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用
(中共武漢市委黨校 湖北 武漢 430023)
·馬克思主義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思想探析
劉家用
(中共武漢市委黨校 湖北 武漢 430023)
婚姻家庭關系是人類發展中十分重要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原始社會有過沒有婚姻家庭的雜亂的兩性關系時期,分析了家庭發展的四種歷史形式,闡明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專偶制只是對婦女而不是對男子的專偶制,只有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才能實現以性愛為基礎的真正的專偶制。
馬克思 恩格斯 婚姻家庭
沒有人,就沒有人類歷史,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兩種生產,即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的生產。人的生產是人們直接生活的重要內容,人的生產離不開人們的兩性關系,與人們的兩性關系相聯系的就是婚姻家庭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的婚姻家庭史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并對未來社會的婚姻家庭進行了科學的預測。
在人類非常遙遠的時代曾經存在過一種原始狀態,那時正處于從動物狀態到人類狀態的過渡時期,每個女子屬于每個男子,同樣,每個男子也屬于每個女子,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間均存在兩性關系。馬克思指出,在古老的原始社會初期,人們曾經“過著雜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沒有家庭”[1](P337)。在原始的蒙昧人群中,“無婚姻可言,比現存的最低級的蒙昧人還低得多;在地球各處發現的、連現存的蒙昧人都不使用的比較粗糙的燧石工具證明,在人類離開了他們的原始居住地并作為捕魚者開始散居到大陸各地區以后,他們的生活狀況是極其原始的”[1](P376)。恩格斯強調:“為了在發展過程中脫離動物狀態,實現自然界中的最偉大的進步,還需要一種因素: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2](P30-31)在處境險惡的原始社會早期,人類為了能夠生存,就必須“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在兩性關系上的任何排他性都必然要削弱這種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只有雜亂的性關系才能適應當時生活條件的客觀需要。在這種原始狀態中,人們之間雖有兩性關系,但尚不存在婚姻家庭關系。恩格斯批判了否認人類雜亂的性關系的這個初期階段的觀點,不從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狀況出發,“只要還戴著妓院眼鏡去觀察原始狀態,便永遠不可能對它有任何理解。”[2](P32-33)
生產方式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與人的生產相聯系的婚姻家庭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發展過程也是由人類的生產方式的發展決定的。在從動物狀態到人類狀態的過渡的原始社會早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只有雜亂的性關系才能適應當時生活條件的客觀需要。隨著生產的發展,人類逐漸擺脫了這種雜亂的兩性關系,開始了婚姻家庭生活。
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指出:摩爾根把婚姻家庭發展的歷史分為“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父權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五個階段。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摩爾根的研究成果闡述了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群婚制、對偶制和專偶制三種婚姻形式及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制家庭和專偶制家庭四種家庭形式。
一旦原始群為了生存必須分成較小的集團,它就從雜交轉變為血緣家庭,血緣家庭是第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形式[1](P348)。血緣家庭是家庭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建立在原始群婚的基礎之上的。血緣家庭是按照輩份來劃分的,恩格斯說:“這一家庭形式中,僅僅排斥了祖先和子孫之間、雙親和子女之間互為夫妻的權利和義務(用現代的說法)。”[2](P33)在血緣家庭中,馬克思指出:“婚姻關系被推廣到一切承認存在兄弟和姊妹親屬關系的地方;每個兄弟有多少同胞姊妹和旁系姊妹,他就有多少妻子,每個姊妹有多少同胞兄弟和旁系兄弟,她就有多少丈夫。”[1](P346)血緣家庭雖然已經絕跡了,但這一家庭形式作為必然的最初階段決定著家庭后來的全部發展。
普那路亞家庭是家庭發展史上的第二階段,這種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和旁系兄弟姊妹之間的結合。馬克思指出,普那路亞家庭是“通過逐漸排除同胞兄弟姊妹之間的婚姻關系的辦法而從血緣家庭中產生出來的”[1](P348)。普那路亞家庭是從血緣家庭中產生出來的,“它開始于幾個孤立的事例,先是局部地實行,后來逐漸普遍,最后在比較進步的、但仍然處于蒙昧狀態的部落中成為全體一律的事情”[1](P348)。普那路亞家庭排除了兄弟姊妹的婚姻,克服了近親繁殖的缺陷,是人類發展的一大進步。恩格斯說:“這一進步的影響有多么大,可以由氏族的建立來作證明。”[1](P35)普那路亞家庭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和旁系兄弟姊妹的結合,組成了一個確定的、彼此不能結婚的女系血緣親屬集團,這種集團后來就轉化為氏族。
對偶制家庭是從群婚制向個體婚制過渡時期的婚姻形式,在這一階段上,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子共同生活。“隨著栽培玉蜀黍和其他植物而來的食物的改善,促進了家庭的普遍發展(在美洲土著中)。這樣的家庭越鞏固,它的個性就越發展。以前,它從共同的家庭得到保護(在這種共同的家庭中,一群對偶制家庭代替了普那路亞集團),現在它的生存則是靠它自身、靠家庭經濟以及靠夫妻各自所屬的氏族來維持了。對偶制家庭是在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之交產生的,在被專偶制家庭的低級形式取代以前,對偶制家庭在野蠻時代中級階段和大部分晚期階段是一直存在的。”[1](P363)這種對偶制家庭是氏族發展的必然結果,“氏族在禁止血緣親屬結婚方面所起的推動作用,使事情更加向前發展了。”[2](P43)對偶制家庭雖然是一男一女的結合,但這種結合是松散的結合,共產制家戶經濟還沒有解體,夫妻關系是不穩定、經常變異的。
父權制家庭是以一男數女的婚姻為基礎的,是在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產生的。恩格斯指出:“在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在對偶婚制和專偶婚之間,插入了男子對女奴隸的統治和多妻制。”[2](P73)馬克思指出:“父權制家庭標志著人類進步中的一個特殊時期,這種家庭的一般影響,強烈地要求建立專偶制家庭……希伯來人和羅馬人的形式,在人類經驗中是例外的情形。”[1](P365)專偶制家庭是以一男和一女獨占同居的婚姻為基礎的,是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步,開始有了剩余產品,原始公有制逐漸解體,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產生了。馬克思指出,“導致專偶婚制的動力是財產的增加和想把財產傳給子女”[1](P368)。把私有財產傳給子女,就必須能確定自己的親生子女。恩格斯說:“確定這種生父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子女將來要以親生的繼承人的資格繼承他們父親的財產。”[2](P59)專偶制使夫妻關系明確穩定,專偶制家庭和對偶制家庭相比,這種婚姻關系要牢固得多。這種穩定牢固的夫妻關系,使父母子女關系明確,財產繼承順理成章。
血緣家庭和普那路亞家庭都是群婚制,群婚制與蒙昧時代相適應,對偶制家庭與野蠻時代相適應,專偶制家庭與文明時代相適應。
在婚姻家庭發展的歷史中,恩格斯說:“其特征就在于,婦女越來越被剝奪了群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卻沒有被剝奪。”[2](P73)隨著生產的發展,財富的增加,男子在氏族中占有了牲畜和奴隸這樣新的生產力。男子社會地位的提升意味著母權的衰落,母系社會逐步被父系社會所代替。母權制的廢除、父權制和專偶制家庭的確立是財產繼承的需要,是私有制產生的必然結果。馬克思指出:“當財產開始大量產生和傳財產于子女的愿望把世系由女系改變為男系時,便第一次奠定了父權的真正基礎。”[1](P367)因為男子在社會生產中的統治地位,社會財富就被男子所掌握,大量財富集中男子之手,為此,“需要妻子方面的專偶制,而不是丈夫方面的專偶制”[2](P73)。在以私有制和男性統治為基礎的社會中,專偶制只是對婦女而不是對男子的專偶制,是以通奸和賣淫為補充的專偶制。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的婚姻實際上是公妻制”[3](P291)。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女子只能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男子卻可以三妻四妾。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法律規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有錢的男子可以包情婦、嫖娼,實質上的專偶制不可能在一切向“錢”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實現。在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經濟地位的不平等決定了婚姻家庭中夫妻地位的不平等,真正的專偶制在私有制中就不可能實現。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中,專偶制的確立,財產繼承制度的改變,使女性在家庭中處于從屬地位。女性要擺脫這種從屬的家庭地位,必須保證自己的獨立地位。婦女和男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丈夫對妻子的統治,人類社會的進步要求婦女解放,實現丈夫和妻子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平等。只有實現丈夫和妻子的地位平等,才能建立真正以性愛為基礎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馬克思指出,現代的專偶制家庭“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直到達到兩性的平等為止”[1](P374-375)。
專偶制是由私有制產生的,那么當私有制消失的時候,它是不是也消失呢?恩格斯說:“可以不無理由地回答,它不僅不會消失,而且相反地,只有那時它才能完全地實現。因為隨著生產資料轉歸社會所有,雇傭勞動階級、無產階級、從而一定數量的──用統計方法可以計算出來的──婦女為金錢而獻身的必要性,也要消失了。賣淫將要消失,而專偶制不僅不會滅亡,而且最后對于男子也將成為現實。”[2](P74)私有制促進了專偶制的產生,但私有制并不能產生真正的專偶制。只有消滅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實現生產資料轉歸社會所有,人與人之間經濟上實現真正平等,才能實現以性愛(即愛情)為基礎的真正的專偶制。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人人共同勞動,男女平等,從而消除了私有制所產生的妻子依賴丈夫、孩子依賴父母的不平等問題。未來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人不再為基本生活而苦惱。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共同占有,由社會撫養和教育兒童,財產繼承已無必要。恩格斯指出:“隨著生產資料轉歸公有,對于‘后果’的擔心也就消除了,這種擔心在今天成了妨礙少女毫無顧慮地委身于所愛的男子的最重要的社會因素——既是道德的也是經濟的因素。”[2](P74)
現代的資產階級家庭是建立在資本上面,建立在私人發財上面的[2](P289),資產階級的婚姻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恩格斯說:“結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系,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附加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地實現。到那時,除了相互的愛慕以外,就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2](P80)資本主義社會使人們擺脫了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實現了人的獨立,但資本主義私有制又使人陷入了對物的依賴。資本主義私有制使人們私欲膨脹,整個社會物欲橫流,為了掙錢,可以不擇手段。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是衡量婚姻的首要因素。未來社會,人們將擺脫對物的依賴,相互的愛慕成為婚姻的基礎。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這一代男子一生中將永遠不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獻身;而這一代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永遠不會再出于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擔心經濟后果而拒絕委身于她所愛的男子”[2](P81)。那時,對于性關系的評價將產生一種新的道德標準,是不是由于愛情,由于相愛而發生的?那時,舊的一夫一妻制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將是基于愛情的結合或離異。
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了人的真正的平等,男女之間的婚姻是真正相愛的兩個人的結合,愛情是婚姻的唯一基礎。愛情是吸引男女雙方的偉大力量,恩格斯說:“性愛常常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和彼此分離,對雙方來說即使不是一個最大的不幸,也是一個大不幸;為了能彼此結合,雙方甘冒很大的危險,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擲”[2](P75)。可見,基于愛情的婚姻是牢固的和持久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男女雙方雖然十分自由,但不會產生更隨便的性關系,共產主義實現了真正的專偶制。不過,未來的婚姻也并不是不可解除的,既然婚姻是基于愛情的兩性結合,如果情況發生了變化,男女之間的愛情淡化或消失了,這種婚姻就應該結束。恩格斯說:“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2](P81)如果男女雙方已沒有愛情還維持婚姻,是不符合共產主義道德的。恩格斯說:“如果感情確實已經消失或者已經被新的熱烈的愛情所排擠,那就會使離婚無論對于雙方或對于社會都成為幸事。”[2](P81)結婚是男女雙方基于愛情的自由,離婚是男女雙方基于愛情的解放。
生產方式是婚姻家庭發展的決定力量,私有制促進了婚姻家庭的發展,但產生不了美好的婚姻家庭生活。只有消滅了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思想道德覺悟得到了極大提高,以愛情為基礎的真正的專偶制才能實現。未來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兒童、老人已由社會撫養,生產資料轉歸社會所有,個體家庭不再是社會的經濟單位了,自由婚姻在經濟上成為可能。這種完全以性愛為基礎的婚姻是美好的,男女雙方婚姻除愛情外,一切都不必考慮。男女雙方以性愛為基礎的婚姻是人類本性的要求,男女雙方互相愛慕是實現真正專偶制的基礎。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婚姻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不僅實現了妻子方面的專偶制,而且實現了丈夫方面的專偶制,實現了真正的專偶制。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B0-0
A
1007-9106(2017)06-0092-04
劉家用(1972—),男,博士,中共武漢市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