蔻蔻:我的美食陪伴教育
蔻蔻是自由職業媽媽,和全職媽媽相比,陪伴孩子的時間相對更加寬裕。
只是,她對陪伴卻有著自己的理解:“‘陪’是一個詞,只需要媽媽待在孩子身邊;
可‘伴’卻是兩個人的事,要有互動和交流。
我希望孩子可以收獲母親帶給她的愉悅,而不是保姆式的待在她的身邊。”
她還為她的“陪伴”起名為屬于美食的陪伴。

夢想,對于有些人來說早已成為酒醉后才有的肺腑之言,可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卻是不可撼動的信念,“美食女神”蔻蔻是當仁不讓的后者。她曾是一家媒體的首席編輯,可為了實現環游世界的夢想,毅然選擇了辭職,只身開始環球之旅,她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輕松活出真我的女人。成為母親后,她把職業的重心傾斜到了美食上,因為孩子需要吃啊,而且要吃得好,吃得美。有美食陪伴的人生必將是色彩豐富的人生。



“美食教育”是獨屬于蔻蔻和她的孩子的特色“陪伴”,聊及這些,她笑著說:“美食教育可以從母乳聊起。”因為是自由職業的關系,蔻蔻母乳喂養女兒長達2歲7個月。自然的離乳方式,讓孩子獲得了無與倫比的安全感和滿足感,而這種近乎奢侈的陪伴著實不是所有媽媽都可以給予寶寶的,但蔻蔻還是建議媽媽們盡量堅持母乳喂養。“許多媽媽在寶寶鬧脾氣時,才會想到是不是因為沒有堅持母乳喂養而讓寶寶的安全感不足。可在我的記憶中,我的孩子好像沒有鬧過大脾氣,我感覺這可能與她自然離乳有關。”在她看來,母乳這種“美食”很好地滿足和陪伴了女兒,讓女兒充滿自信,而且非常懂事。蔻蔻說她從未經歷過要出門辦事,寶寶抱著大腿苦苦阻撓的場景。每次蔻蔻要出門,女兒會揚著頭認真地問她:“媽媽你能不去嗎?”“不行,媽媽要去工作。”“那好吧,媽媽那你早點回來。”蔻蔻將女兒的這份“成熟”歸于第一份“美食”——母乳的充足供應,當然,她說這也和她平時與女兒高質量的互動分不開。
女兒長大一些之后,各類食材都被蔻蔻這位美食媽媽拿來當成了陪伴道具。孩子很小的時候摸面團、抓水果、抓大米,她想盡辦法讓女兒接觸更多的食材,借此豐富她的認知。在蔻蔻看來,食物可不是吃到嘴里就完事了,孩子與美食相處的過程,不僅是良好的陪伴,更是提升認知的過程,孩子可以在美食中發現各種食材的顏色、形狀、數量,比如說,知道蘋果是紅的,橘子是黃的,以及辣椒的個數,等等,如此一來,美食便成了特別的陪伴道具。
借由美食陪伴孩子時,她總是不斷向孩子強調,一定要嘗試后再做判斷,以避免憑借主觀意識下定義。向女兒介紹榴梿時,孩子聞到榴梿味便跑得遠遠的,她便俯下身來說服女兒嘗一嘗,之后再下判斷。“即便是小孩子也應該清楚凡事不要主觀去下判斷。這個道理最容易從食物中被理解,你不親自品嘗某種食物,怎么會知道它好不好吃呢?”蔻蔻笑著說。所以,從小到大,她的女兒從不會隨便就一件事下斷言,凡事都講求有理有據。
每每烹飪美食時,蔻蔻總習慣讓孩子待在身邊,她說,她這樣做,不僅是想讓孩子看到食材是怎樣從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最終到她的小飯碗里的,更希望孩子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珍視一切美好的事物。
美食總能輕而易舉地吸引孩子和家長的關注,但餐桌禮儀卻常成為父母疏于關注的環節。因為在一些家長看來,孩子太小,一些餐桌禮儀長大后慢慢就熟知了,可在蔻蔻看來,對于一歲多的小寶寶來說,吃東西像場戰爭沒太大關系,他們正是通過這種“搗亂”在認識食物和環境,可當孩子長到兩三歲后,可以聽得懂一些道理時,教孩子餐桌禮儀就需要提上日程了。比如吃西餐時要了解左刀、右叉,喝湯的時候不能發出聲響,絕對不可以在餐桌上大吼大叫,等等。
通常,爸爸們較粗線條,此時就需要媽媽關注這些陪伴中的細節,要讓別人在陪伴中看到你的家庭教育。媽媽可以告訴寶寶,不小心碰翻了水杯是可以被原諒的,因為這是無心之過。但大吼大叫卻是主觀行為,是不禮貌的事,一定要禁止。蔻蔻頗為感慨地說:“有些家長帶孩子去大飯店吃飯,才會提醒孩子注意餐桌禮儀。其實,餐桌禮儀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是我們對他人的一種尊重。比如,在家里吃飯,爸爸媽媽在說話的時候,孩子不可以打斷。想發言要等父母說完后再說。吃飯的時候不可以唱歌,不可以隨便離席,搖頭擺尾地亂晃更是不應該。”

她回憶到女兒小時候有一次吃飯吃到一半就想跑下桌,她嚴肅地對女兒說:“你可以去玩,但你要考慮好,如果你要去玩的話,就表示你已經吃飽了,不能再回到餐桌上來了。”結果女兒想了想,又安靜地坐下來吃完飯才離開桌子。“說到底,餐桌禮儀不是作給人看的,不是在講究的場合才注意,它的核心是對食物的尊重,對一起就餐的人的尊重。”蔻蔻認真地說。
父母都越來越重視陪伴孩子的質量,蔻蔻認為,陪伴的質量提升要下功夫在細細碎碎的生活細節里,吃飯就是很重要的一項。
蔻蔻還說了一個有趣的經歷。她帶女兒去日本旅行時,在餐廳里遇到了一對日本小姐妹。雖然語言不通,但當時才四五歲的女兒卻和那對姐妹聊得非常開心。她們一會兒相互介紹菜式,一會兒示意彼此嘗嘗自己喜歡的美食。蔻蔻看在眼里喜在的心里。她覺得,對美食的愛,簡直就是一張社交名片,也讓孩子有了一雙能看到美的眼睛以及一顆熱愛生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