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喜
【摘要】 為進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技工院校推選教學名師。教學名師在基本資格和職業素質等方面要求作簡要介紹,從眾多的教學名師中提煉出教學名師的特質,對名師的培養提出一些反思意見。
【關鍵詞】 技工院校 教學名師 培養與反思
為進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切實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每年在全市技工院校開展全省技工院校示范專業、精品課程、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評審推薦工作以及市級重點專業的評審工作。
一、技工院校教學名師的選拔要求
1.基本資格要求:要求從教年限已經滿足從事技工教育10年以上,要求具有副高級及以上教師職務,專業理論課教師具有三級及以上職業資格。并且具有學科帶頭人稱號,被評定為市級或學校學科帶頭人。2.職業素質要求:要求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師德高尚,能夠教書育人,具有愛崗敬業的精神,近五年至少二次年度考核優秀或獲得市級及以上優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管理能力方面,承擔班主任工作或學校行政管理工作,成績突出,班級或部門工作受到市級及以上表彰。3.教學改革要求:要求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主持或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工作,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得到同行認可。在理論、實習一體化教學方面,具備一體化教師的素質,并積極承擔理論、實習一體化教學。在教學方法方面,注重教學方法改革。4.教學質量要求:課堂教學近三年,所任教課程學期總評成績及格率95%以上,優秀率40%以上。在社會培訓方面,積極承擔各類社會培訓教學任務,近三年所任培訓課程合格率95%以上,學員滿意度90%以上。在技能競賽方面,指導學生或教師本人參加各類技能競賽,獲省級競賽前3名,獲國家級競賽前6名。5.教研成果要求:主持或主要參與省級以上教研課題一項,成果通過鑒定。在論文教材方面,近三年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教研論文2篇以上,或主編省級以上規劃教材1部。在產學研結合方面,主持或主要參與產品研發、教具開發等。6.示范指導要求:在示范作用方面,在全省或本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較高的影響力,近五年開設市級以上公開課或學術、業務講座二次以上。在指導作用方面,積極開展師資培訓,近五年成功培養二名以上青年教師,在省級以上師資培訓班擔任主講教師等。7.繼續教育要求:在培訓進修方面,主動參加培訓進修,近五年每年達到規定學時,專業課教師每二年參加生產實踐不少于2個月,其中到企業實踐不少于1個月。
二、教學名師的特質分析
1.敬業。熱愛職業教育事業,具有開拓創新精神,有高尚師德和先進的工作理念。敬業精神在現代社會中受到很大的沖擊,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敬業當作自己工作的靈魂,時刻牢記。職業學校教育的本職工作是教學生做事做人,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講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2.兢業。教學者始終多年如一日,堅持認真備好每節課,全身心的教學投入和奉獻在教學崗位上。在技工院校,很多教師還要任班主任工作,會占用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實驗實訓教學第一線,從事多門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完成規定學時數倍的實踐教學和培訓任務。3.精業。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階段,產業轉移升級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只有一流的教師才能培育出一流的學生。職業學校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素質,也要具備實踐教學的能力,是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的“雙師型”教師。普遍具有“雙師型”教師的素養和能力,專業知識淵博,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技能嫻熟,教學藝術精湛,教學反思能力強。
三、教學名師制度的反思
1.教學名師制度的目的,是能通過這個形式培養更多的好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各學院也高度重視專業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在技工院校開展“創示范專業、講精品課程、做名牌教師”活動,是加強技工院校內涵建設的重要舉措。2.對于從事基礎科的教師,不能完全照搬傳統的教學方式而要與實操結合起來,最好能一專多能,要求學校的老師緊盯市場發展的方向。一般來說,與一般高校相比,技工院校更加貼近企業、產業的實際需要,更講究實際操作能力。3.名師評選作為一個導向,以名師促進教育專業的改革。這個專業的改革一定要和產業結構緊密相關,誰為這個產業調整培養出的人才多,那你就是當之無愧的名師。
目前,通過增加技工院校候選人名額,完善技工院校教師的評選指標體系,能夠使一批既有較高教學水平、又有行業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入選“教學名師”團隊,通過他們的示范和輻射作用,不斷提高中高職教師的整體素質和中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 考 文 獻
[1]張桂春. 職業學校“教學名師”的特質[J].教育科學,2012,28(6):62-65.
[2]張妍,孔繁昌,吳建芳 等. 積累、改革、實踐──教學名師成長歷程的個案分析[J]. 現代教育科學,2010,(4):93-96.
[3]于晨旭,潘鵬宇. 高等院校高層次教師培養問題研究——基于教學名師獲獎數據分析[J]. 現代教育科學,2011,(5):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