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延伸服務觸角,讓“雙創”就在身邊
為滿足轄區大學生和戶籍居民日益增長的“雙創”服務需求,成都市高新區合作街道將“雙創”觸角有效延伸到高校、社區、院落、家庭,讓老百姓眼中高大上的“雙創”可望可及,成為了該區街道“雙創”可復制的一個全新樣板。
注重理念創新。合作街道以政策驅動、市場導向為原則,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如何推進轄區居民創業,尤其是轄區大學生等重點群體的創新創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舉措,以理念創新引領工作創新。
注重全面覆蓋。針對高校在校生,合作街道重點培養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引導其在所學領域創新創業;針對高校畢業生,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和創業服務力度,引導其在IT、電子商務和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領域自主創業,形成創業帶動當地就業的良好效應;針對本地戶籍居民,重點開展創業知識和業務培訓,提高其就業創業技能。
注重過程幫扶。創業前重在“幫”,合作街道與高新西區就業服務公司、工商局、銀行、電子科技大學組成了創業導師團隊,免費提供創業風險評估、創業項目推介、開業指導等創業服務,幫助創業者走好“第一步”;創業初重在“扶”,合作街道實施了“創業富民計劃2.0”,將創業貸款金額提高到最高20萬元/戶,幫助創業者解決創業初期融資難、用工成本高等突出問題。
立足本土文化打造“雙創”載體。創業載體具有集聚和規模效應,合作街道結合高校、產業密集的資源稟賦,統包統攬為轄區大學生和戶籍居民量身打造了全要素、開放式、便利化的合作街道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基地一期建設面積1000余平方米,為轄區大學生和戶籍居民創新、創業、創意、創造的“四創”融合提供一個全新的載體。
深化載體發展扶持模式。合作街道把不同能力、不同經歷的本地創業群體合理配置到不同的創業平臺,形成了多渠道的創業模式,打造了以“創業一條街”、創業農貿市場為主線的本地居民創業載體。2016年,街道還充分考慮新遷入居民就業和自主創業的特點,在創新創業基地專門開辟了“市民創業區”,免費提供長達3年的辦公場地。
開展培訓提升就業創業技能。合作街道與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通力合作,開展針對本地居民的“青年勞動力就業創業技能培訓”。自2015年首期開班培訓以來,培訓學員39人,其中創業2人,青年勞動力創業熱情和潛力得到了有效激發。
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合作街道指導轄區50多名本地創業者成立了合作街道創業富民協會,致力于凝聚轄區創業力量,弘揚創新創業精神,以創業帶動本地居民就業,回報社會。
打造校地企協同創新創業體系。合作街道主動作為,對接轄區內的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等5所高校,著力打造示范性“合創·匯”校地企協同創新創業基地,共享優先孵化、創業培訓、創業資訊、投融資渠道、企業助推等多要素資源。另外,還牽頭成立了“合創·匯”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從完善組織構架、資金配備、后勤保障、活動形式和孵化體系著手,更好地服務轄區創業大學生。
搭建創業項目“預孵化”平臺。合作街道向轄區企事業單位收集一批“短、平、快”類服務性創新項目,建立合作街道辦事處創業項目庫。大學生們通過俱樂部,共同參與創業項目的認領、執行和成果展示。同時,俱樂部將優秀創業項目推薦到創業大賽和孵化基地,由街道、高校、企業協同培育孵化。
培育營造雙創文化氛圍。定期舉辦大學生創業沙龍、就業創業政策解讀等活動,選取14名創業模范典型,將他們的創業勵志故事形成創業故事匯編,展示和傳播“草根創業英雄”的榜樣力量。推進創業指導服務向社區下沉,在9個社區設立創新創業服務窗口,建設了一支高效率、高水平的創業服務隊伍。選聘從事就業工作相關部門領導、高校老師、金融機構負責人、成功企業家及工商、法律方面的專家學者20多人,組建合作街道青年創業導師團,通過創業講壇、現場指導、在線答疑、定期與創業者面對面等方式,積極為轄區廣大創業青年提供政策宣講、創業培訓、項目評審、創業幫扶等公益服務。
本刊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