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芬
內容摘要:用什么“美”來陪伴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最好是書籍。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結合個人的閱讀指導實踐活動,談談對中學生進行“美育”的做法和思考:利用課堂閱讀,利用課外閱讀,利用各種綜合閱讀實踐活動。當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論身處何境,尚能感受到自己那帶有體溫的一呼一吸的有著愉悅的生命之美,并為此自強不息!要憑借什么?最可憑借的是閱讀。
關鍵詞:課堂閱讀 課外閱讀 綜合閱讀實踐活動 美育
當前,在依然沒有過時的“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方針中,德育一直放在首位,智育被我們發揮得淋漓盡致,體育也在快速地得到重視,唯獨“美育”沒有標準、難以量化而變得可有可無。然而,美是生命的所在,是生活的依托。離開了“美育”, 孩子的人格豈能健全?孩子的未來又豈能幸福?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常常在想,用什么“美”來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山川、花鳥、星月、電影、音樂、繪畫等等,這些都不錯,但最好的卻是書籍。書籍無法飽肌喂膚,卻能在方寸之間讓你領略未知的天地 ,正如培根在他的《論讀書》一文中所說的: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下面,筆者將結合個人的閱讀指導實踐活動,談談對中學生進行“美育”的做法和思考。
一.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美育滲透
“教材的文字沒有理由可以不是華文中最優秀的部分。”“應該是成功的典范之作……語言形式是精煉的,優美的,而思想內容是具有積極的教育作用。”[1]無疑,學校語文課堂,是美育的一片沃土!
1.審美移情的引導
“所謂的美感經驗,不過就是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已。”[2]同樣一座山,在李白看來,是可以在他孤獨時互訴衷腸的知音,于是有了“相看兩不厭”。如果我們的學生從小也練習敏感地去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外在事物,那么他所獲得的美的愉悅就成倍增長了。如筆者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24課泰戈爾的《金色花》時,就從這一角度進行引導,使學生學會從日常的一草一木中獲得人情的關懷。
有一次,筆者發現學生在讀七年級下冊的《黃河頌》最后一段:“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時,幾乎都不自覺地坐直身子,提高音調,英雄氣概如滔滔江水。由此可見,物的姿態也能被觀察描述后具有了人的精氣神。如果能從這一角度去進行教學,也能引導學生去發現更多的美的事物,感受更多的美的意象。如筆者在教學冰心的《荷葉 母親》時,就進行了這樣的引導:當煩悶的冰心看到院子中那荷葉在大雨中覆蓋住開得正好的紅蓮時,心緒散盡,感恩母愛。當學生感受到了冰心筆下荷葉之美和冰心內心世界之美時,何愁學生不產生美的情感?
2.審美注意的引導
“審美態度作為進入審美經驗的準備階段,其中有個關鍵環節,即審美注意。”[3]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對象形式本身,從而獲得線條、色彩、時空、律動、形狀、聲色等所帶來的審美享受。七年級下冊的第19課《觀舞記》,冰心通過細致入微地描寫,為我們形象地展現了異國文化的風情,如果作者自身沒有全神貫注地觀看,又怎能讓讀者僅憑文字便感受到那生命與心靈的躍動和狂歡呢?正如羅丹說過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專注才能更深刻地體會美的存在。世間人情世故的美被文字所表達出來并留芳千古的,無一不是作者專注的結果,如蒲松齡的《山市》、林嗣環的《口技》、酈道元的《三峽》、朱自清的《春》、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等等。我們除了啟發學生學習他們的技巧外,更要借此鼓勵學生通過關注來發現美的事物,不斷發現生活中的驚喜,并試著傳神地表達。
3.審美想象的引導
“在審美欣賞中,對內在意義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來聯系的。”“感知作為審美的出發點,理解作為審美的認識性因素,其中介、載體或展現形態,則是想象。”[4]想象大概是審美中的關鍵,正是它使情感能構造另一個多樣化的幻想世界。如果沒有想象活動,極致的美感也就無從產生。
童話和科幻的文章都給我們以豐富的教學資源,但在這里筆者舉另外一個可操作性比較強的例子。比如七年級上冊的《童趣》,做為初中階段的第一篇古文,就充滿了想象的樂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維引導訓練例子。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借線條、借圖畫、借旋律、借云朵等來對學生進行引導、訓練想象的思維能力呢?當然可以,其提問的基本句式是:“你看到了什么?”或“你覺得像什么?”這樣的開放問題。
二.從課堂閱讀到課外閱讀的美育延伸
正如教育思想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如果你們希望少年具有豐富的、充滿意義的精神生活,希望他們不白白浪費時間和不去尋找某種可恥的強烈刺激的話,請你們把這些看不見的線由課堂教學引到課外興趣愛好和需求上去。”[5]孩子如果只靠閱讀課文,就不可能豐富自己的審美體驗,更不可能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1.以篇帶本、以點帶面增加審美庫存
如通過學習《綠色的蟈蟈》從而擴展到法布爾《昆蟲記》整本書的通讀,去體會生物世界生命的神奇和樂趣;從莫泊桑《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延伸到他的《羊脂球》體會文字的精煉美;通過《丑小鴨》童話和寓言的學習,推薦相關名著《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的閱讀積累,使學生得到真善美的熏陶;通過學習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進一步閱讀。尤其是最后的這一篇(本),一定要隆重推介,細致落實,因為它就是一篇經典的美育教材——與其說盲人作者在渴望看得見,不如說是她在渴望得到美!
應該指出的是,在布置閱讀任務時要遵守一個原則:還給學生不提或少提要求的自由閱讀時間。因為自由閱讀,能給人帶來極大的樂趣[6]。由于在青春期的時間里,學生的情感更依賴于同伴,從同伴那里得來的往住要比從老師那里學習到的內容記憶更深刻,所以也可在每周學習生活中定下一個固定的課間十分鐘為“閱讀課間”——在這十分鐘里,讓學生們一起交換交流閱讀感受。
此外,還可以由“有字書”擴展至“無字書”,以此來增加中學生的審美庫存,如通過一組展現大自然的神奇為主題的課文,讓學生主動地收集更多的自然奇觀的資料,更感性、更全面地領略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2.家校互動,共同營造親子閱讀氛圍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教育學教授露茜·卡爾金斯曾說:“營造閱讀氛圍的一個辦法就是確保書籍無處不在,無法逃避。”[7]而鄭惠生的調查研究結果也表明:“學生家里有沒有訂閱報刊,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學生對報刊(無論整體還是特定)的立場傾向。”[8]可見,要讓孩子在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審美教育,家長們首先就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
當大部分初中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階段,要提倡親子共讀是一件費心的事。我們可以通過學校家委會組織,邀請專家給家長和孩子們講課,以權威的力量促進他們對閱讀的重視。
當孩子不再愿意依偎在父母身旁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們應改變以往的定向思維。我們可以提供多種親子互動模式給不同類型的家庭選擇。民主型的可共讀一本書,平等對話;專制型的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好的句子段落抄下來給父母看,這時就可靈活挑選一些能改善親子關系的內容不知不覺地影響父母的教育理念;溺愛型的可大聲朗讀精彩片斷給父母聽,以此體會到為父母付出的樂趣;放任型的家庭呢,可由老師推薦書目,提供問卷式閱讀,就是親子一起找出某個情節或某個重要句子等等閱讀游戲,避免放任自流所導致的讀一書未畢讀另一書又起的泛泛而談。對于那些文化水平較高的家庭,可倡導多讀經典著作,而對于那些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可倡導訂閱雜志和報紙。
我們應該鼓勵家長多帶孩子去圖書館,多給孩子提供有益書籍,也可以讓家庭與家庭之間自由組隊,進行閱讀交流。
我們還可以設置親子共讀筆記卡,以其來記錄閱讀的足跡和心跡。這本讀書筆記卡不同于以往:它不是家長監督孩子的工具,而是孩子記錄親情和成長的足跡。一般家長剛開始可能會因為“面子”問題而犯難,過段時間,自然會因為看到孩子的可喜變化和自身因閱讀帶來的內心寧靜而漸漸喜歡上親子共讀這一行為。
總而言之,親子共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融合了愛和美的行為。而這樣的一種行為美,審美教育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
三.各種綜合閱讀實踐活動的審美熏陶
各種綜合閱讀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更具深遠意義,因為它是立體的、多維的,是更側重于體驗式學習的。
1.讀寫相結合的引導訓練
“學會讀和寫并不是為了去得分數,而是因為讀和寫是精神生活所必需的,不會讀和寫,他就會失去許多興趣。”[9]大聲地朗讀本身就是在進行審美的活動。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把朗讀的訓練當成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更可以把它當成是美育的一個手段。
以初中教科書為基礎,我們可以訓練的有誦詩、朗讀散文、吟詠古文、演繹講話稿等各種不同的形式。此外,還可以借助學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班圈進行詩朗誦比賽,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中華文字,源遠流長,每一個字背后就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文字之美,體驗書寫之樂。可以組織字帖的臨摹,也可引導學生模仿名家名作、優美句式來寫等等。還可以續寫,改寫,寫讀后感,寫寓言,寫小小說等等。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互動互促中提升審美品位,提高審美能力。
2.由讀到觀的多樣化藝術體驗
一部好的電影便是一場美的視聽盛宴。在一個半鐘頭里,孩子可以得到的視野拓展是優美文字最好的想象補充。與課文相輝映的值得一看的有從文章《爸爸的花兒落了》到電影《城南舊事》,從文章《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演說》到電影《巴黎圣母院》,從《論語十則》到電影《孔子》,從《木蘭詩》到美國電影《花木蘭》等等。所有這些,都能更有效地激發孩子的審美情感、開啟孩子審美想象的翅膀、增進孩子的審美理解,都能更有效地在孩子心田中種下善良的種子。
筆者在教學豐子愷的《竹影》時,為學生提供了中國畫和西洋畫的鑒賞區別;在教學白居易的《觀刈麥》時,為學生找來了西洋畫《拾穗者》進行對比;在教學古詩詞時,讓孩子觀看央視的《詩詞大會》。所有這些做法,在審美教育方面都產生了不錯的效果。
3.自編自導自演的多角度體驗
以作品中的人物為摹本進行角色扮演,可以使學生更自由而多彩地體驗到文學的魅力,積累更多的審美經驗,如讓孩子們編撰杜甫的《石壕吏》、七年級上冊第22課的關于青春期友情的《羚羊木雕》、世界名著《威尼期的商人》等課本劇進行表演。
此外,還可以讓孩子們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令自己有所感觸的片斷寫出來,親演或讓別人來演,既使他們得到更多的生活體驗和思考,也有利于審美能力的提升。
4.審美創造的嘗試
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活動的選擇,讓學生體會到創造美的愉悅。比如,筆者曾在讀書會活動中,嘗試過讓孩子們同讀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然后進行討論,并寫出讀后感,在別人的故事里美化自己的青春期。
手抄報也是一個不錯的審美教育的好辦法,它集中了平面的設計和文字的編排取舍,有美術、有文學等,能直接地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也可以鼓勵為課文畫插圖,為古詩作畫。筆者就曾布置學生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結果驚喜連連。當學習到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文時,我們其實可以從建筑美這個角度組織學生進行攝影比賽,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把自認為美的場景定格,也權當留住自己青春的某一個瞬間。如果在一段時間后還能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匯編,出版《美集》小本,那就更具有審美創造的意義了。
當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論身處何境,尚能感受到自己那帶有體溫的一呼一吸的有著愉悅的生命之美,并為此自強不息!要憑借什么?筆者以為,最可憑借的是閱讀。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就應該這樣去影響一個個稚嫩而美好的生命!
參考文獻
[1]聶振斌.語文和美育[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5(9):1.
[2]朱光潛.談美[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22.
[3]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519.
[4]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527.
[5][蘇聯]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誕生[M].黃之瑞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52-153.
[6] 姚佩瑯.校辦讀書節的閱讀理念[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版),2016(7):21.
[7][美國]露茜·卡爾金斯.IQ家教啟蒙——如何開發孩子的學習潛能[M].胡翠君等譯,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136.
[8]鄭惠生.城鄉小學生最喜歡哪些雜志和報紙——小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五[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2):87.
[9]朱光潛.談美[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95.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市澄海鹽鴻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