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欄目主持:方和 電話:028-62376126
案情簡介:今年2月的一天,某賓館職工陶某在下班回家途中被機動車撞傷。交通管理行政部門以肇事車輛逃逸無法作出當事人責任區分為由,只出具陶某交通事故情況說明文書。4月,陶某向當地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爭議焦點:職工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傷害,交通管理行政部門未作出責任區分的個案,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否認定職工受傷性質為工傷。
賓館認為,陶某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交通管理行政部門未作出陶某不承擔責任的認定,其受傷不應認定為工傷。陶某認為,肇事車輛逃逸,交通管理行政部門未認定自已承擔主要責任,其受傷應認定為工傷。
認定結論:陶某工作地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6項規定,以陶某在交通事故中不承擔主要責任為由,認定其受傷性質為工傷。某賓館不服,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法院審裁維持了該認定決定。
案例評析:《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19條,及人社部第8號令《工傷認定辦法》和人社部發﹝2013﹞34號等規定,其主要立法精神一是職工上下班途中遭受交通事故傷害,“非本人主要責任”的認定,應以交通管理行政部門出具的法定文書或人民法院的生效裁決為依據;二是職工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認為不是工傷,由用人單位承擔法定舉證責任;三是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或全部)責任的交通事故傷害,其受傷性質應當認定為工傷。
針對本案件,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核查認為,一是某賓館與陶某雖未簽書面勞動合同,但雙方勞動關系成立;二是陶某當天在下班回家途中被機動車撞傷,肇事車輛逃逸的客觀事實清楚;三是交通管理行政部門出具的交通事故情況說明文書(疑難個案處置辦法),未認定陶某承擔主要(或全部)責任。
因此,當地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陶某受傷性質為工傷是恰當的,法院審裁維持該認定決定是合適的。
案情簡介:某公司職工崔某于2013年6月在生產事故中不幸因工死亡。同年8月,崔某母親以公司只支付工亡職工喪葬補助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不支付自已按月供養親屬撫恤金為由,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
認定結論: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審理查明,某公司未為崔某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社會統籌,崔某不幸因工死亡時其母年齡為52歲,不符合享受供養親屬撫恤金待遇條件。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等規定,裁定駁回該申訴請求。崔某母親不服仲裁裁決向當地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審裁維持了該仲裁裁決。
案例評析:《工傷保險條例》第39條、第62條,及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第18號令《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和勞社部函﹝2004﹞256號等規定,其主要立法精神一是職工因工死亡,依靠其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的直系親屬,符合規定的可按月享受供養親屬撫恤金待遇;二是享受供養親屬撫恤金待遇的資格,需符合規定的年齡、喪失勞動能力、無固定(按月)經濟收入等條件;三是職工因工死亡,其供養親屬享受撫恤金待遇的資格應按職工因工死亡當時的條件予以核定;四是依照法規規定,工亡職工直系親屬若干年后符合條件的,不能追溯享受供養親屬撫恤金待遇。
崔某母親雖是農村戶口,也無固定(按月)經濟收入,但因崔某工亡時她的年齡未達規定的55周歲(或經鑒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條件,故不符合按月享受工亡職工供養親屬撫恤金待遇的資格。
因此,某公司對崔某母親可否享受供養親屬撫恤金待遇問題的處置是恰當的,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是正確的,人民法院維持其裁定也是適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