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生
隨著歲月的流逝,第雖佚,而楊府遺址尚在,當地的老百姓代代流傳著滿門進士的奇聞,人們親切地稱謂回峰寺前的圣地為“楊府第”。
廬山五老峰的主脈向東延伸,橫亙數里,越湖抵岸,當地老百姓叫“長嶺”。
在龍脈回峰的北隈處,依山面水,鐘靈挹秀。楊藏器于唐代宗大歷初任舒州太湖(今屬安徽)丞時游歷廬山,見此處山清水秀,風水尤佳,便建房定居。
楊凝式《家譜云》中記載:唐修行楊氏系出越恭房,本出中山相結次子,繼生洛州刺史暉,暉生河間太守恩,恩生越恭公鈞,出居馮翊(今屬陜西關中一帶),至藏器徙潯陽(今廬山市海會鎮),唐相楊收父曰遺直……
楊遺直是楊藏器之子,唐德宗時,出任為濠州(今安徽鳳陽東)錄事參軍。后客居蘇州,以講學為業,于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逝世。
據《南康府志》記載:楊長孫氏,遺直妻。生子四,曰發、假、收、嚴。遺直客死姑蘇,子皆幼,氏攜骨歸葬廬山。親授諸子五經,后俱擢官,發岺南節度使,假為常州刺史,收至宰相,嚴翰林學士。
長孫夫人知書,知識淵博,便在家辦學,親自教四個兒子讀書。因為母親敬佛,眾兄弟謹遵母命,從小就不吃肉,母親教訓并鼓勵他們:“等你們登進士第,方可以食肉。”眾兄弟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博通典籍,皆登進士第,歷顯于官。
長子楊發,字至之,尊長愛幼,世人稱贊。在唐太和四年(830年)登進士第,官至岺南節度使,其子楊,大中初(847年)進士及第,官終殿中侍御史。
次子楊假,字仁之,唐文宗開成末舉進士,任常州刺史,其子楊煥官居太常少卿。
三子楊收,字藏之,精通音律,深為禮學,人呼“神童”,公元841年一舉登第,官至宰相。其子楊鑒、楊鉅均登進士第,楊鉅為翰林學士;三子楊鏻,進士及第,累官至戶部尚書。
四子楊嚴,字廩之,會昌四年(844年)進士及第,累官至工部侍郎、翰林學士。他的長子楊涉,于乾符二年(875年)進士及第,官至宰相;次子楊注,僖宗中和二年(882年)進士及第,拜中書舍人,為翰林學士;三子楊沼及養子楊淑(楊收的遺腹子)均為官吏。
可見楊氏三代,滿門進士,楊收、楊涉為相,英才濟濟,時人贊譽為“一門二世四翰林”。
楊府第是楊藏器親手創建的居讀之家,榮耀一時。傳至三代四世,有的累官京城,有的調任外地,如楊發因家金陵,楊收在長安為相,居住朱雀街東第四街次南之修行坊。后人發跡了,而老家卻空蕩了。百年后,楊府第名存實亡。
楊遺直骨葬回峰處。為了紀念這位先賢,宋僧慧益建寺于此。
楊府第自肇建以來,距今1250余年,在家居讀發跡的主要是楊遺直父子,而從這里脈衍的修行坊后世繁昌。楊發之子楊的后裔,傳江西萍鄉;楊收的遺腹子楊淑的后裔傳吉水、新化、泰和、監利、懷化、崇陽;楊嚴的長子楊涉的后裔傳“朝邑西埜”,次子楊注的后裔傳星邑楊,幼子楊濤的后裔傳韓國、朝鮮。楊遺直的后裔發跡名邦,奕葉華夏,甚至海外。享有盛譽的楊萬里、楊士奇、楊尚昆……他們的根在楊府第。
清中葉,星子縣劃設七黨九都。為了紀念楊府第,海會園藝場這一帶命名為“棲楊黨”。
隨著歲月的流逝,第雖佚,而楊府遺址尚在,當地的老百姓代代流傳著滿門進士的奇聞,人們親切地稱謂回峰寺前的圣地為“楊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