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蘭蘭,趙新梅,張雅娟,秦永華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 寧波 315100)
工匠精神,指的是人對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對自己的產品追求完美、精雕細琢的一種精神理念[1-2]。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追求卓越的意識和思維[3]。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其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的高技能綜合型人才。而課程體系中的實踐課程設置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課程不僅深化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進一步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辯證思考與分析。因此,將工匠精神滲透于高職實踐課程體系構建之中,對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來自于兩個渠道,一是普通高考考生,絕大部分是三段招生,少數二段考生;另一個就是與各地市普通中職院校合作進行的單考單招。總體來說,學生的構成較為復雜,學生學習積極性欠缺,自我管理能力薄弱,遇事往往淺嘗輒止。在進行實踐課程學習時,學生大多是能應付則應付,不求甚解,教學效果差。
傳統實踐課程的教學方法一般采用教師集中講授,學生實踐操作的模式。在每次實踐課程開課時,首先由教師講解本次實踐課程的目的、原理、內容、步驟以及需要達成的最終效果。學生在了解了實踐操作的基本內容后進行后續的實踐訓練。實踐課程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學生的關注,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養成。
在評價模式方面,傳統實踐課程都是按照實踐項目,采用單項考核、綜合評定的方法。單項考核指的是針對具體的實踐項目,學生按照規定步驟完成實踐內容后,書寫實踐項目報告,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項目報告進行評分。綜合評定指的是一個實踐課程中的多個實踐項目完成后,教師將學生所完成的實踐項目分數,按比例折算成最終的課程綜合成績。此種評價模式注重考核的結果,不注重實踐的過程性,不能真實全面反映學生對技能的完成與掌握情況。單一憑借項目報告,教師也無法全面客觀掌握學生實踐技能的熟練程度。
由此看來,傳統實踐課程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存有的種種弊端,已成為實踐教學有效實施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阻力。為更好的將實踐課程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教學質量,對傳統實踐課程體系的改革顯得極為必要。
為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將其融入到實踐教學之中,首要任務必然是對原有的實踐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工匠精神強調精益求精,因此,在設計實踐項目時,選擇某些具有重復訓練的內容作為教學項目,結合企業具體工作實際,將是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如此,促使學生對所要求掌握的實踐技能加以理解升華,從而實現技能強化,進而提高其實踐操作能力。如分析測定實驗中的平行測定、零件加工實驗中的部件加工等,都符合該項設計原則。讓學生通過多次強化訓練,比較分析每次實踐結果的差異,不斷注重細節的提升,塑造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變注重結果評價方式為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的模式,不僅重視操作的實際結果,更注重學生的過程操作。注重過程評價,即在學生項目操作的全過程中針對各個細節提出相應要求和評分標準,有助于培養學生精雕細琢的能力,提升實踐水平;在結果評價中,引入賦分機制,通過小組評議,對各組學生的項目結果進行評比,根據最終完工質量,從高到低進行排列,并賦以相應分值。通過這種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勵學生競爭心理,培養其工匠精神。
實踐項目的設計及評價模式的改革,可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匠心意識,卻很難有效激發學生對實踐項目的學習興趣。因而,與之相適應的,有必要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變革,以適應新形勢下工匠精神的養成。在傳統實踐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中引入開放性試驗或技能競賽,使之與實踐課程密切結合,通過基礎實踐教學與競技項目的融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賽促學、以學促能。
中國社會面臨的產業轉型升級,促使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也因此,在未來,一批著重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應用型大專院校將走上舞臺,直面社會的選擇。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如何塑造學生的匠心意識,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事關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施偉萍.基于“工匠精神”的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職教通訊,2016(16):17-19.
[2]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3]王壽斌.正確認識“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外延[J].江蘇教育,2016(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