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閆國棟, 逯家輝, 王貞佐, 程瑛琨, 滕利榮, 孟慶繁
(吉林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長春 130012)
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實踐育人模式改革
劉 艷, 閆國棟, 逯家輝, 王貞佐, 程瑛琨, 滕利榮, 孟慶繁
(吉林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長春 130012)

針對高校和社會協同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短板、實踐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實踐育人團隊薄弱和社會參與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缺失等主要教學問題,通過創建高校與社會協同實踐育人的環境、構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實踐育人體系、建立教學團隊優化方法和社會參與實踐育人質量評價體系及建立持續發展的協同育人機制等,構建了優質資源共享、教學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學校和社會協同實踐育人的新模式,提高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創業就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實踐育人; 資源共享; 協同機制; 經濟社會
如何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協同實踐育人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近年來,高校和社會協同育人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強調要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1-3]。為此,本文針對高校和社會協同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短板、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實踐育人團隊薄弱和社會參與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缺失等主要教學問題,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為目標,以科研和社會資源優勢轉化成教學優勢為重點,以創新協同實踐育人方法為基礎,以強化協同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為依托,對實踐教學各環節進行綜合的改革與創新,構建了優質資源共享、教學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學校和社會協同實踐育人的新模式,2014年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建立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在科技生產實踐中培養人才,在人才培養中為社會服務,讓社會真正分享到協同實踐育人的成果,把社會支持人才培養變成自覺行動,使科研和社會資源優勢轉化為實踐教學優勢,共同營造與支持實踐育人工作的良好環境。①搭建系統的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匯集高校和社會優質教育資源,搭建專業實驗、中試實訓、實習實踐、大型儀器訓練和創新創業訓練融通的“3實2訓”實踐教學共享平臺,把高校與社會的科研、生產資源優勢轉化為實踐育人優勢,為學生產學研結合訓練創造優越條件[4]。②吸引社會力量支持實踐育人工作。通過在校內建立8條產學研結合的中試實訓工藝路線,對校內外開放,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中試產品工藝放大、技術人員培訓、聯合開發項目等,減少企業重復建設投入,提升了企業創新能力,吸引企業支持實踐育人工作。③搭建校內外科研訓練平臺。通過校內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研究實驗室等對本科生開放,引導學生早進實驗室和項目團隊;通過在校外科研院所建立了4個“科研訓練基地”,為學生參與項目研發創造了更多的機會。④搭建創新創業訓練平臺。通過在高新技術開發區共建2個“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為大學生創新實踐提供場地、項目、經費和政策等支持[5]。⑤拓寬校外實習基地渠道。結合地方生態環境特色和企業生產技術優勢,建立了5個野外實習基地和11個生產實習基地,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生產第一線,零距離與社會接觸,開闊視野,磨練意志,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加強實踐教學內容與產學研的緊密結合,促進實踐育人體系與科研生產實際深度融合,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創業就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6-7]。①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實踐教育內容體系。通過整合實踐內容,設計與科研生產結合的技術路線,形成了教學與科研生產相互滲透、創新與創業能力協同培養的“4個層次、3個結合、2個拓展”實踐教育體系。4個層次:按專業技能綜合訓練、校內實訓、科研訓練、實習實踐4個層次設置實驗模塊,使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逐級推進。3個結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激發學生實驗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性學習的能力。2個拓展:工程與技術拓展和能力與素質拓展。通過“課外培養計劃”6學分列入教學計劃,拓展了學生交叉學科知識與技能、人文素養、意志品質、競爭意識、團隊精神和國際化視野。②建立課內外結合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方法。通過課程綜合設計實驗項目,“研究創新實驗”課程2學分列入教學計劃,支持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組織創新創業大賽等,使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大學4年的實踐教育之中,調動了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必須有專業技術水平高、科研生產經驗豐富的實踐育人團隊作保障[8-9]。①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在加強實踐教師承擔國家攻關、應用和基礎項目的同時,通過引進學科帶頭人6人(2名千人計劃、1名長江學者),派到國內外進修與交流136人次、深入企業第一線生產實踐培訓58人次,支持26名教師承接企業開發項目32項,提升團隊教育理念和實踐育人水平。②聘任與專兼職相結合[10]。通過聘任校內外科研教師和專家參與實踐教學,支持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教學項目,實驗室與設備對科研教師免費開放等措施,吸引18名高水平的科研教師參加本科生實踐教學;通過選聘11名科研院所和企業高級專家做兼職教師,完善了隊伍的結構,提高了隊伍整體實踐育人的能力與水平。形成了一支業務素質高、結構合理、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兼職結合的實踐教學團隊,保證了實踐育人質量的不斷提高。
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最終要由社會來檢驗[11]。因此,只有用人單位共同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施過程和質量評價,才能保證高校實踐育人與社會需求相對接。①社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在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大綱修訂中,邀請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高級專家對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課程設置、項目設計、實施過程等提出建議,以保證培養出的人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②聘任校外科研和企業專家參與實踐教學。通過選聘科研院所和企業高級專家做兼職教師,聯合指導實訓與實習教學工作,以促進教學與科研生產實踐的緊密結合。③社會參與實踐育人質量評價[12]。通過每學期對在校生問卷及網上反饋、典型畢業生征求建議和畢業生工作單位調查、定期組織校內外專家評價等方法,建立全方位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確保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同時,設立實踐教學督學委員會,負責平時實踐教學的檢查、監督、評價與指導,確保實踐教學質量評價落到實處。
只有建立起高校與社會互惠互利、多方共贏的有效運行機制,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保證協同實踐育人工作健康持續的發展[13-14]。①架起學校與社會協同實踐育人的橋梁。通過搭建生物技術校內中試技術平臺,吸引6家企業前來共建聯合實驗室,企業投入設備36臺,設立“創新創業”基金和獎學金200多萬元,共同為實踐育人出資獻力。②組建學術水平高、社會服務能力強的團隊。在發揮團隊基礎研究優勢的同時,承接企業技術開發項目32項,成功轉化新產品9個,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3項,提升團隊社會服務能力,建立起企業與學校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③不斷創新協同實踐育人合作方式。通過同校外科研院所、行業和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協同科技創新,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產品技術升級等,讓企業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學校也在其中找到了適應市場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途徑。如每次學生到企業實習時,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深入企業開展“項目對接”“科技論壇”“技術咨詢”“技術診斷”“科技講座”等零距離的服務,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新思路,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了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④創造政產學研聯動的實踐育人機制[15]。在加強學校和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合作的基礎上,擴大社會影響面,得到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在校內共建生物醫藥公共技術平臺2個,每年支持運行費用30萬元,并優先支持與平臺合作企業的項目,形成了政產學研聯動的實踐育人有效機制。
多年高校與社會協同實踐育人的實踐證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顯著提高。本科生承擔創新創業項目549項(國家級62項),發表研究論文190篇(SCI、EI索引66篇),參與申請發明專利55項(授權35項),獲創新獎442項(國家級8項、省級138項)。畢業生跟蹤反饋認為,良好習慣、嫻熟技能、創新創業訓練是他們盡快進入工作角色的突出優勢;41家國內外企事業及科研用人單位調查顯示,學生上手快、思路清晰、崗位適應能力和合作創新能力強。改革成果先后獲獎勵與榮譽141項(國家級16項),教育部以“積極構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新模式”為題發簡報推廣經驗;中國教育報、香港大公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網等13家媒體報道,有國內外近千個實驗室及單位前來學習交流,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省市領導視察時,給予高度評價。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辦學,加強高校與社會協同實踐育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落腳點,是提高實踐育人質量的重要舉措,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16]。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Z].2012-03-16.
[2]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開展“十二五”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97號[Z].2012-12-03.
[3] 教育部,中宣部,財政部,等.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Z].2012-1-10.
[4] 孟慶繁.搭建學科交叉平臺提升實踐育人水平[J].中國高等教育,2013(9):46-47.
[5] 劉 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35-37.
[6] 滕利榮.構建高校與社會協同實踐育人新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12(7):74-75.
[7] 劉貴芹. 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4(10):4-8.
[8] 孟慶繁.打破“短板效應”提高實踐教學的育人水平[J].中國高等教育,2011(22):32-33.
[9] 杜玉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4.
[10] 劉 艷.高校實驗技術隊伍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2):181-183.
[11] 李 輝,宣建林.研究型高校內部教學質量多維評價體系構建[J].現代大學教育,2013(2):106-110.
[12] 劉 艷.高校生物學專業實踐教育體系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6(4):164-166
[13] 朱紹友.對高校協同育人及其機制構建的若干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5(7):41-44.
[14] 張 倩,鄔麗群.基于協同培養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4):30-35.
[15] 李金龍.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改革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
[16] 劉 艷.改革實踐教學 推進創新創業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6(7):84-86.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Demand of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LIUYan,YANGuodong,LUJiahui,WANGZhenzuo,CHENGYingkun,TENGLirong,MENGQingf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For the short board of the coordinate with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divorced from the real needs of society, the weakness of practice education team, lack of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and some other teaching probl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creat the environment of coordinate with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build the new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satisfying the demand of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establish the teaching team optimization method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a new method of high quality resources sharing. These measures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have won the first prize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achievement prizes in 2014.
practice teaching; sharing resources; synergy mechanism; economic society
2016-03-23
吉林省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2015XZD016);吉林省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2015CCZD110620);吉林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5CCYB110620)
劉 艷(1975-),女,吉林長春人,博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實踐教學研究。Tel.:13331755375;E-mail:liuyaorui@126.com
孟慶繁(1964-),男,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員,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兼實驗中心常務副主任,主要從事實踐教學管理。
E-mail:mengqf@jlu.edu.cn
G 648.4
A
1006-7167(2017)02-01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