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海
內容摘要:課堂和課外活動的語言交流是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基本形式,也是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良好載體。教師通過課堂和課外活動可以了解學生口語發展水平,并以此分析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礙,從而實施積極的訓練策略。
關鍵詞:口語交際能力 提高 策略
課堂和課外活動的語言交流是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基本形式,也是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良好載體。教師通過課堂和課外活動可以了解學生口語發展水平,并能以此分析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礙,從而實施積極的訓練策略。根據我十幾年的教學研究分析,高一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礙是:聽話消極被動,不以為然,帶有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慣;說話有強烈的表現欲,但當眾講話時,心理緊張,手忙腳亂,不愿意與教師交流。這些消極的心理因素,防礙了高一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學生健康交際心理的形成。如何克服高一學生的心理障礙?我覺得“心病還得用心治”。
1.教師應培養學生靜心聽、耐心聽、專心聽的良好習慣。
我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在擔任班主任和校長時都注意讓學生在蹦跳之余練氣功,種花養魚,使學生能動亦能靜。這一做法值得我們借鑒。靜心聽是聽好話的基礎。由于剛進入高一的一部分學生性急浮躁,易受情緒左右,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課間播放優美、抒情的音樂,在音樂中閉目養神或做深呼吸放松運動,有利于使學生的心從躁動趨于平靜。耐心聽,是聽好話的根本。在課堂上不少高一學生開始還能靜心聽,越聽越不耐煩了。由于聽不懂前面的內容心里焦慮,影響了后面的聽的效果,或前面回答問題,做練習遇到挫折,心情沮喪,沒心思往下聽,造成惡性循環。作為教師,我們要強化學生的角色意識,無論在課堂或是課外,無論對同學、老師和家人都肩負著一種聽好話的責任,不能隨心所欲,不能憑興趣,憑愛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話習慣,在學業上有所進步。
專心聽是聽好話的保證。高一學生應該摒棄一切雜念,排除不良情緒的干擾,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地聽好每一句話。學生在聽課時,教師要求學生應神情專注,目光緊緊追隨著講話者,全面捕捉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在聽的同時,要進行思維,進行聯想記憶,把聽的內容迅速轉化成形象的畫面,擇要點記。如聽到老師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的講解時,馬上在腦海里浮現“直插云霄的石壁,拍擊岸邊的巨浪”這一雄奇圖景。為了使學生能專心致志地看書,有些名人學者曾專門到鬧市看書。學生雖不能效仿,但在課外可以進行相關的訓練,如同時打開收音機和錄音機,一邊在放一首歌,一邊在播放新聞,專心聽,注意力集中在新聞報道上,盡量不受另一種聲音干擾。
2.教師應引導高一學生不斷提高說話的自覺性。
教師應引導高一學生逐步認識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啟發他們了解口語培養的必要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訓練口語的自覺性。如讓學生對著錄音機即興講說兩分鐘的話,再自己筆錄下來,統計一下里面有多少口頭禪、停頓、重復的話、改正的語句、顛三倒四的話,聽一下自己的語音、語調及語速是否合適,是否使用普通話等等。實踐證明,學生對這種信息反饋觸動很大,開始認識到把話講得簡潔、有條理,沒有廢話,還真不容易。學生一旦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會提高說話訓練的自覺性。
3.教師應保護好高一學生口語交際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管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課外的口語交際訓練中,教師要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表揚和鼓勵,努力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輕松、積極的口語交際環境。教師要作為聽眾、朋友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式的交流。允許學生在課堂問答、與老師談話時,可以說錯、補充、修正、質疑、保留不同意見等;對那些“金口難開”的學生,提供更多的說話機會,多給他們以支持和鼓勵。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要使用書面化的口頭語言,既要有書面語言的精確、精練,又要有口頭語言的淺顯易懂,還要求語言精彩生動,深入淺出,充滿感情色彩。這樣,久而久之,一定會收到滴水穿石的效果。
總之,教師一方面要引導高一學生養成靜心聽、耐心聽、專心聽的良好習慣,引導高一學生要不斷提高進行說話訓練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教師應保護好高一學生口語交際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輕松、積極的口語交際環境。只有這樣,高一學生才能有效地克服口語交際的心理障礙,真正提高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本文為甘肅省“十二五”規劃課題 (GS[2015]GHB1187)論文。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市堡子村臨夏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