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萬春
G623.31
英語課堂上,同學們正在進行小組閱讀、討論。突然學生甲問:“書上說,‘但在墻上沒有圖片可以‘But there arent any pictures on our walls(外研社七年級上Module 3 )來表達,那么‘我們墻上有門、窗該怎么說呢?” 老師笑了笑,不急于回答,卻對全體同學說:“請同學們想一想,給這位同學參謀參謀。”同學們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想法,討論非常熱烈。同學乙舉手說:“There are two doors and some windows on our walls .” 老師搖了搖頭,提醒同學們注意觀察教室的門、窗在墻上與圖片在墻上有什么不同。這時教室格外安靜,大家在細看、認真想。一會兒,同學丙舉手說:“門、窗在墻里面,而圖片是貼在墻上面的,因此,圖片在墻上應使用on the walls,而門窗在墻上,則應該用in the walls 。” 老師滿意地說:“這就對了!兩者一比較,答案就出來了。”
這是英語課堂教學中常常會遇到的鮮活例子。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采用比較法教學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那么,如何巧妙地運用比較法呢?
第一、單詞的教學過程中。英語學習是語言的學習。單詞是語言的基礎,對單詞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如果學生不理解單詞的意義、用法、構成等知識,運用時往往會造成誤用的情況。如教學teacher時與teach 進行“比較”,讓同學們知道在動詞之后加“er”能變成名詞。如 work—worker , sing---singer ,dance---dancer 等都是這種形式的變化。教學基數詞后教學序數詞時,讓學生“比較”發現規則。基數詞(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與對應的序數詞(first second third fourth fifth sixth seventh eighth ninth tenth…)的變化。通過“比較”發現其變化規則:序數詞一般由基數詞之后加“th”構成,只有特殊的幾個單詞記住就行。One—first,two—second ,three—third,five—fifth ,eight—eighth ,nine—ninth ,twelve—twelfth, “幾十”則是變“y”為”ie”再加“th”。當學生明白了這些變化后,運用時就能較準確地記住,而不會發生錯誤了。
第二、短語的教學中。在短語的學習中,有的短語的漢語意思是一樣的,但是英語的表達方式和含義是有區別的。如“在樹上”的表達方式有“in the tree ”和“on the tree”.教學過程中可用簡單的句子讓學生明白:“There is a cat in the tree ”.(樹上有一只貓),“There a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樹上有一些蘋果)。句子中都有“在樹上”的含義,但貓在樹上與蘋果在樹上是有區別的,即貓與樹無關,而蘋果與樹是有關的(從樹上生長出來的)。類似的短語“ on the wall ”與“in the wall”,“on the farm 與in the field”…。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提出來進行“比較”,學生的記憶印象才會更深刻,也能記得更牢固。
第三、語法的教學中。語法是構成語言的結構方式。學好語法更有利于學生學好英語,用好英語,盡量減少學生在運用英語中出現“中國式英語”。有學生曾把“我每天早上七點鐘上學”,說成“I every day morning seven oclock go to school .” 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英語與漢語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英語表達為“ I go to school at seven oclock every morning .”要讓學生多讀、多練(口頭、書面),從而形成語感,達到心里想的與口頭說的一致。時態教學中的一般現在時與一般過去時,現在進行時與過去進行時,一般將來時與過去將來時,現在完成時與過去完成時等進行“比較”(指已學過的一種時態,再學相關時態時),這樣學生學習新的語法知識時,就能從舊的知識中得到啟迪,達到依舊帶新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
實際上,英語教學中可進行“比較”的地方很多。如名詞的復數變化與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的變化,動詞的過去式與過去分詞的變化等。只要學生分清楚了這些變化的方法,記憶起來就輕松、容易多了。學習輕松,學習興趣就提高了。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在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積極學習新的教學技術和方法,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學方式,以達到學生學習愉快,效果優質,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