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山平
摘要:教學質量是學校的靈魂,社會評論一所學校的好與壞也會按照教學質量來衡量,而學校評價一個教師是否優秀也是以教學質量為標桿的。教學質量的高與低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致、成績、態度等,教學質量還會直接影響一個教師的未來發展,鑒于此,教學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筆者闡述了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具體方式,期望對于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質量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措施
G633.6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還處于基礎階段教學,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影響較大,且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場所,如果課堂之中未能掌握知識,課后更不可能自己參悟明白。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將教學之中的重難點、較為抽象的知識點進行簡化,引導學生感受到數學邏輯世界的奇妙,進而有興致學習,這樣才可以逐漸提高學生學習的水平,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最終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 重視備課環節,突破難點
對于數學而言,每節課必然都有重難點,檢驗一節數學課是否成功的標準,便是看教師在課堂之中是否為學生找到重難點,又是否采取措施使學生掌握重點點。因此,教師要在學生學會重難點之后給學生留足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中找到重難點的學習規律,進而透徹的掌握。但是想要實現這個教學目標,便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課前設計,使學生具有探究的欲望,這樣才可以逐漸掌握知識。如果教師在課堂之中都不知道哪些是重難點,只是一味的進行精講和細講,便會使學生摸不清楚重點學習哪些,自然起到不較好的教學質量。
二、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學生學習是否有效,不僅需要正確方式的引導,最重要的教師要有足夠的專業素養,好比學生給學生一滴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這樣的教學質量才可以提高。
1.不斷學習
我國現在倡導終生學習理念,教師也是一樣,不能只掌握學生學習的課本知識,還必須將與數學科目相關的所有知識都了解透徹,這樣在課堂進行授課之時,才可以透徹的解決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朝著博學多才的方向發展。
2.透徹探索
教學質量提高的前提,教師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透徹研究教學的要求,研究教學的知識點以及考試的考點,這樣才可以有效的教學。
3、做好學生的榜樣
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還較小,思想還不是較為成熟,容易受其外在因素影響產生心理波動。而教師和學生相互的時間較多,教師要做好自身的榜樣作用,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的發展。同時,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會隨時產生較多的新知識,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且在學習之時還要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心理變化,要從身體、修為、能力、知識等諸多方面提高,作好學生的榜樣。因此,教師需要不斷不斷學習,不斷鉆研,不斷提高自我,不斷克服困難的教師才是成功的教師,才可以和學生和諧相處,更好地完成教學;這樣的教師也才能避免做一個“教書匠”的悲劇。
三、善于發現,恰當鼓勵學生
學生們在學習之中需要不斷的鼓勵,才可以督促學生不斷進步,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優點,且要及時給予鼓勵,這樣學生們的學習數學的信心會不斷增加。同時,要鼓勵學生善于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符合每個層次的學生,使他們都可以回答出來,樂于去探究,這樣才具有普遍性;還可以利用不同的學習內容及內容的難以程度來提高學生的素養,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差等生學的優點,對其鼓勵,找到自信。比如,七年級教材第十章“體驗不確定現象”,這一章的內容學生都很容易接受,那些平時感覺很差的學生也能很容易地聽懂,這時我們要多發現,多鼓勵。在講這一章的內容時,我記憶最深的是班上平時基礎較差的一位學生,他也搶著舉手回答問題,其他同學都掌聲鼓勵,這時我這樣鼓勵他: “加油吧,你是好樣的。”從那節課開始,那位學生再也不像平時那樣懶散了,而是認真聽課,認真做練習,不懂的也開始問教師了,他的成績也慢慢地上來了,現在在班上處于中等水平。
四、完善評價體系
學生的學習信心需要不斷保持才有機會學好數學科目,這便凸顯出教學評價的作用。在評價之中,對于優中差三層次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對于差層次的學生要夸大的鼓勵,使他們保持學習的信心,中等的學生教師要進行適當激勵,使學生意識到自身還有不足,對于優等的學生要引導他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同時,還可以采取學生間的互評,給學生互相學習給予空間,使學生們的互評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改善。
五、總結
綜上所述,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要深入挖掘教材的重難點,在教學之中突出重難點,然后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教學之中要不斷發現學生的亮點進行鼓勵,之后在對學生的總體學習進行評價,這樣便可以使學生保持學習的動力,教師再加以正確的引導,便可以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梁玉嬋. 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質量[J]. 時代教育. 2016(10)
[2]文哲慧. 淺議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J]. 新課程(下).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