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雪
(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甘肅民間民俗文化問題研究
顧曉雪
(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甘肅民間民俗受各種民間宗教信仰的影響,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內容與形式?,F今,在傳統文化的復歸中,又表現出新的趨向與發展勢頭,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以期化解消極因素,引導積極因素,使其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元素。
甘肅 民間民俗文化 發展研究
民間民俗文化主要是指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為核心的民俗民風,它往往與宗教信仰相聯系,與宗教信仰有理不清的關系。甘肅歷史上位居絲綢之路東段,緊接漢唐帝國中心,東去西來的商品和文化以及交流融合,都在甘肅留下了輝煌的記錄。民間民俗文化也一樣,在與各種宗教文化、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內容與形式?,F今,在傳統文化的復歸中,又表現出新的趨向與新的發展勢頭,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以期化解消極因素,引導積極因素,使其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元素。
民間民俗活動的考察離不開對民間宗教信仰的研究。弄清了民間宗教信仰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對民間民俗活動就會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就民間民俗文化的形成來講,既有受傳統影響下的中華民族共同信仰的影響,受自然經濟基礎上信仰的影響,受地域民間文化傳說信仰的影響,受生活、生產環境影響下信仰的影響,也有受封神演義、西游記等傳統文學的影響,以及受儒釋道文化影響下的對佛、菩薩、圣賢、神仙等信仰的影響。可以說,民間民俗文化形成是各種民間宗教信仰共同作用的結果。
就民間民俗文化的影響范圍來講,同民間宗教信仰一樣,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據來自民盟張掖市委員會的調研數據顯示,受傳統思想、傳統風俗、傳統習慣,以及周圍群眾影響,高臺縣大部分成年人或多或少對民間宗教都有一定的信仰,有的信仰多種,有的信仰比較單一,約占全縣總人口的50%左右。另據景泰調研情況,50位調查對象中,小學及以下2人、初中9人、高中及中專26人、大學及大專12人、研究生及以上2,受家鄉傳統習慣的影響,全部都參與一些家鄉的民間信仰活動。這無疑說明,民間民俗文化受民間宗教信仰之深遠。
就民間民俗民風發展表現來講,由于社會處在轉型期,出現社會主流文化不到位,社會管理不到位的情況,呈現價值趨向混亂情形。在調研時我們發現,近年來,在甘肅農村,以集資修建廟宇、燒香供奉和驅鬼跳神為特點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有增無減。因為超出政府所管理的宗教活動范圍,致使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在農村的合法性難以定位,成為游走在娛樂、迷信和宗教邊緣的一種社會存在形態。特別是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往往與民間節慶活動相交織,如何進行管理,成為困擾有關部門的一個難題。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民間民俗文化發展缺乏有效的引導,處于一種無序發展狀態。就民間民俗文化發展趨勢來講,改革開放使得大環境越來越寬松,固有的民間民俗文化又重新抬頭,并且打著弘揚傳統的旗號,往往與佛教、道教、儒教交織在一起,表現出較強的發展勢頭,不斷滲透到我們生活。如近年來廟會文化大興,會期除了趕會民眾為神靈上香供奉外,廟上還舉行敬神、娛神的信仰活動和娛樂大眾的文化活動,這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固有民間民俗文化的快速發展。
在強勁發展勢頭的背后,我們也發現甘肅民間民俗文化在發展中反映出不少問題,值得我們注意。
一是處于無序化、自由發展狀態。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大多隨意,五花八門。有的互相攀比、大操大辦,助長了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有的封建迷信色彩濃厚,給一些所謂的神漢巫婆提供了斂財的機會,也給一些生活困難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
二是由于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有別于正常的民間活動,目前尚未進入主流文化視野。民間民俗文化發展趨向和屬性的不確定性,特別像民間宗教信仰無明確的主管部門,作為宗教管理事務部門,困于職責、人員的限制,對民間宗教的底子不清,權限不明,管理處于無序狀態。同時,以家庭、家族為主,或是小范圍的活動,一方面沒有必要管理,另一方面,管理存在困惑,需要進一步探索管理的途徑和方法,更需要引起主流文化的關注。
三是對民間民俗文化的本質認識不清。對于什么是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本質,人們一般不認識、不清楚,大多數人參加活動盲目、從眾,帶有功利性,并沒有把民間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動當作影響大局的事情來對待,人云亦云;有些活動,在個別熱心人的鼓噪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是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青少年熱衷于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參與。部分黨員干部和退休老同志參與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在社會上造成一定影響;一些未成年人在家長的影響下參加活動,如升學燒香許愿、生病求卦占卜等,有礙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思想進步。
五是違法亂建寺廟之風屢禁不止。近年來,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亂建寺廟現象有所抬頭,如我們在調研時,平川區宗教局反映,雖然區宗教局對違法亂建寺廟進行過幾次清理整頓,但建寺建廟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加之區宗教局工作人員較少,及時制止難度較大。
六是基層管理力量薄弱。如對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場所的管理工作,特別是涉及糾紛處理、行政執法等具體工作,需要有能力的干部去做,但目前基層管理人員少,缺乏交通工具,日常事務又繁忙,有些該管的事主觀上想管好,但鞭長莫及,管理工作很難到位,勢單力薄,導致執法力度不大,尤其是在規劃管理上,不能適應現代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
七是基層管理人員對民間民俗文化管理存在畏難情緒,認識上不夠重視,對民間民俗文化的有關政策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存在不愿管、不敢管、不會管的現象。加之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管理業務性強,基層管理人員變動頻繁,依法管理工作不能及時到位。
八是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支持,讓民間民俗文化難以規范化。這是問題的根本,需要中央、省市層面對此加強研究,制定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以相應的制度支持民間民俗文化活動運行的規范化,管理的法治化。
九是存在邪教趁機滲入的可能性。在我們調研時,有關管理人員就提到,現在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宗教傳播有所加強,到各地傳播宗教的人員增多,而對這些人員缺乏必要的監管,這就很容易讓邪教向民間民俗文化中滲透,讓一些思想單純的老百姓容易受到邪教的蠱惑,加入邪教組織,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加強研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律及管理辦法。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對影響民間民俗文化最重要的方面———民間宗教信仰所表現出的發展趨勢重視不夠,更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自然使基層面對民間宗教信仰這種發展情況感覺力不從心,不知如何管起。因此,今后需要有關方面對民間宗教信仰發展表現出足夠的重視,組織有關人員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建議政府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及管理辦法,讓基層管理人員在管理民間宗教信仰的過程中有法要依,有章可循。即如調研時有關方面建議的,應當明確以縣域為區劃制定民間信仰場所合理布局規劃和相關規范性制度及管理辦法,設立民間信仰場所申報程序和“準入制度”,制訂場所開放條件。
(二)完善基層公共服務體系,滿足基層老百姓的基本訴求。甘肅經濟總體落后,在農村表現的更加突出。這種“突出”表現在公共服務體系的缺失上。農民有了病,得不到及時救治,沒辦法,只有求助鬼神;農民有精神文化方面的訴求,而農村又沒有相應的文化基礎設施,而作為影響民間民俗重要方面的民間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著這種訴求;農民有在經濟待方面的發展訴求,但基層組織及有關人員不給力,讓農民感到無助,并把這種無助歸結于命運,只好求助于鬼神,等等。因此,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讓農民有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有精神文化的訴求,能夠有獲得精神文化滿足的去處,有發展需要能夠得到有關方面的幫助支持,如此逐漸改變老百姓的思想,即真正的救世主不是神,是黨和政府。
(三)發展文化下鄉的活動,以此引領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這塊陣地,主流文化不去占領,就會讓一些非主流文化占領,甚至讓一些糟粕性文化占領。因此,有關方面需要策劃,深入基層調研,看老百姓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即渴望獲得怎樣的精神文化享受,多出一些能夠滿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利用節慶活動,特別是舉辦廟會期間,進入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讓老百姓在享受主流精神文化大餐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從而促進基層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
(四)引導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發展,積聚基層文化發展的動力。在對待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上要進行有效甄別,盡可能通過科普宣傳等有效形成剔除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中宣揚迷信色彩的成分,而把那些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民間民俗文化區分出來,充分挖掘其包含的文化內涵及其精神內涵,恢復其本有的禮儀形式,形成有效包裝,使之具有表演價值,從而讓原生態文化獲得有效保護,讓原生態文化與現代文化能夠得到有關對接,即老百姓在接受現代文化熏染的同時,讓原生態文化得到應有的尊重,讓基層精神文化顯得更加厚重,更加有內涵。如此也可為未來基層文化發展找到有效的支撐點,注入發展的動力。
(五)積極探索,讓影響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納入到政府管理中來。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最大特點是群眾性、自發性,在一些宗教色彩不太濃厚的地區,應堅持正面引導,順其自然,不宜過多的組織開展活動、宣傳活動的功效、擴大活動的范圍。管理方面,按照屬地管理原則,一般以當地村社組織或是民間組織為主,政府部門主要是做好協調服務方面的工作。對于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并有影響的活動,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建立健全治安、消防、衛生、防疫、環境保護等制度;對于開展活動募集的資金和活動中收人的資金,要加強管理,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鋪張浪費,不增加群眾負擔,符合財務開支管理的要求。在目前沒有明確特殊民間民俗文化管理部門的情況下,要積極探索對活動的報備模式,在舉行大型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前,要向當地政府公安、文化、民政、民族宗教等部門提出申請并備案,相關部門作出批準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做好活動前的風險評估和防范工作,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六)加強宣傳教育,特別是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宣傳力度。民間民俗中有些成分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違背的,自然不利于我們社會的進步。那么如何消解這些相違背的成分,則需要我們積極探索,目前形勢下,則需要我們在民間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一是宣傳、文化部門要多在農村開展一些內容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農民又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在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時,讓社會主義價值觀深入人心,得到有效貫徹落實。二是宗教部門要大力宣傳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身由政策和《宗教事務條例》,爭取讓老百姓全面了解政策和法律,依法信仰宗教。三是黨政、科技部門要在農村大力宣傳普及科技知識,建立健全科技知識農村宣傳普及制度,加強對有關自然現象、社會進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兇禍福的科學宣傳,努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科學文化水平,以期克服民間宗教信仰中與社會主義核心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成分。
(七)加強基層管理隊伍建設,保證基層有能力去對民間民俗文化活動進行管理與引導?;鶎雨犖榱α勘∪跏钦{研中普遍反映出的一個問題。像有關方面反映的,涉及有關民間宗教信仰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存在管理真空,主要原因是目前縣一級宗教部門有的連編制都沒有,有的話,也是2-3人,開放宗教場所管理都人員嚴重不足,根本沒有精力去管理民間信仰的事務。如果不能解決宗教部門的編制問題,目前只能維持現行管理現狀,由政法部門按照社會綜合治理進行管理。那么如何加強基層隊伍建設,有關方面建議一是增加縣區、鄉宗教工作人員編制,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二是解決縣區級有關管理部門交通工具問題,實現及時執法。三是加強基層領導對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領導重視程度。當然這需要中央、省市對此問題引起高度重視,統一出臺有關政策,拿出具體方案,統籌解決這一問題。
(八)抓住重點,讓民間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代替政府做好有關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管理引導工作。民間民俗文化的發展,不可否認得益于民間具有一定號召力和影響力的人大力推動,即我們說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在當地往往都有一定的威望、影響,自然我們要加強對這些人的管理。要定期不定期地組織這些人員召開有關座談會,了解民間民俗參與者們的心聲,從他們中發現存在的潛在問題,從他們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要注重對他們的教育培訓,讓他們真正無論從法律層面,還是有關政策層面,乃至核心價值觀層面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黨和政府的意志,從而保證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使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在促進民間文化建設上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1]雷春芳.轉型時期的民間信仰[J].現狀與思考,世界宗教文化,2011(3).
[2]符平岳奎.轉型)的民間宗教信仰與社會風險[J].學習與實踐,2009(5).
[3]高全余.積極引導民間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相適應[J].學習論壇,2001(3).
[4]大漠文俠:甘肅隴中漢民族的民間信仰——敬神[DB].新浪博客,2013-03-09.
[5]濮文起.民間宗教信眾與黨的群眾工作[J].理論與現代化,2010(1).
[6]陳東平.甘肅成縣民間廟會文化:傳神[DB].中國甘肅網,2012-08-27.
[7]民盟張掖市委員會.關于高臺縣民間宗教信仰現狀的調研報告[R].2015-10.
G12742
A
1007-9106(2017)06-0088-04
顧曉雪(1991—),女,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政治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