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捧 陳 淼 高賀勝
2012年以來,大數據成為各行各業的熱詞。對于大數據,現在人們已經不把它作為一種概念來界定,而會把它描繪成一種社會狀態。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既可以從大數據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又可以在大數據中完成信息的統計和對社會狀態的預測。微博、微信的普及使得傳統信息傳播形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種個性化的泛傳播方式,讓人與人之間、信息與信息之間拆除了障礙和壁壘,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比任何時候都近,信息與信息的傳遞比任何時候都直接。可以說,誰具備數據處理分析能力,誰就會處于社會的有利位置。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極大的沖擊。廣播電視作為信息傳播的前沿行業,它所面臨的沖擊和挑戰更是前所未有。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這種轉型主要是資源配置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包含發展模式、發展要素以及發展路徑的轉變,等等。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當前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同時生產服務一線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又十分缺乏,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不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因此,應當適當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在經濟轉型背景下,高校應用型發展模式的構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突破發展瓶頸的主要措施。電視編導專業長期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較為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指導,實踐技術水平相對不足,理論和當前媒體環境要求的實踐能力脫節現象嚴重。
新技術新媒體的不斷涌現為廣播電視行業帶來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間,同時也要求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人才的培養適應傳媒產業變革與發展的需要。就河北傳媒學院影視藝術學院而言,目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作為校級重點培育學科,如何將其課程設置得更為合理以及與時代接軌,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河北傳媒學院的編導專業課程有這樣幾種類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其中專業基礎課程有視聽語言、攝影基礎、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影視精品導視等;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有電視節目策劃和專業綜合實訓等課程;專業實踐課程主要針對模塊設置的實踐類型,有文藝創作、導播創作、劇情片創作、紀錄片創作和出鏡記者創作。就課程的建設來看,視聽語言和攝影基礎培養了學生的基礎審美和編導構思能力,新聞采訪與寫作以及影視精品賞析提升了學生對電視行業的基礎專業認知能力。
不足的是,新媒體的需求在不斷劇增,而目前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計劃,與能力培養相配套的新媒體課程設置尚顯薄弱。大數據時代,廣播電視編導的課程應在新環境、新技術、新需求中進行改革,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相關課程納入核心課程中。在所有的課程中,與新媒體相關的課程尚屬空白。 在未來的專業課程中,需要補充和加強信息技術產業技能課程,將數據篩選、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操作等能力,作為廣播電視編導數據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大力提升學生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互動與融合能力的關注度,復合型多元化人才的培養則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的目標。
當下是全媒體時代,各種形式的信息平臺層出不窮,如微博、微信等,它們以廣泛的傳播性、互動性和多樣化的信息樣式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形式。具體來說,大數據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策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注重知識面有效結合。在現有的基礎課程基礎上增設新媒體前沿研究、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融合等課程,讓學生充分認識當下媒體環境,將現有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結合利用。例如,在進行《視聽語言》課程的理論知識講解時,可以將當下移動端視頻作為案例觀摩,分析其運作規律、拍攝角度以及光線運用,讓學生在觀賞的同時真正了解到當下社會的所需所求。
注重知識面的前后聯系。基礎課程的設置是為后續的專業核心課程做鋪墊和打地基。在課程的前后銜接關系上要合理運用倒推法,知識點的條理性和深入化應當充分結合后續核心課程的理論知識。還拿《視聽語言》來舉例,在進行色彩的運用章節時,前期在專業知識的指導上要切實聯系后續的相關課程《電視節目策劃》,用電影片段來幫助學生理解色彩的情感意義,而后續策劃課程中涉及的欄目要素可以回顧《視聽語言》課程中色彩的情感意義,分析不同類型電視欄目的片頭片尾該如何用不同色彩來進行包裝。前后知識的聯系和貫穿,能夠將專業知識掌握更為扎實。另外,結合當下的媒體新興劇種來倒推新媒體的包裝推廣,與社會需求接軌。
經濟轉型背景下,新技術新媒體的不斷涌現為廣播電視行業帶來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間,同時也要求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人才的培養要適應傳媒產業變革與發展的需要。傳統的高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存在著各種問題,提供的畢業生不能滿足社會上企業單位的用人需求,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三資企業用工招聘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降低,企業人力資源的匱乏,這是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局。
在專業核心課程設置上,河北傳媒學院編導專業結合當下新媒體、融媒體、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時代背景,按照新時代行業各崗位的需求倒推專業核心課的課程設置。
1.創新教育理念
將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基于高校學生的實際專業知識學習需求、技能發展需求等進行教學設計,滿足不同學生的專業學習需求,并結合經濟轉型的重要要求,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教學指導,使學生能夠清晰認識到當前時代發展的要求,并結合這些內容不斷地完善自我意識,提升自身能力。現在流行的翻轉課堂、慕課、微課,運用啟發式教學、研究性學習等方式,能夠更好地進行創新教育,符合編導課程改革的發展。
2.輔助理論教學,保障實習實訓設備場所的實際應用
《電視節目策劃》《專業綜合實訓》等核心課程,理論和實踐比例為1∶4,也就是更多的技能需要學生在不斷的實習實訓基礎上得以提升。實踐教學需要特定的場所和設備的保障,采用設備管理人員管理為主專業教師和專業學生管理為輔的方法,保障實習實訓場所的有效應用。
3.鼓勵承包校內場所進行校內外聯合實踐
通過教師等人員承接校外的項目來拉動教學,既能保證學生與企業的接軌,又能真正鍛煉專業技能,增加校內創收。例如《電視節目策劃》課程和河北電視臺欄目組進行合作,先讓學生參與欄目組小板塊的節目錄制,掌握欄目基本操作流程,待學生對崗位有了深刻認識之后再與電視臺編導一起進行節目的策劃和編導工作。將節目錄制平臺轉移到校內演播廳,學生透過有效的設備場所的使用切實掌握專業技能,于學校而言也可以拉動教學實現創收,有效提高了校內實踐基地合理利用的機會。
實踐教學的平臺主要是校外。經過大三上學期專業核心課程的崗位化操作,學生已經對傳媒行業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環節內容有了初步認識,此時如能真正將校企的深度融合實施起來,就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項目情境中得到專業技能的提升。“校企合作”的作用就是讓學校設置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踐教學,能夠全方位地跟企業需求接軌,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直接可以服務于社會。
例如,我校編導專業《電視文藝綜合創作》課程,結合當下的新媒體短視頻發展熱潮,學生先自主創作移動端視頻并上傳,充分了解短視頻的運營和推廣。接下來和新媒體企業進行APP業務洽談,將實踐課程調整為以企業工作情境為標準的實踐環節,讓學生在仿真環境中完成對知識的構建,真正做到課程與崗位、教學與項目的無縫對接。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能力為中心,要達到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培育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就需要建立一種良性的學科培養模式,其中最為核心的一環便是課程設置。大數據時代,顛覆傳統的教育模式,構建以基礎理論和核心課程交叉的立體多維度實踐模式,以項目帶動教學的課程體系,是符合經濟轉型的社會需求的。
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改革的動力是巨大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面臨著極大挑戰,同時也面臨著機遇,大數據時代給我們提供了快速新鮮的市場信息,我們應當順應時代、把握方向,培養符合經濟發展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應用型人才。
注:本文為2017年度河北傳媒學院重點課題《學科架構背景下傳媒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研究》(課題編號:LW2017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①劉科元 袁自峰 王曉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模式轉型發展探索——以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第9期
②王曉蕾:《轉型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以白城師范學院為例》[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