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璇 劉 敏 王 洋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各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性,其特有的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成為本民族人民信奉始終的民族習俗。進入21世紀以來,人民的物質和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各少數民族將本民族文化的傳承發揚和本地區經濟發展列為民族發展的頭等大事。
對欠發達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來說,發展民俗游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壯族傳說認為掌管風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稱為螞拐,紅水河沿岸壯族村寨以祭祀螞拐來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谷豐登。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紅水河上游的河池市天峨縣,制定了以旅游業促進經濟發展的方略,將祭祀螞拐這一特色民間活動發展為新興的“螞拐民俗文化節”。
(一)文獻回顧。參照天峨縣宗教局及旅游局工作文件,了解當地世代流傳的傳說,整理“螞拐節民俗旅游”由來及開發點。
(二)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圍繞“螞拐節民俗”對人文經濟的影響來設計,涵蓋民族、收入等基本人口學信息。選取廣西河池市天峨縣的居民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67份,回收率83.75%。
(三)實地訪談。選取當地居民進行當面訪談,了解被訪者的主觀體驗。針對本研究共訪談6人。
(一)從業者收入不均,旅游產品單一。在受訪者中,11.63%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受訪者中有固定收入的居民僅占總數的27.98%,并且收入呈現分布不均的狀態。從旅游產品的開發情況看,各地的民俗風情游都進入了固定的模式,缺乏創意創新。旅游紀念產品單一化、華而不實,過于隨意敷衍。
(二)螞拐節宣傳方式缺乏多樣性。信息傳播主要靠口口相傳,傳播范圍有限,不能達到廣泛傳播的目的。游客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不能吸引更廣泛且有消費能力的游覽人群。
(三)季節性強,相關從業者素質不高。螞拐民俗活動作為一種流傳下來的祭祀活動集中于新年前后,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使得螞拐節在旅游規劃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對旅游效益的吸收沒有長效性。相關從業者多為當地居民,僅憑經驗提供旅游服務,缺乏系統規范的培訓。
(四)民族同化消磨著民族風俗的特色。民族同化現象一方面帶動了落后民族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少數民族獨有的民俗文化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漸漸消融。螞拐節的開發,使原有的傳統習俗商業化和表演化,其原有的代表含義逐漸喪失。青年人多不關心民俗的學習和傳承,更有甚者完全背棄和改掉自己的民族屬性。種種跡象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存發展,長此以往將使民俗旅游發展受阻。
(一)深入推進生態養生旅游,提升轉型發展競爭力。堅持將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加快推動旅游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開發當地各季節民俗,與螞拐節搭檔形成全年連貫的民俗風情游。降低村民對旅游業的投資風險,利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資源優勢,提供獨特的壯鄉民俗體驗。
(二)進行民俗旅游創新,加強民俗旅游設施建設。將少數民族的傳承地列入新農村建設點,搞好村容村貌建設;建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廣場和少數民族文化博物館。開發具有本地區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從吃穿用方面入手,打造吸引消費者的壯鄉禮品,搭配旅游線路,搭檔其他景區,打造旅游黃金線,聯合提高旅游效益。
(三)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網絡進行大范圍宣傳,如發起微博話題、微信公眾號推送等,吸引大城市想體驗鄉俗風情的具有較強消費能力的旅游者。
(四)提高游客參與度。讓游客充分體驗民俗的魅力,感受其中的文化感染力。消除做作表演成分,展現真實少數民族生活的社會風尚。例如讓游客們體驗壯家山歌的魅力,進行游客之間山歌比賽等活動,提高游客參與度。
(五)尋求社會各界各部門的支持。可通過新聞媒體舉辦宣傳活動等方式擴大影響力,同時加強與其他縣市進行區域聯合,不僅要有縣內精品旅游線,也要有大范圍的自駕旅游線,帶動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收入。
(六)強化福利溝通,保持可持續發展。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留優良的傳統習俗,使之不被過度商業化。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在風情旅游開發的同時要注重環境保護。
(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本調查區脫貧不久,經濟基礎薄弱,要積極引進外來資金,支持發展本區經濟。
在民俗文化旅游作為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各地應該利用好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在“西部大開發,旅游大發展”的大好環境中挖掘各地特色,人文情懷搭配自然風光既能滿足更多的游客訴求,又能提高旅游產品的格調,以激發出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為當地脫貧致富創造佳績。
旅游要發展,不僅要有優美的風光,還要在“走馬觀花”的基礎上聯動其他旅游套路,從單一型向多元化轉變。
①陳芳:《桂林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桂林工學院,2003年
②容小寧 廖明君:《千山萬岸紅水河——紅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藝術考察札記》[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候志德:《文化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④李國平:《地方旅游節慶策劃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2年
⑤余宏剛:《旅游業對當地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影響》[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⑥劉曉軍:《天峨縣舉辦2015年紅水河文化旅游節暨壯族螞拐文化節》,人民網,http://gx.people.com.cn/n/2015/0304/c355963-24063632-4.html,2015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