共研發平臺,集中力量開展古建保護、施工技術攻關。三是傳統技藝傳承平臺,集中一批老工匠、老藝人,為他們提供收入穩定、工作環境好、社會地位高的工作平臺,集中培養古建后備人才,實現文化傳承。四是展示平臺,集中展示我省古建傳統文化和古建產業發展成就。
3)通過古建產業園推動古建產業與文物保護、文化旅游等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產業園內產生的稅收可以適當統籌,重點投入我省省、市、縣各級古建文物保護、旅游開發等相關領域。
[1] 郭娟娟.創意旅游視角下的山西古建筑旅游開發[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27(3):13-14.
[2] 任俊萍.我國古建筑保護現狀及其開發利用[J].科技視界,2014(12):97.
[3] 雷 甫.全市首個古建商會成立[N].晉中日報,2014-12-20.
BuildingindustrialparkforancientconstructionanddevelopingancientconstructionindustryinShanxiprovince
LiHu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advantages of ancient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and comparison for the differences of this construction industry between Shanxi and some advanced province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policy proposals containing proactively building ancient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parks,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promoting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of Shanxi province.
ancient construction, industry, park, transformation
K928.71
:A
1009-6825(2017)24-0206-02
2017-06-16
李 慧(1992- ),女,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