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秦漢時期定西的綜合大開發

2017-04-10 22:47:10邵小芳
社科縱橫 2017年6期

邵小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000)

論秦漢時期定西的綜合大開發

邵小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000)

新時期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需向歷史汲取營養。定西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秦漢時期開展以加強統治管理為主的政治大開發,以構筑富有防御功能的長城和經略邊防為主的軍事大開發,以遷移人口、開墾土地、耕作農業,畜養牧業為主的經濟大開發、以修筑馳道和“鑿空”絲綢之路為主的交通大開發、以納入選賢拔能重點地區為主的人才大開發。秦漢時期定西的綜合大開發,既實現了當時的大發展,又昭示我們當今的脫貧攻堅只有綜合攻堅方能大勝。

秦漢 定西 綜合 大開發 啟示

定西是我國“三西”開發式扶貧的發源地,也是我國2020年在現行標準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之一。實現這一目標,以史為鑒,十分必要。為從歷史中汲取營養,筆者探尋秦漢時期定西的開發。

一、納入全國版圖,建立郡縣,加強統治,維護穩定,進行政治大開發

西周末和春秋初時,定西境內居住著彼自獨立的諸戎。上古時代的洮渭地區,照《尚書·禹貢》所言,屬九州之一的雍州,雍州包括現在的陜甘青等西北地區。當時的州,是按山、川、物產等自然條件劃分的地理區域,非行政區。馬家窯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說明,早在5000年前,洮渭一帶就居住著人。到3000年前的西周末期和春秋時期,“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邽之戎”,諸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1]“及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渭首有狄、豲、邽、冀之戎”。[2]據《通渭縣志》記,通渭境內就有襄戎。可見當時的洮渭地區生活著狄、豲、邽、冀等部落。

諸戎與中原國家僅僅是鄰里關系,各個部落不但互不統一,而且與中原的夏、商、周三代國家政權之間的關系也僅僅是鄰里往來關系。《詩經·商頌·殷武》中記載道:“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日商是常”。[3]很明顯,包括洮渭地區在內的羌人所占領的隴山以西的廣大地區游離于中原國家之外。

商西周時的狄、豲、邽等部落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產牧為業”[4]的游牧式,以射獵、游牧為主。這種經濟活動明顯地依附于自然,往往滿足不了人們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所以在春秋末年戰國初期,像豲、狄等這些部落,伴隨著人口的逐漸增長,開始經常化地東進,尋找天然牧場,射殺捕狩野生動物,彌補供給的短缺。自然,他們不惜發動戰爭以流血犧牲為代價,與已經居住在現在天水市清水縣的秦人為爭地盤、財物而交手。

西周中期時的秦人,給周王朝養馬有功,封有包括清水在內的邑地。秦人為保護自己的邑地,與來自洮渭地區日迫東進的西戎人被逼交戰。到春秋初始時期,秦人通過快速發展,實力猛增,開始反攻。周平王在位時,秦人沉重打擊了戎人,并護送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陽。見于功勞卓著,周平王恩準秦人立國,升為諸侯國,轄今陜西岐山以西的廣褒地域。也就是從這時起,包括我們定西地區在內的西部,在法律意義上屬周王朝的諸侯國秦國所轄,成為周朝版圖的組成部分之一。然而,當時的秦國對洮渭地區并沒有取得實際意義上的所有權,僅僅是名義上的所有權。

設置郡縣。在眾諸侯國中,新生的秦國十分弱小。為爭得大國地位,秦國大刀闊斧地推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改革。很快,秦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和戰國七雄之一,國威浩蕩。在這一過程中,秦國看到東進強手如林,阻力重重,是以弱攻強,弊多利少,便將視線轉移到經常虎視自己的西方羌戎身上,不斷向西發起征討,開拓疆域。春秋時期,秦穆公于三十七年即公元前623年用戎人“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5],此自“西戎八國服于秦”[6],洮渭地區的戎人臣服秦國,秦國對洮渭地區的戎人有了統治權。戰國中期,秦獻公一立位,為圖霸業,興師動眾,于公元前384年,率重兵“臨渭首,滅狄、豲戎”[7],(按:渭首,即渭河之源,在今渭源縣清源鎮。豲戎居今隴西等地,狄戎居今臨洮),完全占領了渭河上游地區,并在洮渭地區設置了最早的兩個縣,即豲道(隴西境內)和狄道(臨洮境內),將洮渭地區完全置于秦國行政版圖;秦孝公時,于孝公元年即公元前361年,秦再次興兵西指,“西斬戎之豲王”。[8]而后,孝公太子親自率領包括洮河流域在內的92國戎狄朝拜周天子。秦國完全征服了洮渭地區戎人,取得了對這里的實際領導權。戰國末年,秦昭襄王為進一步加強對洮渭地區的領導,派大將軍司馬錯征伐這里,并于次年即公元前279年設置了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這樣,洮渭地區正式成為隴西郡這一行政區的一部分,開始實行郡縣制,秦國對這里進行實實在在的管轄。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在洮渭地區繼續實行郡縣制,是隴西郡的政治中心。

漢承秦制,仍然推行郡縣制。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將隴西郡東北部劃出,設置天水郡,轄今隴西縣、通渭縣等地,治所在平襄(今通渭境內)。郡下設有豲道、狄道、平襄、襄武等縣。為什么稱道呢?《后漢書·百官志》[9]中記:“凡縣蠻夷曰道”。這就是說,在古代,中原漢人對周邊少數民族卑視,把設在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縣卑稱為“道”。為了加強對郡縣的領導,中央政府在郡派有行政長官郡守、軍事長官郡尉和監察官員監察史。在郡所轄各縣派有縣令、丞和尉等官員,對政治、軍事、經濟進行領導。縣下設鄉,鄉下設亭,亭下設里,里就是村落。

漢武帝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各郡的監督,將若干相鄰的郡合并為一個州,由中央委派刺史,專門監察不法官吏和抑制地方豪強。隴西郡和天水郡等同歸涼州刺史監察。到東漢時,州這種在漢武帝時尚屬中央設在地方的行政監察機構,已經演變成為中央政府和郡之間的一級行政區,洮渭地區當時屬涼州行政區管轄。

洮渭地區有眾多羌人,是多民族聚居區。為了加強對各民族的管理,西漢政府在洮渭地區設置了專門領導和處理羌人事務的中央直屬機構——護羌校尉,治所狄道。還在隴西郡設南部都尉,治所臨洮(今岷縣境),專門負責防御河湟羌人的進攻。校尉和都尉,多選撥熟悉羌人風俗習慣和當地情況的人擔任。西漢宣帝時隴西狄道人辛武賢的兒子、孫子就先后選為護羌校尉,隴西狄道人牛邯就因熟悉羌人習性而被選任為東漢王朝第一任護羌校尉。

這樣,洮渭地區破天荒地出現了封建主義政治制度。

二、修筑長城,加強國防,保障安全,進行軍事大開發

秦漢王朝在將洮渭地區納入版圖,運用郡縣政治制度進行領導和管理的同時,實行了一系列積極性的軍事防御措施,經略國家安全。

一是充分認識洮渭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洮河渭河是黃河上游的兩大支流,洮渭地區正好在洮河以東、渭河上游兩岸,由于在俗稱隴山的六盤山以西的中部,又稱隴中。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西部的羌人和北方的匈奴人勢力日益壯大,經常越過洮河東進、跨過黃河南下,翻過隴山,進攻中原。秦漢時期,這種狀況愈加嚴重。在生產力水平還很落后的年月,河流是至關重要的天然防御屏障。秦漢王朝認為必須從戰略上占有洮河。因為,欲保障中原,必先占有洮渭,欲保障洮渭,必先占有洮河渭河。占領了洮渭地區,不但可憑借洮河防御滯留羌人、匈奴人的進攻,而且還可以洮渭為基地,開拓河西地域,擴大版圖,進而與天山南北的西域各國聯合起來,延長自己的右臂膀,截斷羌人與匈奴人的來往,向南監視、控制、掩沒羌人西進,向北防御、合圍匈奴人北上。因此,秦漢王朝不斷主動占領、控制洮渭地區。

二是修筑長城加強防御設施。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就歷盡千辛修筑長城。秦昭襄王時,秦有隴西等地,“筑長城以拒胡”。[10]據考古證實,這次公元前三世紀初所筑的戰國秦長城,起點就在今臨洮縣北三十里墩,沿東峪溝北面的山梁向東南方向走,經長城巷,過皇后溝,至八里鋪鄭家坪的長城嶺(這里至今保存著完好的長城);由此出臨洮界而進入渭源縣慶坪鄉,由慶坪翻過鳥鼠山即達唐家河,而后向正東走去,經城壕里、壕坑,過西岔溝、北寨鄉鹽灘,入隴西界;在隴西德興鄉經長城梁后,轉而東南走鳥龍溝,直達云田鎮、馬蓮灘,再過沙川里,直入通渭境。在通渭,經四落坪南城壕梁上山,至許家堡子,在此處大轉彎折向西北,到榜羅的下店子,又翻牛孟頭梁到文樹、錦屏、北城、寺子等鄉,在此就出通渭入靜寧界。境內戰國秦長城,蜿蜒數百公里,氣勢磅礴,是阻擋胡人進攻的牢固屏障。秦統一全國后,一方面修繕舊長城,全國長城專家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中說“昭王筑于先,始皇繕于后”。另一方面,為在“西北斥逐匈奴,……城河上為塞”[11]。“因河為塞”[12],主要是“因地形,用制險塞”,所以始皇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13]。正是由于“因地形”、“因河”而制險塞,所以始皇長城將戰國秦長城的起點由今臨洮三十里鋪改變到岷縣(秦漢時的臨洮即隴西郡臨洮,系現在岷縣)。也是“因河”、“因地形”為塞,所以洮河沿岸的軍事防御設施,除以土筑石砌為墻垣外,有因峪谷天險為屏障,有因山峰險隘以設防,有因筑塢障亭燧以守戍,有制木柵僵落以拒敵的各種“塞”。定西博物館館長、長城學會會員何鈺的調查證實了這些。總之,戰國秦長城、始皇秦長城,成為名副其實的秦西部邊防重要軍事設施。秦長城的設置,增強了秦的防御和進攻能力,所以西部的羌人在好長一段內因“畏秦人之威”[14],而分裂遷徙他處。

秦漢王朝在洮渭地區進行的政治和軍事活動,使這里很快成為秦漢國家版圖密不可分的部分,保障了西垂國防的安全和這里與中原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的交流,促使這里眾多民族和睦相處、社會相對穩定。同時,為經濟大開發提供了條件和基礎,創造了環境。

三、遷移人口,耕作農業,畜養牧業,進行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大開發

秦漢中央政府根據洮渭地區的實際現狀,推行了一系列經濟開發政策。

(一)移民實地,驟增人口

自從戰國中后期秦國滅豲、狄戎后,洮渭地區人口銳減,經濟蕭條。這種現狀與秦漢王朝經略大帝國西陲邊土的戰略需求大相徑庭。為在較短時期內改變這一現狀,秦漢中央政府推行“移民實邊”政策,將罪犯、新滅六國大姓、戍卒和征服的少數民族人口,大批大批地遷移到人口稀疏、土地空曠的洮渭地區,靠人口的猛增拉動經濟的跳躍式發展。早在戰國末年,秦昭襄王設置隴西郡時,就使部分東來的戍卒定居這里。秦王政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王弟長安君成橋被處死后,“遷其民于臨洮”(今岷縣)。秦王朝始皇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滅楚,“遷楚大姓于隴西”。西漢景帝時,將河湟流域的羌豪留何部遷到隴西郡狄道(今臨洮)、安故(今臨洮西南)臨洮(今岷縣)等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冬,將“關東貧民徙隴西……”;東漢武帝建業十一年即公元35年,大將馬援在擊敗先零羌后,再次將羌人數千移到隴西等郡;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即公元101年,東漢政府擊敗燒當羌后,又遷6000余羌人到隴西等郡。東漢后期,大將馬援的后代馬騰失官后,全家“因留隴西,與羌錯居”[15]。政府還鼓勵留離失所的洮渭居民歸還故里。很快,洮渭地區人口劇增。

據考古發掘,現在定西地區到處都有保存完好的漢墓群,尤其是洮渭、渭河流域和絲綢之路交通沿線更多。像安定區的巉口,在漢代時為天水郡勇士縣屬國都尉滿福治所(王莽奪權后改稱紀德),人口就很稠密。這里至今保存著完好的漢墓23座,連同毀去的,約有五六十座漢墓。岷縣城郊鄉有周家崖漢磚瓦墓群。通渭縣常河鄉有景家莊漢墓群、青堡鄉有白家川漢墓群、隴川鄉有路家坪漢墓群、平襄鎮有董家莊漢墓群。臨洮縣東二十里鋪鄉在東二十里鋪村有漢代墓群兩處共7座漢墓,1940年還出土過尚方仙人鏡一塊。渭源縣路園鄉有斜坡漢墓群,此地曾出土八個墓冢,隨葬品有陶雞、小陶屋、陶狗、陶甕和豆釉、陶鼎、銅盆一件、銅鎖一把,及碟、碗、杯、甑等。另外,考古還發現,全區各地都有與關中相近的繩紋板瓦片和漢磚。這些說明當時這里有供很多人居住的房屋。再據成書于東漢年間的《漢書·地理志》記,西漢時,隴西、天水二郡已有114334戶、498172人,是人口較多的地區之一。總之,通過各種方式的移民活動,秦漢時期的洮渭地區出現了人口驟增的局面。

(二)推行私有,開墾土地

秦人來到洮渭地區之前,洮渭地區的經濟制度是奴隸和所有其它財產歸奴隸主所有的制度。這種制度隨著豲、狄等民族的消亡而消亡。隨著外來人口的遷入和秦國商鞭變法,洮渭地區就突如其來的出現了承認土地歸地主個人私有的新型封建主義經濟制度。像全國各地一樣,秦漢王朝在洮渭地區承認土地歸個人私有,推行鼓勵開墾土地、用田畝土地獎勵軍功、恢復歸故里的外留人口的土地田畝、給遷徙而來的人口以土地田畝等政策和鼓勵養馬耕地的政策,也推行刺激農民開墾土地耕種農田的貴粟政策。

這些制度和政策,很快就調動了那些來自中原、掌握先進生產技術、擁有先進生產工具的眾多人口開墾土地的積極性,也調動了當地外留人口歸來開墾土地的積極性。如東漢建武十年即公元34年,大將來歙、馬援平定隴西郡羌人叛亂后,勸漢人客民歸還故縣,墾地耕種,郡中樂業。再如東漢安帝延光三年即公元124年,政府命天下罪人到隴西等地屯田。在中央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地方官員也很重視開墾土地。東漢漢陽郡(通渭歸該郡轄)太守傅燮在位時,全郡“廣開屯田,列置四十余營”[16]。在鼓勵民間開墾土地的同時,政府積極實行兵屯。漢元帝時,右將軍馮奉世在隴西鎮壓彡姐旁種部起義后,率兵1.2萬人,分三處屯田,解決軍需,其中典屬國(古官名)任立為右軍,屯白石(山名,在今臨洮東部)一帶;護軍都尉韓昌為前軍,屯臨洮(今岷縣)一帶;馮奉世領中軍,屯首陽西極山(今渭源境)一帶。東漢章帝時,車騎將軍馬防在擊敗燒當羌、種羌聯合進攻隴西郡南部都尉后,在南部都尉駐兵屯田。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發現有關記載洮渭地區開墾土地的具體情況,但從東漢順帝尚書撲射虞羽在公元129年所上奏折中描述西羌所處的洮渭地區“沃野千里,谷稼殷積”和“軍糧饒足”的話來推理,秦漢王朝時期,洮渭地區移植來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得到大量開墾。大概也正是由于大量開墾土地的原因,渭河流域上流的水土流失已經嚴重。據東流學者鄭玄說:“涇以有渭,故見渭濁”。

(三)耕作農業,畜養牧業

耕作農業代替采集農業。1941年在臨洮辛店鄉發掘出大量商周時期的彩陶和石刀、石斧等,說明在四千年前洮河流域處在新石器時代,經營著業已出現的原始農業。再從漳河、渭河和洮河流域發掘的寺洼文化遺存中有銅器和其它器物的情況推斷,最遲在距今4000年前,這里就進入銅石并用或銅器時代,處在奴隸制時期。同時,由于當時這里所生活的羌人,“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產牧為業”[17],可以說,商周時期洮渭地區的經濟,是隨水草而逐的放牧牧業,且輔之以采集或拋荒式農業。這種特色的經濟狀況,到3000年前的西周初年時肯定還沒有質的變化。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中,有關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而西行到不屬西周版圖的今渭源首陽山,靠食薇為生、直至餓死的記載,就證明這一點。如果說當時豲、狄等人已從事耕作農業,五谷自然不少,伯夷叔齊自然可在周界以外的羌人之地食粟、而不至于食野生植物。既然放牧牧業和采集農業是豲、狄等人最基本的經濟部門,那么,與中原聯系較少的整個西周乃至東周的春秋時期,洮渭地區的經濟狀況仍然維持原狀,實際上處于原始狀態。如果說這種生產力水平低下、單一的經濟所提供的物質,在戰國中后期還能勉強維持洮渭地區人口驟減的社會總需求的話,那么,隨著秦漢時期洮渭地區人口陡增和戰爭頻繁、糧草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中,則顯得捉襟見肘,嚴重不足。為徹底改變洮渭地區經濟的原始狀態,解決供給不足的問題,秦漢中央政府在鼓勵大量開墾土地的基礎上,鼓勵耕作,動員從中原、東部遷來的眾多勞動者推廣先進的鐵農具和耕作技術,岷縣博物館藏有漢代鐵鏵,考古還發現臨洮玉井鄉嵐觀坪村的嵐觀坪烽燧處的鐵斧三件,通渭隴川鄉金牛河南崖的路家坪漢墓群中出土了鐵棺釘、鐵三足燈、銅馬飾、弩機、馬銜等鐵銅器。岷縣除漢代鐵鏵外,發現還有漢代銅弩機、銅鏃、銅刀、銅斧等。牛耕技術、田間管理技術、水利灌溉知識等等,都隨著中原先進生產力人和鐵工具的到來而推廣應用。同時,農作物品種不斷增多。在秦漢之際,產于岷縣的當歸這些中藥材就入藥,《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漢代醫簡》中對此均有記載。據《臨洮縣志》記,東漢時馬援曾教民引臨洮東峪溝水灌種水稻。另外,東漢雍州刺史張既下令隴西、天水等郡富人造屋宅水碓,灌溉農田。當時,還搞平田整地,出現了“板田”(即梯田)。這樣,洮渭地區就嫁接上了中原地區以鐵農具和牛耕為主的先進生產工具所裝備的農業生產耕作方式,先前的采集或拋荒農業被代替。

畜養牧業代替游放牧業。隨著耕作農業的發展,農作物秸桿和糧食已成為潛在的飼料,為畜養牧業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從史籍中看,秦漢以前西羌的畜牧業多說為游牧或牧業,而以后的則多說為畜牧。游牧者,隨水草遷徙放牧的牧業;畜牧者,養畜牧業。所以,司馬遷說,隴西、天水“畜牧為天下饒”,班固也說“畜為天下饒”。畜本牧業逐漸取代了牧本牧業。考古發現,通渭縣隴川鄉金牛河南岸的路家坪漢墓群中有大量的馬、牛、羊、雞的頭骨等隨葬品。在青堡鄉的白家川漢墓群中還有雞蛋殼和貓頭骨等隨葬品。再從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即35年隴西太守馬援發3000騎兵于臨洮(今岷縣),打敗造反的先零羌,獲畜萬余頭來看,畜牧業確實發展起來了。

通過經濟大開發,這里的經濟進入全新狀態,就農業而言,有一定耕作技能的農民出現,普遍使用先進鐵工具和牛耕,興修水利,“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耕作農業代替采集或拋荒農業后,開墾的土地“沃野千里”,糧食收成是“谷稼殷積”,“軍糧饒足”,出現“谷糴常賤”現象。就牧業而言,因“土宜產牧”,畜牧業出現,畜牧兼之,故“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畜牧為天下饒”。就生態而言,因“山地多林木”,遍地“風雨時節”,而且“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屋”。[18]就飲食習俗而言,從臨洮紅旗鄉牟家村東古城遺址中有秦漢時的石磨和秦漢遺址中出土的其它文物來看,已經是“與關中同俗”。可謂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大好景象。

四、修筑大道,溝通中西,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大開發

開通中西交通線,發展商貿業,是秦漢王朝開發洮渭地區的又一項舉措。

一方面,修筑馳道。秦統一全國后,在同車軌的同時,積極打通國內各交通線,以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馳道。隴西道就是中央政府中心咸陽,通向西部的一條干線,橫貫洮渭地區。西漢政府一建立,繼續經營這條大道。《史記·孝武本紀》載,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漢武帝西巡“至隴西,西登空同”(今臨洮東峪溝北面馬銜山之余脈)[19],當時漢武帝正是沿著隴西道而西巡,至隴西治所狄道的。皇帝出巡,少不了大隊車馬行人,足見隴西道貫通無阻。

另一方面,張騫“鑿空”。為把西域變成漢王朝的右臂膀,合圍北方匈奴,西漢武帝派張騫西出長安,經隴西郡,過河西,出使西域(即天山南北),開展外交活動。張騫出使西域的意外收獲是發現、開通了中西交通、貿易要道“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東段的中路和南路分布在洮渭地區。中路由長安沿渭水西向→渭源→臨洮→阿干河谷→蘭州→永登、烏鞘嶺→河西走廊,后來唐朝高僧玄奘和詩人岑參走過此道。南路由長安沿渭水西向→寶雞→秦安→通渭→隴西→渭源、臨洮→臨夏→永靖炳靈寺→青海樂都和西寧→張掖,漢張騫和晉高僧法顯走過此道。南路較遠,但沿途富裕,日見繁華,沿途出現了巉口、臨洮等這些重要關口和城鎮。洮渭地區成為東西交通的樞紐地位越來越明顯。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通達的“鑿通”,促使商貿活躍,開啟了“絲綢之路”的第一輪繁榮。伴隨著交通線的開辟,尤其絲綢之路的開通,整個洮渭地區客流量增大,商貿業日益繁榮。《漢書·張騫傳》記載,漢政府每年派出使團行往西域,“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輩(批)”,一批接著一批,絡繹不絕,常年四季“相望于道”。而且,“每一輩(批)大者數百(人),少者百余人”。[20]相應,西域各國禮尚往來,爭先恐后與漢帝國友好,經常派使團不畏千辛萬苦,“露頂肘行”來到漢帝國,“東向而貢天子”。伴隨著東西使團的來往,各種物質、文化交流相應更加頻繁。張騫出使西域回來時,就帶來了葡萄、苜蓿、胡桃(核桃)、胡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等和宗教、音樂器(如二胡)等。據舊志記載,定西與渭源、臨洮交界地帶的胡麻嶺梁,處“絲綢之路”東段南線上,就是因漢使出使西域回來時,不慎將攜帶的胡麻丟撒此處而長出胡麻,故而命名。“洮水又屈而北,經龍桑城西而西北流。馬防建初二年即公元17年,以安故五溪出龍桑,開通舊路者也,俗名龍城”。[21]打通了古川甘之路。這里的龍桑城在岷縣中寨附近。其名蓋因養殖像龍的桑蠶而名。看來,洮渭地區早在當時已有了桑麻。“不是張騫通西域,安得佳種自西來”。中原的絲綢、茶葉等也自東而西,進入洮渭地區,流向西域。這一切都為商業貿易和商品交換做了準備。

從定西地區各縣漢墓及其它遺址發掘看,有許多標志商業活躍的錢幣和度量衡存在。巉口發現了舉世聞名的“新莽權衡”,以及“貨泉”和“五銖錢”等貨幣;在臨洮三甲鄉境內的漢安故城遺址也曾出土一批五銖錢;岷縣城郊鄉周家崖漢墓群出土陶罐、銅幣等;玉井嵐觀坪村出土了漢代五銖、新莽貨泉、大泉五十等錢幣。通渭縣青堡鄉白家川至毛家店長約500米的地帶上,出土西漢“四銖”“半兩”等,隴川鄉路家坪漢墓群中出土貨泉、榆夾錢、五銖錢數枚。如此等等,枚不勝舉。錢幣在洮渭地區的出現,充分說明,商業已經甚為活躍,很有一定的水平。《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往來于絲綢道上的巨商“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遣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22]

五、注重人才,選賢拔能,進行人才開發

秦漢王朝把洮渭地區列為選賢拔能的重點地區,進行人才大開發。

整個秦漢時期,西北地區戰事頻繁。為了把勝利建立在以人為本的戰略基礎上,秦漢王朝重點在隴西、天水等郡選拔人才,尤其是能征善戰的人才。天水、隴西郡近戎狄,人素以射獵為先,而且尚義輕生,果敢英勇。為了盡可能使用這些人才,西漢把隴西、天水等郡的良家子弟專列為選拔宮殿和皇帝貼身的期門、羽林等皇家禁軍的兵源;列為率先征發抵抗匈奴南下和羌人西進的兵源,故“名將多出焉”[23]。戰國末期,隴西郡狄道人李崇因“建功狄道討西羌”,被秦國任命為第一任隴西郡太守。據北宋史學家鄭樵《通志》卷28記:“李崇子孫居隴西”。確實如此,李崇的次子李瑤也官至南郡太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信子超又為漢大將軍。李崇的四代孫名李仲翔,為西漢初河東太守、征西將軍;后來,他討叛羌于素昌(狄道境內),“戰沒,贈太尉”。“仲翔子伯考奔喪,因葬于狄道之東川,遂家焉”。[24]伯考也官至隴西太守。李家從此發跡,成為隴右郡望,長望不衰,發展為中國大姓。漢宣帝時所選拔的一代名將辛武賢,也是狄道人,曾被拜為破羌將軍,后為酒泉太守;其子辛慶忌被漢成帝封為光祿大夫、左將軍;辛家還有兩人先后被選拔為護羌校尉。至今,臨洮縣辛店坪上有辛忌慶墓。東漢末期,隴西郡臨洮(今岷縣)人董卓,智勇雙全,少時游俠羌中,與羌人豪帥結交,常以智謀服羌人。漢桓帝延熹年間,董卓以六郡杰出良家子征辟為羽林郎。他屢有戰功,到靈帝時官至并州牧。后來,他來還掌握了東漢權柄,官至太尉領前將軍事。選拔人才的政策,既培養出了層出不窮的驍勇善戰的武將,又培養出了才華橫溢的才子文人。東漢桓帝時,今通渭什川人秦嘉因德才兼備,被選拔為京內黃門郎。秦嘉的詩文頗有特色,其妻亦善詩文。魯迅認為這二人的詩歌語言平易樸實,一掃漢賦詰屈聱牙、堆砌鋪陳之習,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席位。

秦漢王朝的著力開發,使洮渭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以前,這里生活著眾多游牧民族,內部彼此分離,外部與中原王朝關系十分松散;此后,這里遷徙來了過定居生活的漢人,進行了一次民族大融合,成為秦漢王朝的一塊版圖和專制主義國家的有機組成部分;由東周時期諸侯國的領土變成秦漢王朝的地方郡縣行政區;由游牧輔之以采集農業的地區變成畜牧業和耕作農業并重的地區;由奴隸主貴族所有制的經濟制度變成封建地主土地私人所有制的經濟制度,“與關中同俗”。

綜上述說,正當中國封建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初步形成和確立的公元前四世紀中葉至公元二世紀末,秦漢王朝領導定西之洮渭地區的大開發,使之實現了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的跨越式發展,與中原一道走向發展。

秦漢王朝領導定西之洮渭地區大開發給予我們四個昭示:區域性大開發,必須高度重視營造穩定的政治局面、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安全開發;必須進行系統開發、全方位開發,才能產生綜合成效;必須打出組合拳、相互作用,才能事半功倍;必須實施人才戰略,始終擁有占據開發制高點的人才資源。

[1]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2]南朝·范曄《后漢書·西羌傳》.

[3]《詩經·商頌·殷武》.

[4]南朝·范曄《后漢書·西羌傳》.

[5]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6]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7]南朝·范曄《后漢書·西羌傳》.

[8]漢·司馬遷《史記·秦本世》.

[9]南朝·范曄《后漢書·百官志》.

[10]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11]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記》.

[12]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13]漢·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

[14]南朝·范曄《后漢書·西羌傳》.

[15]西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馬超傳》.

[16]南朝·范曄《后漢書·傅燮傳》.

[17]南朝·范曄《后漢書·西羌傳》.

[18]漢·班固《漢書、地理志》.

[19]漢·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

[20]漢·班固《漢書·張騫傳》.

[21]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22]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23]南朝·范曄《后漢書·地理志》.

[24]宋·鄭樵《通志》.

K23

A

1007-9106(2017)06-0145-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亚洲男人在线|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色综合综合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69av免费视频|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四虎AV麻豆| 亚洲综合二区|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欧美另类第一页| 亚洲乱伦视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6|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日韩在线网址|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网|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澳门av无码|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毛片网站观看|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天天躁狠狠躁|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91高清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小视频|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激情成人综合网|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免费一极毛片|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