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業基礎·生活水平·政治干預·科學文化·新的訴求
——論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淡化的五種原因

2017-04-10 20:37:26周陽
社會科學動態 2017年1期
關鍵詞:文化

周陽

農業基礎·生活水平·政治干預·科學文化·新的訴求
——論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淡化的五種原因

周陽

導致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淡化主要因素有五種:一是農業 “基礎地位”的動搖弱化農民的節日興趣與節日投入,二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剝蝕人們的節日期待及節日快感,三是政治的長期干預沖蝕傳統民俗節日內涵,四是科學與文化進步對民俗節日去魅,五是新的節日訴求沖擊傳統民俗節日。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淡化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又是某些負面因素作用的結果。

民俗節日;淡化;農耕文化;愉悅指數

中國傳統民俗節日,與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政治性的法定節日①不同,是在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過程中形成的節日,風俗性、民間性與農耕性為其基本屬性。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民俗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與文明的演進,這些源遠流長的民俗節日開始顯現出淡化傾向。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淡化的具體表現是:社會成員對節日的期待心理淡化,節日的隆重性降低與愉悅指數降低,社會對傳統民俗節日的重視程度及民眾的參與度不斷減小,傳統民俗節日對社會的影響力遞減,如凝聚、教化、娛樂等功能減弱,實用性功能喪失等。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淡化主要由以下五種因素所致:

一、農業 “基礎地位”的動搖對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沖擊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明根基深厚,而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植根于底蘊深厚的農耕文明。許結認為,中國古代 “圍繞農事為主確定節日”,節日源于農耕經濟。②因此,農耕性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基本特征,農業的重要性決定了傳統節日的重要性。然而,隨著農業 “基礎地位”的動搖,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淡化取向開始顯現。農業 “基礎地位”動搖的顯著標志是:農業總產值日趨萎縮,農業在三大產業中的實際位置日趨邊緣化。知名社會學學者溫鐵軍早在新世紀初就指出,“建國50年,農業產值從85%降到15%”③,農業占GDP的比重 “常年大概維持在14.5%左右,鄉村兩級的消費占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也下降到30%以下”。④孫立平在上世紀中期就滿懷憂患地指出:中國農業已經成為非盈利產業。⑤——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關注農業的 “基礎地位”到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農業的 “基礎地位”,這一過程就是農業 “基礎地位”動搖的過程。農業 “基礎地位”的動搖從兩個層面促使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淡化。

首先,因為對農業失去興趣,農民對關聯農事的節日的興趣銳減。我們可以春節的淡化來說明這一問題。慶賀豐收,使農民期待春節、享受 “過節”,農民大多因豐收而興致勃勃地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因為 “豐產”并不 “豐收”,農業生產的回報率逐年降低,甚至回報與投入不能持平,年終的經濟盤點帶來的往往不是歡悅,而是懊惱與失望,所以農民對春節的期待心理弱化,度節的愉悅感降低,舉辦及參與慶祝活動的興趣不高。與此同時,那些預約下年五谷豐登、祈禱來日風調雨順的春節民俗活動也被儉省。就筆者所在的湖北農村而言,近十年的春節,除開政府組織的民俗活動外,民間幾乎從不自發舉辦群體性民俗活動,而 “麻將過年”則成為鄉村不二的選擇。因此,近年春節的隆重程度逐年遞減,其愉悅指數不斷下降。

其次,節日投入減少,以致春節的隆重程度與吸引力降低。民間節日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與財力投入兩個方面。在此我們僅以民間歡慶事項的人力投入為例。舞獅、舞龍、唱戲是傳統春節的主要歡慶事項,也是創造春節喜慶氛圍的關鍵性活動。這些需要操練、排演的活動的開展⑥,主要依靠青壯年,但近年青壯年幾乎全部外出打工,他們一般是臘月二十三左右返鄉過年,正月初四初五開始籌劃購買啟程車票,正月初七初八再次外出,因此,短暫的家鄉逗留使舞獅等傳統慶祝活動根本無法展開,也因此,春節喜慶氣息大打折扣,節日的隆重程度與影響力降低。雖然近年民間樂隊、歌舞隊大量出現,但這些民間組織是商業性的,他們的慶賀對象不是春節,而是婚喪嫁娶。當下,春節是農村男女青年快速相親、突擊結婚的 “黃金時節”,小鎮上一天內上十對男女結婚是常見的風景,因而民間樂隊、歌舞隊客觀上渲染了節日的歡樂;但這種歡樂極其短暫,因為隨著打工人員的外出,鄉村恢復冷清,節日在正月初八左右自然結束。——節日慶賀人力投入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農民外出打工,而農民外出打工是因為農業種植的回報微薄。

二、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節日的期待及節日快感的弱化

與五一勞動節等現代性節日不同,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隆重與喜慶主要出自人們的物質享受與精神愉悅的滿足,然而,社會生產力的普遍提高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從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消解著傳統民俗節日的隆重與喜慶。

首先,日常的生活物質滿足消解了人們對節日的物質享受期待與物質消費快感。眾所周知,在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的農業大國中,傳統民俗節日的喜慶歡樂與物質享受密不可分,尤其是與 “吃”有著直接關聯。陳建勝指出:“在物質生活極為匱乏的農業社會,老百姓期盼著過節在很大程度上是沖著吃來的,如年夜飯之于除夕、湯圓之于元宵、清明果之于清明、粽子之于端午、月餅之于中秋、花糕之于重陽、臘八粥之于臘八等等。”⑦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與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先前只有在民俗節日期間才能享受的美食(如湯圓、月餅、粽子等),現在可以隨時在市場上買到,因此,由 “吃”生發出來的節日期待與節日快感淡化,民俗節日的愉悅指數也隨之降低。

其次,當下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正在沖淡節日期待與節日快感。在此,我們以春節為例說明問題。在社會生產力低下及傳統生活方式占主導的年代里,春節承擔著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辛勞一年的人們在春節期間獲得精神放松與精神愉悅,因此人們期待 “過年”,渴望節日的閑暇與玩樂。然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當下,人們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形式多樣,品種繁多,如影視觀看、音樂欣賞、卡拉OK自娛、電子游戲玩樂、旅游等,人們可以隨意選擇精神生活類型,盡情享受精神生活。因此,春節的玩樂也就不再顯得重要:節日期待心理弱化,節日精神享受的愉悅感降低,春節在社會心理層面被沖淡了!

三、政治的長期干預沖蝕傳統民俗節日內涵

政治干預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淡化的又一關鍵性因素。眾所周知,傳統民俗節日的隆重與喜慶主要來自帶有古舊色彩的民俗活動,如敬祖拜神、驅魔辟邪、祭天拜地等,然而,從上世紀初開始,從不同政治視角切入的現代化策略,對這些古舊的民俗活動進行了清剿。

首先,是以 “民主”“科學”為主旨的五四精神的精神引導與文化批判。例如,魯迅等先驅從反封建、反 “國粹主義”等政治文化學角度出發,對包括傳統民俗在內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圍剿。魯迅在《隨感錄·三十九》、 《看鏡有感》、 《忽然想到(六)》、《再論雷峰塔的倒掉》等一系列文章中表達了自己的 “割粹”觀念。他在《忽然想到(六)》(《魯迅全集·華蓋集》)中寫道:“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茍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顯然,魯迅站在民族生存與發展的角度強調 “割粹”,而許多民俗就在被 “割”之列。“五四話語”雖然沒有直接干預節日民俗活動的運作,但它的貶斥性 “定調”對傳統民俗節日的生存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 “五四話語”與無產階級革命話語在 “反封建”層面結合之后。例如,魯迅形象與魯迅貶斥傳統文化的話語,一直是 “破四舊”的重要精神支撐。

其次,是以東方化的馬克思主義為內核的無產階級思想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的遏制。建國后,這種遏制在兩個層面進行:政治訓誡與法規禁止。從50年代開始,主流意識既在精神層面指出某些節日民俗活動的落后、腐朽與荒誕,又在法規層面判定其非法性。于是,傳統民俗節日所蘊含的宗法文化、祭祀文化、宗教文化、巫卜文化被定性為文化糟粕,被列為 “剔除”對象,而驅魔辟邪、祭天拜地、跳神占卜等活動與儀式則被視為封建迷信活動或 “四舊”,被硬性 “破除”。長達幾十年的 “移風易俗”使許多民俗節日消失了,而遺存的民俗節日的內容則被改造或刪減,如中元節的寫符包放河燈、中秋節的祭月、春節階段的祭神驅鬼等活動不復存在,除夕的守歲變為守著電視機觀看春節晚會,等等。因此,這些傳統節日的淡化不可避免。盡管政府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提倡弘揚傳統文化,從建構文化軟實力、實施文化戰略等角度出發而將春節等傳統節日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允許恢復某些傳統民俗節日活動,但是,在長期政治文化熏陶與行政規范所致的價值取向、審美選擇等因素的作用下,許多恢復的傳統民俗節日事項不能激發人們的興趣,難以融入新型的節日活動體系。近年,有些地方政府出面組織節日民俗活動,但這些以經濟效益和領導政績為旨歸的活動并不能真正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總之,因政治長期干預所致的傳統民俗節日淡化,已不可逆轉。

四、科學發達與文化進步對民俗節日的去魅

幾乎每一個傳統民俗節日都有與之相對的文化心理與文化積淀,如宗教信仰、鬼神迷信、言行禁忌等,就是這種特殊的文化心理與文化積淀生發出具有特殊魅力的民俗節日事項。然而,當代科學與文化的發展正在消減這些具有特殊魅力的節日民俗事項,或者消減它們特有的魅力。新中國成立后,科學發達與文化進步互為因果,二者的發展過程也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去魅的過程。二者的發展從兩個層面對傳統民俗節日進行去魅。

一是消除特殊的節日心理。科學與文化的落后,曾經賦予人們特殊的節日心理,尤其是春節。王寧、李罡等學者通過考證得出結論:“春節本義是神的節日,不是給人過節,人們為神而忙碌,給神設祭,虔誠祈禱,在莊嚴肅穆的宗教祭祀儀式中表達消災祈福的心愿。”⑧對邪魔與災禍的恐懼,對“上天”或鬼神的敬畏,對祖先的敬重與依賴,促使人們在春節等節日內積極舉行一系列活動或儀式,如驅魔辟邪、祭天拜地、敬神告祖等,與這些帶有功利訴求的活動與儀式相伴的是莊重、神圣、神秘、敬畏、怵惕、期待等心理,而活動與儀式最終帶給人們的是欣慰、安全、滿足等感覺或心理。就是這些復雜的感覺或心理,使民俗節日具有特殊的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傳統民俗節日的特殊魅力就來自人們的 “蒙昧無知”。然而,科學的發達與文化的進步對人們進行 “啟蒙”,“啟蒙”消解了人們對邪魔的懼怕、對 “上天”的敬畏、對鬼神的迷信,淡化了人們的宗教意識。于是,驅魔辟邪等活動與儀式不能再帶給人們欣慰、安全、滿足等感覺或心理,正如觀眾看到了魔術的幕后操作后而對魔術失去興趣一樣。因此,這些節日也失去了特殊的魅力。

二是消除特殊的節日活動。苑利認為,民俗節日的功用之一是 “解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⑨。筆者認為,對于古代的民俗節日而言,“自然”的外延十分寬泛,包括宇宙、天神、鬼怪、妖魔及其他可能護佑或傷害人們的神秘力量,所謂 “解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就是安撫鬼神,賄賂上天,驅除妖魔,求告先祖。因此,民俗節日的實用性賦予民俗節日特殊的魅力:人們出于功利目的而舉辦活動或儀式,懷著復雜的心理 “過節”。然而,隨著科學的發達與科普知識的流布,民俗節日的實用性消解,由此而生的魅力也隨之消除。例如,現代科學對宇宙與自然的逐步認識使 “上天”在人們頭腦中消失,現代科學技術在一定范圍內對自然的掌控與干預(如人工降雨、病蟲害控制等)使人們不再敬畏自然,現代醫學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揭示和對某些疾病的控制,使人們不再擔心神秘力量的傷害或求助神靈護佑,因此,節日的實用性減弱或消失,許多安撫鬼怪、賄賂天神、驅除妖魔的節日民俗活動或儀式被逐步取消,如中元節寫符包,臘月二十三拜灶神,春節貼門神等。有些民俗事項雖然被保留下來,但支持這些事項的功利心和內驅力不復存在,與之相伴的 “節日心態”也隨之消失。例如,許多旅游景點在節日期間舉辦的大型民俗活動,實質上是一種商業表演,而觀眾則懷著游戲心態、帶著休閑目的參與活動;有些商業大亨在春節階段舉行隆重的儀式敬拜財神,他們并非真正期待神靈賜福、護佑,而是尋找心靈慰藉或進行自我心理暗示,有時甚至純粹是為了 “顯擺”和宣傳。總之,某些節日活動的消失,使節日的吸引力與隆重性降低,節日的魅力遭到剝蝕。

五、新的節日訴求沖擊傳統民俗節日

傳統民俗節日重要功用之一是 “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⑩當 “解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功能弱化時,其 “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功能就凸現出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人與人之間關系”也隨之不斷變化,人們對節日提出了新的訴求,而這種新的訴求就是對傳統民俗節日的沖擊,使傳統民俗節日處于尷尬境地。筆者認為,有兩種新訴求直接沖擊傳統民俗節日,使之趨于淡化。

一是新的聯誼、宣泄、休閑等需求促使人們尋求新型節日,從而冷落或摒棄傳統民俗節日。

這種新的需求主要產生于青年群體之間。王靜在重慶市8所初中高中進行問卷調查,在近800份問卷中,絕大多數學生說不清五大傳統節日,能準確說出端午節的人數僅為27.35%,但能準確說出愚人節的人數卻高達93.38%;在 “你最感興趣的節日是什么”的調查中,給出9個中外節日,要求選出4個最感興趣的節日,被選中的4個最感興趣的節日分別是春節、圣誕節、中秋節和愚人節。?王靜的調查結果表明,本土傳統民俗節日被年輕的一代 “邊緣化”了。傳統民俗節日為何 “邊緣化”?王靜的調查也給出了答案:在問及為什么不喜歡傳統節日時,學生們的回答是:“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缺乏應有的親和力和凝聚力”,“過傳統節日好像是例行公事,沒什么很特別的感覺”。?孔海萍的調查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結論。孔海萍在北京、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廣東等地的大學生群體中分發了400份調查問卷,在問及 “你不喜歡中國傳統節日的理由”時,半數同學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有太多的繁文縟節,太注重吃喝,娛樂性不強,56%的同學認為傳統節日沒有新意,想換換口味,與此同時,這些學生認為 “西方節日熱鬧,能充分表達感情”,“人情味”十足。?

新的節日訴求促使人們創造新節和改造舊節,如將農歷四月二日孟子生日定為 “中華母親節”,將七夕節改為 “中華情人節”,將重陽節命名為“中華敬老節”,但這種 “改造”的普遍認可度相當有限。因此,人們將目光投向 “洋節”,于是 “洋節”開始在青年群體中盛行。孔海萍的調查表明,當大學生被問及 “你對西方節日在大學校園流行持何種態度?”時,選擇表示歡迎和接受的學生占69%,覺得 “無所謂、沒有感覺”的占25%,選擇“排斥”的學生僅有6%,?這些數據間接展示了“洋節”在中國青年群體中的流行狀況。有關調查表明,“洋節”在青年人集中的工廠、企業、單位中也比較流行。毋庸贅言,“洋節”的流行,擠占了傳統民俗節日的存在空間。

二是要求傳統民俗節日發揮功利性的社交功能,以致傳統民俗節日 “變味”。

傳統民俗節日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者著重要角色,例如,有著親戚關系或友情的雙方,如果在春節之間沒有任何交往,這就意味著二者的關系就此了結。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民俗節日在農耕社會中發揮著非功利性的社交功能。然而,在現代化快速推進、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生存資源相對匱乏、社會心態浮躁、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盛行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人們要求傳統民俗節日發揮功利性的社交功能,如編織社會關系網、累積人脈資源、開辟攀升路徑等。毋庸諱言,當下中國人都生活在既定的網絡或群體中,而網絡或群體內部的組織化程度越高,該網絡或群體就越有生存競爭力,在社會資源分配中的地位越有利。對于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網絡或群體內部的一般個體而言,人際關系的處理往往關系到他的既得利益與社會地位;對于該網絡或群體的特殊個體而言,他與其他網絡或群體的特殊個體的交往,往往意味著額外的收益與權力獲取。因此,傳統節日就成了人們進行關系網營建、社會資源累積、攀升條件創造等活動的最佳時期,許多人在此期間運籌帷幄,勾心斗角,苦心經營。也因此,春節、中秋等民俗節日的傳統功能發生畸變——被賦予功利性的社交功能。于是,節日的愉悅感與喜慶味被剝蝕。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或群體的組織化程度高低與該網絡或群體的既得利益多少成正比,而與其節日愉悅指數大小成反比。

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淡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

我們要認識到: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淡化是某些“正能量”作用的結果。在上述致使傳統民俗節日淡化的五大因素中,第二種因素與第五種因素產生的是 “正能量”——生活質量的提高與科學文化的發展導致民俗節日淡化,這種 “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體現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正如王明美所說: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規律,這就是有生就有死,民俗節日也不例外。?然而,另外三種因素對傳統民俗節日的作用就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了。農業 “基礎地位”的動搖以致弱化農民的節日興趣與節日投入,這既是一個東方農業大國的工業化、現代化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又是 “趕超型現代化”長期轉移農村剩余勞動的后果。政治的長期干預致使傳統民俗節日淡化,既體現了 “社會現代性”對一個古老農業大國的積極作用,又揭示了極左政治思潮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干擾;對于社會的發展而言,“政治干預”具有不容置疑的歷史合理性,但對于民族節日的傳承而言,“政治干預”又是一種拆解力量。“洋節”的流行既是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結果,又是虛榮心、盲目崇外等不良心態的具體表現,而要求傳統民俗節日發揮功利性的社交功能,顯然是不良社會風氣對傳統民俗節日的侵襲。因此,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民俗節日的淡化:對于體現著歷史發展趨勢的節日淡化,我們要順應,對于由負面因素所致的節日淡化,我們要努力消除負面因素或負面因素所致的后果,保護傳統民俗節日。當然,摒棄傳統節日中陳腐的、不合時宜的東西,揉進先進的、符合時代潮流的質素,也是我們的責任。

注釋:

①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于2008年被定為我國法定假日,但這些民俗性的法定節日與五一勞動節等政治性的法定節日有著本質區別。

② 許結:《敬時行禮:中國古代民俗節》,《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第4期。

③ 溫鐵軍:《“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兩個基本矛盾》,《群言》2002年第5期。

④ 溫鐵軍:《“三農”問題與和諧社會》,《學習月刊》2005年第6期。

⑤ 孫立平:《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裂變》,《天涯》2006年第2期。

⑥ 以舞獅為例:從組班、制作獅子、操練到實際表演,一般需要兩個月時間,而 “恢復性”訓練也需20天左右。

⑦ 陳建勝:《傳統節日之淡化與中國社會之轉型》,《理論界》2007年第9期。

⑧ 王寧、李罡:《由春節年味淡化看農耕社會民俗文化的消亡》,《蘭臺世界》2012年第11期。

⑨ 苑利:《中國民俗學教程》,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頁。

⑩ 苑利:《中國民俗學教程》,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頁。

? 王靜:《論傳統節日在重慶市中學生中的失落及解決對策》,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7—10頁。

? 王靜:《論傳統節日在重慶市中學生中的失落及解決對策》,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11頁。

? 孔海萍:《當前我國大學生過西方節日的調查分析》,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5—6頁。

? 孔海萍:《當前我國大學生過西方節日的調查分析》,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5頁。

? 王明美:《淡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傳統節日走勢——以春節為例》,《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1期。

(責任編輯 劉保昌)

I206.7

A

(2017)01-0086-05

周陽,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超碰91免费人妻|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洲综合|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91麻豆精品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国产91视频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不卡网| 国产喷水视频| 日本国产在线|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成人在线第一页|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综合亚洲色图| 国产99在线|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av在线无码浏览|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一区| 亚洲网综合|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欧美在线视频a|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白浆视频|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亚洲区一区|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99激情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999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2021国产精品自拍| 日韩免费成人|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久久semm亚洲国产|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欧美a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