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
【摘要】 煤礦的安全生產,是我國一直都很重視的問題。為了確保我國煤礦安全作業,研發了煤礦監控和調度信息系統,這個系統對于提高煤礦的安全和經濟效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主要是對黃陵礦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進行簡要分析,并對黃陵礦業安裝了監控和調度信息系統進行相關的對比,并對它的發展進行了相關的探索。
【關鍵詞】 煤礦監控 調度信息系統 信息化集成
一、黃陵礦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
煤礦管理信息化,黃陵礦業一直走在中小型煤礦的前沿,雖然該煤礦在作業的時候,已經有很多的監控設備能夠對井下作業進行全程監管,并且通過網絡也可以將井下的信息傳遞到井上。我礦安全監測系統在井下共安裝了監測主機2臺、光端機2臺、瓦斯傳感器78臺、溫度傳感器26臺、一氧化碳傳感器25臺、風速傳感器21臺、溫度傳感器26臺、粉塵傳感器21臺、風機開停傳感器16臺、風門傳感器16臺、管道流量傳感器5臺、管道壓力傳感器5臺、管道瓦斯傳感器5臺、管道溫度傳感器5臺、監測分站36臺、電源箱55臺、遠動開關32臺。
但是,在監控系統和生產調試系統之間的信息互通是遠遠不夠的,有的時候,存在的數字鴻溝,無法讓管理和生產監控的信息完全的結合起來。因此,黃陵礦業現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還是存在諸多不足。再加上我國現有的一些廠商都是各自為政,沒有實現各子系統之間信息互通,因此很難做到資源共享,及時的將監控系統和管理系統有效的結合起來。
二、黃陵礦業監控和調度信息系統的總體結構
黃陵礦業生產監控與調試信息集成系統主要是由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這兩部分組成。
1、硬件系統。黃陵礦業目前網絡平臺系統采用CLOS架構的H3C LS-12508核心交換機(避免單點障礙隱患,加強關鍵設備的可靠性,杜絕單點故障產生的可能性)。部署兩臺S5800-60C交換機,此交換機自帶48個千兆電口、4個千兆光口,及2個端口擴展槽,1個業務擴展槽。在業務擴展槽上部署IPS模塊,保護服務器免遭蠕蟲、病毒、木馬、黑客的攻擊,大大提高系統整體的安全性。
2、軟件系統。黃陵礦業監控和調度信息系統的軟件系統主要包括3個方面:第一,它是與煤礦井下作業的監控系統進行對接;第二,它的實時數據和歷史數據是平行的,不會變得冗雜錯亂;第三,它還與生產調度和信息管理發布系統相聯合。相關的工作人員就能及時的獲取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的運行動態,另外,負責數據的工作人員也可以實時的對井下的狀態進行數據的存儲和分析,以便及時的對井下的一些意外狀況進行預估和補救。
三、黃陵礦業監控和調度信息系統的優勢
目前,黃陵礦業監控和調度信息系統采用的是一款星型樹狀的結構。這個結構能夠對煤礦的情況進行全面的監控,及時對實時的數據信息進行調度。
1、提高礦井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實現在調度指揮中心集中監測井上、井下生產安全信息,能夠實現遠程控制井上、下機電設備,做到對井下主皮帶和煤流、主扇風機、井下供電、風井提升、井下泵房各系統的自動化監測控制,做到部分機電設備或工藝流程無人值守,提高安全性。
2、提高生產效率,建設知識型企業,推進精細化管理。通過提高生產設備和輔助生產環節的自動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并減少現場操作人員,提高產出率,提高隊伍的技術和管理水平,更有能力、精力和手段推進精細化管理。
3、消除信息“孤島”,提高管理效率。系統數據采集的便捷性直接影響著整個系統和工業生產的工作效率。實現了狀態異步和數據更新,給客戶提供好的視覺感受,另外,它儲存容量大、傳輸速度快、發布及時等高效數據采集的要求。實現井上井下所有控制、監測子系統在一個統一的網絡平臺上運行,達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消除信息“孤島”。
四、煤礦監控和調度信息系統信息化集成的好處及發展
一個良好的煤礦監控和調度信息信息化集成系統,憑借其人性化的設計和科學合理的布局,加上其安全、可靠和運行穩定等優勢,對于提升礦井管理化水平、抗災能力和自動化水平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整個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實施后,對于降低企業節能降耗和降低生產成本以及在降低事故發生率方面會有明顯的成效。這主要將在以下4個方面進行體現:第一,實現井下系統無人值守,實現智能化運行,在人員成本上可以大量減少投入;第二,系統中配備科學合理的監控機制和自動檢測設備,可以實現經濟運行,減少機器空載運行時間,節省大量的電費;第三,與該系統配備了嚴格的機電循環保養計劃,在維修費用上也可以大大減少;第四,實時可監控,降低事故發生率,發生故障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減少故障時間,運行時間相對加長。
通過以上說明,以上系統對于企業安全、高效、科學生產,提高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有顯著效果。系統的投入使用對于提升企業科學管理、技術進步和加強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都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幫助,對于企業自身發展以及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都會帶來很好的推動作用。
參 考 文 獻
[1]顏廷旭.我國煤礦企業信息化集成建設模式探析[J];中州煤炭;2010年10期
[2]王兵.煤礦安全生產綜合調度信息系統研究[J];科學之友;2010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