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野人嘎嘎》故事是流傳在宜昌地區的民間故事,《小紅帽》是《格林童話》中的經典故事。兩者都屬于“AT333貪吃的狼”型故事,但是因為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陳獻出不同的故事文本。
關鍵詞:野人嘎嘎 小紅帽 差異
《格林童話》中《狼外婆》[1](即《小紅帽》)故事家喻戶曉,阿爾奈、湯普森的《民間故事的類型》將它歸為“AT333貪吃的狼(小紅帽)”。講述的是女孩小紅帽在探望生病的外婆的路上遇見惡狼,在狼的哄騙下去給外婆采花,而狼利用這個時間差吃掉了外婆,并假扮成外婆的樣子又吃掉了采花歸來的小紅帽,最后路過的獵人救了小紅帽和奶奶,他們一起殺死了惡狼。
流傳于湖北宜昌的《野人嘎嘎》[2]故事,丁乃通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將其歸為333C型《狼外婆》故事的異文。講述的是母親出門辦事,晚上不回家,留姐弟倆看門,野人偷聽了他們的對話在晚上假扮成“嘎嘎”騙得孩子開了門,睡覺的時候吃掉了跟它睡一頭的弟弟。姐姐發現后逃到屋頂,并用計殺死了假“嘎嘎”。
這兩個故事都屬于“狼外婆”型民間故事,但在一些情節上又有著很大區別,這些差異正是東西方文明的不同造成的。
一.故事內容上的差異
這兩個《狼外婆》型故事有些情節是相似的,比如主要人物關系都是孩子與假外婆;孩子與假外婆都有一段針對假外婆奇怪特征的對話;最后假外婆都被識破,被殺死等等。但是二者差異性的情節更多。
(一)“誤入狼穴”與“縱狼入室”——故事形態結構的差異
《狼外婆》故事中,小紅帽的媽媽讓她給外婆送蛋糕,在路上碰到了惡狼,惡狼騙小紅帽采花送外婆,利用小紅帽采花的時間去到外婆家吃掉了外婆,然后假扮成外婆躺在床上等著吃掉小紅帽。小紅帽采完花來到的外婆家,外婆已被惡狼吃掉了,外婆家就相當于狼穴。這種故事形態結構叫做“誤入狼穴型”。
《野人嘎嘎》故事中,母親外出,當天不能回來,叮囑一兒一女看好家,不給陌生人開門,晚上叫“嘎嘎”來給他們作伴。這被躲在屋后面的野人聽到了,便在晚上敲門說是“嘎嘎”。屋里的孩子就把門打開了。這種故事形態結構叫做“縱狼入室型”。
兩種不同的結構形態也是兩個故事的最大差異:前者是“走出去”,在外面陌生的環境中面對危險;后者是“放進來”,將危險引入了家中。
(二)小紅帽與姐弟倆——故事人物角色的差異
《狼外婆》的故事中突出的人物只有小紅帽一人,《野人嘎嘎》故事中主要人物是一女一男,姐姐和弟弟。不止是《野人嘎嘎》故事,在中國,大部分“狼外婆”型故事中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并且只有其中一個孩子聰明過人,能識破假外婆的真面目,還能成功逃脫被吃掉的命運或者反過來用計殺死假外婆。
《狼外婆》故事中小主人公被狼吃掉了,路過的獵人救了她,她被救出來后機智的往狼的肚子里放了兩塊大石頭,最后狼因為石頭太重而摔死了。《野人嘎嘎》故事中弟弟老實、容易輕信別人。野人說誰洗澡洗的干凈就跟它睡一頭,弟弟就洗了三遍,要跟外婆睡一頭。最后被“野人嘎嘎”吃掉了。姐姐機智聰明,睡在另一頭;半夜發現“嘎嘎”吃的不是豌豆而是弟弟的手指時,借上廁所爬上屋頂,撤去梯子,等到“嘎嘎”來找她時,用計騙野人上樓頂,野人中計一下一下的將野人摔死。
兩個故事都贊美了小主人公的機智,但是《野人嘎嘎》故事通過“二元對立”的原則更突出了姐姐的聰明勇敢。弟弟天真易輕信,姐姐聰明留心眼;弟弟被吃,姐姐逃脫并殺死了野人。一大一小,一傻一智,豐富了故事內容,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
(三)狼和野人——故事中反派角色的差異
《狼外婆》中的反派是一只惡狼,知道小紅帽要去外婆家,就盤算著吃掉小紅帽和外婆;吃掉外婆后穿上她的衣服,躺在床上,用帽子遮住臉掩蓋它的真面目。當小紅帽問到“你的嘴巴為什么這么大”的時候,狼便兇相畢露,把小紅帽吞進了肚子里。抓住了狼的特點,突出了狼的貪婪和兇殘。
但是關于野人,雖然神農架一直流傳著野人的傳說,在一些民間故事中也有一些而關于野人的描述,比如渾身長滿長毛,有一條長尾巴,但這也不過是人們根據猿猴的樣子想想出來的野人形象。在宜昌《野人嘎嘎》故事中,對野人的外貌描寫用“眼睛怕見光”、“尾巴在壇子里擺動發出響聲”巧妙地掩飾過去。這是勞動人民的智慧,通過語言和行為描寫彌補對“野人嘎嘎”的整體形象。
(四)獵人救和姐姐自救——主人公獲救方式的差異
《狼外婆》故事中,小紅帽已經被狼吃掉了,是路過的獵人發現異常救出了小紅帽和外婆。原文是:一位獵人碰巧從屋前走過,心想:“這老太太鼾打得好響啊!我要進去看看她是不是出什么事了。”獵人進了屋,來到床前時卻發現躺在那里的竟是狼。“你這老壞蛋,我找了你這么久,真沒想到在這里找到你!”他說。他正準備向狼開槍,突然又想到,這狼很可能把外婆吞進了肚子,外婆也許還活著。獵人就沒有開槍,而是操起一把剪刀,動手把呼呼大睡的狼的肚子剪了開來。他剛剪了兩下,就看到了紅色的小帽子。他又剪了兩下,小姑娘便跳了出來,叫道:“真把我嚇壞了!狼肚子里黑漆漆的。”接著,外婆也活著出來了,只是有點喘不過氣來。
《野人嘎嘎》故事中,是姐姐發現野人吃掉了自己弟弟,找借口逃離,然后機智勇敢地殺死野人。故事情節是這樣的:野人不好說得噠,就給了點她,姐姐一摸,是兩個手指頭,還有指甲殼,就曉得拐噠,嘎嘎是個野人裝的,把她的弟弟吃噠,曉得等會兒還要吃她,趕忙就爬了起來。野人問:“你搞什么克?”
“我起克解手。”
“噢,你招呼野人呢?!?/p>
“嗯,沒得事?!苯憬阋贿叴饝贿呁蓓斏吓溃慌郎先ィ桶烟葑映閲}。
野人看姐姐一直沒回克,出來轉一圈發覺噠,就問:“你上樓去搞什么?”
姐姐說:“我怕野人進來,找個東西抵門的。”
過了一哈兒,野人把弟弟吃完噠,還不見姐姐下來,就問:“你怎么還不下來呀?”
“還沒找到抵門的東西呢?!?/p>
野人一來等不得噠,二來怕天亮認出來,吃不成,也就想上樓去,但沒得梯子,就問:“你是哪么上去的呀?”
姐姐曉得野人要上來吃她,就想個計策,拿根繩子放下來:“我是從這繩子上爬起來的?!蹦且叭艘簿妥ブK子往上爬,卻爬不上去。就對樓上說:“你把我扯上克,我幫你找。”
姐姐說:“好,我挽個圈,你套到頸抗上,我把你拉起來。”姐姐一邊說就把繩子挽了個狗兒栓,放下來讓野人套到頸抗里。嘎嘎就照著姐姐說的樣子將自己的頸抗套進繩子里。姐姐見繩子套住了嘎嘎的頸抗,便使勁往上一拉,繩子就把那嘎嘎的頸抗勒緊了。然后姐姐一提一篤、一提一篤,把它篤死噠。
小紅帽和外婆最終都被獵人救了出來,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雖然最后野人嘎嘎死了,但是被吃掉了的弟弟卻永遠不會回來了,悲劇感更沉重,更強烈。
二.故事反映的文化內涵的差異
中西兩個同類型的故事在情節上的差異也折射出了東西方在文化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民族心理、家庭觀念、地理環境等方面。
(一)兩者在民族心理上的差異
《狼外婆》故事是“誤入狼穴”型,小紅帽獨自去給外婆送蛋糕和葡萄酒,其實是一種認可、鼓勵冒險、求新的心理;《野人嘎嘎》故事是“縱狼入室”型,體現的是小心謹慎、穩妥防衛的心理。兩種心理的差異源頭是中西方民族的不同文明。
中國自古注重“以農為本”,“農本”思想更是延續了幾千年。以土為伴是中國最古老以及最長久的生活方式,中國人的所獲所得皆依靠腳下的土地,這種“重土”情節使在中華民族性格特征中建立了基本的封閉、自己自足、崇尚道德、遵守禮法的民族性格特征。由于中國地域龐大和人口眾多,中國沒有形成全民皆信的宗教,但也形成了以儒家基本思想為主體的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取向。
較之中國,西方的海洋活動顯然要多農業生產,由此形成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海洋文化。海洋中財富與危險并存,更需要勇于開拓、善于征服的精神?!靶〖t帽”獨自一人穿過森林去外婆家,本身就是一種冒險,而她的父母對此很放心,這就是在鼓勵冒險,在冒險中體現個人風采。
(二)兩者在家庭觀念上的差異
家庭觀念的差異是受民族心理的影響。西方家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注重他們的“獨立性”,而中國父母多會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西方文化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強調個人和自我價值的體現,提倡個體本位。這使得西方家庭較為重視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對家的歸屬感并沒有很強烈。中國傳統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含蓄內斂,提倡群體本位,這使得中國人形成更趨向于以家庭為重的家庭觀念,重視家庭的完整性,強調家庭內部成員關系的和諧和穩定。
編撰《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的德國學者艾伯華先生對中國的這種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一篇《老虎外婆的故事》論文中寫道:“即使她們非得徹夜不歸,為何不帶孩子與她一起去?”其實這正是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家”是最安全、最溫暖的的地方,家以外的地方才充滿危險。中國《狼外婆》型故事中,在家的孩子都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最大的孩子要負責照顧弟弟妹妹們。故事中往往是最大的孩子發現假外婆,并且最后勇敢地懲罰或殺死了假外婆。俗話“長姐如母,長兄如父”,最大的孩子總是被父母們寄予最大的希望,同時也會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所以他們往往就會更早成熟,幫助父母處理家庭事務。這也回答了艾伯華先生的疑問,因為父母對長子或長姐的信任能讓他們放心的將孩子留在家里,更何況家里不止一個孩子,彼此之間有照應。除此之外,《野人嘎嘎》故事中一兒一女的人物角色也符合中國人“兒女雙全”、幸福圓滿的“好”的希望。在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里,“多子多福”和“兒女雙全”是最完美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往往會受到稱贊,成為榜樣。
(三)地理環境的差異
歐洲大陸地形以平原為主,狼是草原上常見的動物,捕食人們飼養的羊群,是人們討厭又懼怕的動物,所以在人們心中狼是狡猾、兇殘、邪惡的壞形象。在中國的此類型故事中,狼也是這種形象,比如吉林東豐的《狼精的故事》、河北蠡縣的《狼姥姥》、河北望都的《大黑狼的故事》、河南西峽的《狼老婆》等等。以狼為主角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在平原地區或者地勢平坦的地方,狼會襲擊村民的牛羊,甚至會傷害人的性命。人們把它編進故事中,結局是被孩子懲罰或殺死,表達了人們戰勝自然的愿望。
宜昌地形特點是“七山兩丘一平原”,山地面積占了70%,丘陵面積30%,平原占10%。絕大部分是山高林密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往往要走好幾里路才有一戶人家,可能出了門就會遇到來自森林的危險。并且與宜昌毗鄰的神農架林區,自古就流傳著“野人”的傳說,傳說《野人嘎嘎》抓到人后不放手,會哈哈大笑直到暈過去,醒來就會把人吃了,所以人們外出勞作時會在胳膊上帶個竹筒,趁野人暈過去了抽出手逃跑?!兑叭烁赂隆返墓适聫纳褶r架傳到宜昌山區,然后傳到丘陵、平原地區,流傳過程中結合地方風物,形成了不同特色特色的民間故事。
三.總結
《狼外婆》故事和《野人嘎嘎》故事雖然屬同一類型,但是在情節、內容上又大不一樣,這是兩個地方地理環境和民族心理、家庭觀念的不同形成的。不管是《狼外婆》還是《野人嘎嘎》,都是民眾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與自然互動中產生的,包含著人們的思想、經驗和知識。
附:
野人嘎嘎
從前有一戶人家,就是三母子[3]過日子。一天,天快黑了,媽媽有急事要出門,就對兩個伢兒說:“你兩個在屋里不要出門,我去喊嘎嘎來跟你們作伴,不要怕,我明兒早晨就回來的。”說完她就走了。哪知講的時候,正好一個野人在她家的陽溝后頭站,媽媽交待伢兒的話都被它聽到了。天一黑,兩姊妹就關門睡噠,只一哈兒,那野人就裝做嘎嘎在外頭敲門。
姐姐問:“是哪個?”
“我是你嘎嘎,來跟你兩個作伴的?!币宦犑歉赂聛韲},兩姊妹很高興,急忙起來開門,一邊開門,姐姐問:“嘎嘎,你怎么來得這么快呀?”
“我擔心你們怕野人,你媽一講我就來噠。”
“喔,弟弟你快把亮[4]點起。”
“不點亮,我眼睛疼,晃人。”
“喔,那快跟嘎嘎搬椅子來?!?/p>
“我這兩天屁股上長瘡,坐不得椅子,你跟我搬個壇子來?!钡艿芫透崃藗€壇子來,野人嘎嘎就坐到壇子上。野人嘎嘎想到有兩個伢兒吃,心中暗喜,得意地將尾巴在斗里擺過去,擺過來。刷得清響,姐姐就問:“嘎嘎,里頭是什么響的?”
“是我早晨吃了些豌豆打屁響的?!?/p>
過噠一哈兒,野人說:“我們睡覺克。你們哪個洗的干凈就跟我睡一頭?!?/p>
弟弟一聽,連忙克洗噠三遍。結果弟弟跟野人嘎嘎睡一頭。
睡到半夜時候,只聽到野人嚼得叮蹦叮蹦響,姐姐就問:“嘎嘎,你吃的什么?”
野人說:“還有兩把焦豌豆沒吃完,我嚼的豌豆。”
“那把點兒給我吃?!?/p>
“沒得噠,吃完噠。”
“喔?!?/p>
一哈哈兒,又聽到野人嚼得嘎嘣嘎嘣響,姐姐又問:“嘎嘎,你嚼的什么?”
野人說:“還剩幾粒粒兒豌豆,我吃噠算噠?!?/p>
“把點兒給我吃撒?”
野人不好說得噠,就給了點她,姐姐一摸,是兩個手指頭,還有指甲殼,就曉得拐噠[5],嘎嘎是個野人裝的,把她的弟弟吃噠,曉得等會兒還要吃她,趕忙就爬了起來。野人問:“你搞什么克?”
“我起克解手?!?/p>
“噢,你招呼[6]野人呢?!?/p>
“嗯,沒得事?!苯憬阋贿叴饝?,一邊往屋頂上爬,一爬上去,就把梯子抽噠。
野人看姐姐一直沒回克,出來轉一圈發覺噠,就問:“你上樓去搞什么?”
姐姐說:“我怕野人進來,找個東西抵門的?!?/p>
過了一哈兒,野人把弟弟吃完噠,還不見姐姐下來,就問:“你怎么還不下來呀?”
“還沒找到抵門的東西呢?!?/p>
野人一來等不得噠,二來怕天亮認出來,吃不成,也就想上樓去,但沒得梯子,就問:“你是哪么上去的呀?”
姐姐曉得野人要上來吃她,就想個計策,拿根繩子放下來:“我是從這繩子上爬起來的?!蹦且叭艘簿妥ブK子往上爬,卻爬不上去。就對樓上說:“你把我扯上克,我幫你找。”
姐姐說:“好,我挽個圈,你套到頸抗上,我把你拉起來?!苯憬阋贿呎f就把繩子挽了個狗兒栓,放下來讓野人套到頸抗里。嘎嘎就照著姐姐說的樣子將自己的頸抗套進繩子里。姐姐見繩子套住了嘎嘎的頸抗,便使勁往上一拉,繩子就把那嘎嘎的頸抗勒緊了。然后姐姐一提一篤[7]、一提一篤,把它篤死噠。
講述者:賀秀蘭[8]
采錄者:王生輝
采錄時間:2017年1月23日
注 釋
[1]見http://baike.so.com/doc/2913785
-3074824.html.
[2]見附頁。嘎嘎,宜昌方言,即“外婆”。
[3]宜昌方言,指母親和兩個孩子,可以是兩個男孩、兩個女孩、一男一女。
[4]指煤油燈。
[5]不好了,文中指弟弟被吃掉了。
[6]宜昌方言,注意、小心的意思。
[7]宜昌方言,指重重地往地上放。
[8]賀秀蘭,宜昌市官莊村一組村民,50歲,小學文化水平。
(作者介紹:王生輝,中南民族大學民俗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