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剛
專題述評
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研究綜述
羅志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地提出創新社會治理之后,社會治理問題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而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其蘊含的社會治理思想自然不容忽視。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治理思想,國外學者在一些政治學、經濟學,尤其是社會學研究成果中偶有論及。近年來,國內學者多以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社會管理思想為題進行相關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內涵和特征、內容體系、意義與啟示等也有所論述,但總的看來還存在著數量不多、系統性不夠、邏輯性不強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綜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社會管理體制與社會發展不適應的問題日益突出,創新社會治理愈來愈受關注。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其關于社會治理的思想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雖然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還沒有出現社會治理這一概念,但是他們的理論中已經蘊含了非常豐富的社會治理思想。近年來,學術界對于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已經有所論述,但存在著數量不多、系統性不夠、邏輯性不強等問題,進一步挖掘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治理思想已經成為學術界一個緊迫而重大的課題。
國外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為直接研究對象的專著和論文較少,但在國外一些政治學、經濟學,尤其是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中,涉及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治理思想。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不僅是出色的革命家、哲學家、經濟學家,同時也是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對社會的分析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治理思想。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學》一文中,馬克思·阿德勒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與社會學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試圖揭示作為整體的社會生活是受規律支配的特征。社會生活整體包括社會現象的各個方面,不只是經濟現象。阿德勒認為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學是同義的,這使馬克思獲得了社會學創立者的名聲,就如人們把19世紀的物理學稱為牛頓的物理學,或把物種進化理論稱為達爾文的理論一樣。①馬克思創立了唯物史觀,提出了科學的社會發展理論,從而不僅揭示了人類社會普遍的發展規律,而且也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運行規律和發展趨勢,為人類指出了一條通往自由全面發展的道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說:“如果不了解馬克思的思想,就無法了解19世紀以來的社會思想史……幾乎所有重要的近代社會思想家都在研究的那些范疇,就是馬克思提出的……正如人們時常提起和時常忘掉的那樣,近百年來社會研究和政治哲學的發展,在很多方面都或多或少是一種同馬克思進行的長期答辯”,“這種社會學答辯往往是隱蔽的,甚至沒有為卷入其中的幾代思想家所意識到;但是不管它是否被人們意識到,這的確是現代社會思想的歷史發展的一條主要線索。”②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關于國家與市民社會的研究中蘊含著社會治理思想。諾曼·萊文在中國政法大學所作的題為《馬克思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理論》的演講中談到,在馬克思看來,市民社會的機體或組織將成為治理的中心。在兩篇重要的文獻《論猶太人問題》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地表達了這一思想。他說,人的自由開始于當市民社會取代國家之時。這里,市民社會是什么意思呢?在當時的德國,家庭、教會、工會、農民組織等已經存在,馬克思可以期待它們成為構成和組織社會的中心部分。③柯爾施認為,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時已開始提出他的唯物主義的社會理論。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研究是其創立社會理論的標志。他把資產階級社會的各個方面看作是歷史的因而是暫時的社會組織,他研究了它的發生、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以及導致其滅亡的內在發展趨向。柯爾施強調馬克思社會理論的實踐意義,認為馬克思的理論為無產階級開展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提供指導,而孔德的社會學則回避了這種現實的歷史階段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因此他認為馬克思的社會理論不僅綜合了人類思想史中最優秀的成果,而且以某種方式與改變了的處境相符合,是我們時代的真正的社會科學。④
一些西方學者研究了馬克思的社會管理思想。蘇聯學者蘇利莫夫在《馬克思和社會管理理論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提出,馬克思認為社會管理的本質就是有目的地調節人們的社會關系和活動,馬克思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管理的兩個基本職能,即管理人們共同勞動活動的職能和剝削職能,前者是在任何社會形態下都長期存在的,后者暫時存在于人剝削人的社會里。馬克思認為,管理活動是一種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思想利益以及道德方面的需要在主客體間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他還指出,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管理關系,勞動群眾必須直接參與社會事務和國家事務的管理。⑤
國內學者直接以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為題的研究成果較少,多數是以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為題進行研究。黨的十八大以后,以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為題的研究成果有增多的趨勢。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
馬克思主義有無社會建設的思想或理論,目前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張永光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相關文本的分析,得出馬克思主義本身具有社會建設思想和觀點的判斷。⑥
馬克思主義的市民社會理論是社會建設的邏輯起點。梁樹發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的市民社會理論說明了市民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而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市民社會的物質交往關系蘊涵著生產力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思想。⑦王繼、王浩斌則認為,政治國家將本來屬于市民社會的權利重新交還給社會,這充分地釋放了市民社會長期被壓抑的社會自治權利,社會就有了選擇建設什么樣的社會、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的自治權利。⑧劉明松在闡述了市民社會的本質后指出,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他根據馬克思關于社會解放和政治解放的思想,肯定了市民社會對推動社會建設的積極作用。⑨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和諧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為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指明了目標和方向。金榮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論證了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必然性——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滅亡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分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辯證和諧,指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生產力的高度發展。⑩楊奎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規律,運用歷史和邏輯的方法,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科學的設想。這些特征主要表現在: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私有制;社會生產將有計劃地進行,消滅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最終消滅利益差別,消滅階級,政治意義的國家轉變為非政治意義的國家直至消亡,建立起自由人聯合體。?辛逸和黃延敏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設計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人的全面解放。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解中,只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才是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這就啟示我們,在今天的和諧社會構建中,必須始終奉行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社會公平思想為社會建設提供了價值取向。曹玉濤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正義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社會正義”的批判,二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性的揭露和批判,三是對未來正義社會的描述。馬克思恩格斯的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境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首要價值所在。?周新城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的公平觀的過程中,指出公平是一個歷史的、社會的、階級的范疇。無產階級的公平觀的形成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只有在無產階級要求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時候,才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公平觀,以及與未來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相適應的公平標準。?李曙新、徐修德也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正義思想進行了闡述。他們提出,馬克思利用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事實上的不公正,從實質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非正義性。馬克思認為應該以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正義的價值主體,真正的社會正義只有在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社會才可能實現。?馬克思的社會正義思想,一方面指出了社會主義時期事實上還存在著不平等,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解決事實上的不平等、實現社會正義的途徑就在于開展社會事業的建設,這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建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保障的思想是社會建設的核心內容。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到資本主義社會為止的歷史中,后備基金都是特權階級的財產,即將到來的社會變革將把這種社會的生產基金和后備基金從特權階級的支配中奪取過來,把它們轉交給社會作為公共財產,這樣就第一次真正把它們變成了社會的基金,從而為社會提供充分的社會保障。?桑春紅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的本質,即資本主義的保障基金是剩余價值的一種扣除,是國家用來幫助資本家迷惑工人階級的一種手段;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保障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通過國民收人的分配與再分配來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的實質是國民收入的分配的社會保障理論。?梅哲認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保障思想的核心和終極目標。?李曙新、徐修德認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論述社會保障問題時,主要闡述了以下三個基本思想:第一,無論在資本主義社會,還是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保障都是必要的;第二,社會保障的內容,除了用于勞動力再生產的消費之外,還應該包括社會救濟;第三,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無論在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在社會主義社會,都是來自剩余勞動。?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揭示社會管理產生的過程和必要性。馬徒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管理的觀點,是在運用唯物史觀考察人類社會生活,特別是在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及發展趨向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們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管理的必要性,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加強社會管理奠定了思想基礎。?白琳認為,馬克思恩格斯以其國家理論為基礎,剖析了資產階級國家社會管理的性質及其局限性,闡述了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社會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措施的過渡性及其人民主體性原則,設想了共產主義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管理組織形式和管理目標,這些理論對當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國家與社會關系入手,闡述國家社會管理職能。苗貴山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舊國家政權的政府社會管理的基礎上,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管理的基本目標、基本原則、基本措施進行了一系列設想。?李邦銘、曾長秋認為,馬克思揭示了國家社會管理的政治性質和階級性質,指出了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管理的弊端,闡述了作為過渡階段的無產階級國家社會管理的基本策略,展望了共產主義社會管理的重要特征。?
結合我國現實實踐,探索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的當代價值。楊奎、李慧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管理思想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主要包括建立公平正義的利益分配機制,推進協商民主,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暢通合理利益訴求的反饋渠道等。?施美萍認為,一些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解讀,關注點集中在政治統治問題上,忽視了馬克思恩格斯所強調的社會管理職能。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管理思想至少包含了以下啟示:未來社會應建立自治政府,實現人民自主管理社會;樹立“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理念,積極解決社會基本問題;社會管理的著力點是公平正義。?龔劍飛認為,應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為指導,并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不斷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管理體系。?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
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內涵和特征進行了解讀。高健、秦龍認為,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內涵是以國家、市民社會和人民為治理主體,在遵循人民主權、社會公仆、議行合一、廉價政府等原則基礎上,通過社會政策的制定、社會治理的監督、利益關系的協調、公共服務的提供來滿足人民的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需要,從而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社會的自我管理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劉桐指出,在社會治理的本質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是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為分析視角的,具體揭示了不同社會制度下社會治理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國家與社會歷史關系變遷中,社會經濟制度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治理的本質。?高健、秦龍認為,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闡明無產階級國家社會治理的措施,預測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治理的特征,具有實踐性;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以唯物史觀為基礎,邏輯嚴謹,體系完整,具有科學性;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旨在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具有人本性;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揭露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謬誤,批判資產階級國家社會治理的弊端,具有批判性。?
學者們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內容體系。高健、秦龍提出,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內容包括社會治理主體論、社會治理客體論、社會治理目標論、社會治理原則論和社會治理方法論,這五個方面構成一個內容統一、邏輯嚴密的體系。馬克思認為,社會治理的主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時期是由社會自身來執行社會治理職能;階級產生以后,社會治理職能主要由國家來執行,社會起到輔助作用;國家“消亡”,實現對社會的復歸后,則由“自由人聯合體”來執行社會治理職能。社會治理本質上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即民生需要,它是社會治理的主要客體。社會治理的首要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核心目標是實現社會的自我管理,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治理的實踐經驗時闡述了社會治理的原則,即人民主權原則、社會公仆原則、議行合一原則和廉價政府原則。社會治理的方法主要包括社會政策的制定、社會治理的監督、利益關系的協調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具體說來就是要通過制定公平合理的社會政策、對由人民選舉出來的干部進行監督、對利益沖突進行協調、為人民和社會提供服務來更好地治理與服務國家、社會和民眾。?
學者們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意義與啟示。徐海燕認為,與現代西方形成的民主—專制體制論、法治—人治論、威權—民主政府優劣論、公民社會等所謂“普適”的理論不同,馬克思以鮮明的階級立場,提出了國家政權中無產階級政黨的核心地位、市場模式中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主體、社會領域以實現人的發展為根本價值等思想,同時指出了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形式的條件性,對理解國家治理的本質和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結構、內涵、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趙萍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治理思想對我國社會治理創新具有重要啟示,可以從國家與社會的結構關系角度,考察我國社會治理創新困境的根源;可以從國家本質的角度,跳出我國社會治理創新“集權”與“分權”的困境;可以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實現我國社會治理創新指導思想的轉變;還可以從化解矛盾的角度,弱化我國社會治理創新風險。?高湘澤認為,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念及其實踐的應然要求。新時期中國社會治理理念及其實踐的發展歷程,在一定意義上是逐漸自覺、全面地回歸和實踐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的歷程。?
(一)當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研究有待拓展之處
總體而言,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相關研究出現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但也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
一是成果數量不多。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后,社會治理研究在我國形成熱潮,但“西方色彩有余,中國特色不足”的傾向非常嚴重,學者們多援引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西方社會治理理論來研究中國的社會治理問題,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論的探討相對較少。而在這些較少的探討中,又主要探討的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論很少有人涉及。
二是命題缺乏論證。目前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是否具有社會治理思想還存在爭議,因此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前提是必須證明它是一個真命題,即馬克思主義是有社會治理思想的,否則這一研究就會受到質疑。而從目前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問題的研究來看,他們大都是直接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的內容、特征、意義等,很少有人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這一命題本身進行論證。
三是學術性欠缺。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研究概念不清。在相關研究中,學者們使用的有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或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或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或理論)等,且對這些概念的內涵缺乏準確解讀,容易引起混淆和歧義。在筆者查閱的文獻中,只有高健、秦龍在《論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核心內容》一文中對“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這一概念作了界定。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處于初步階段,涉及面廣,不可避免地存在博而不精的問題,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研究比較分散,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治理思想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未能使其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思想體系。
四是聯系實踐不夠。就現有研究成果看,有的走所謂純學術化路線,就理論而理論,對于當前社會治理的時代特征和新的國內外發展態勢沒有從理論上進行深度總結和反思,尤其是對當前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問題缺乏關照;有的則過于注重現實,缺乏對原著文本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這兩種方式都容易割斷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與現實社會的聯系,不利于發揮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指導作用。
(二)進一步拓展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研究的思路
首先,重視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吸收一切先進的理論成果為我所用不僅無可厚非,而且應該大力提倡,社會治理問題也應如此,但是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社會治理不能僅僅奉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治理理論為圭臬,而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治理思想拒之門外。針對“西方色彩有余,中國特色不足”的現狀,學界應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研究,辯證地吸收西方國家社會治理研究成果,推動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指導我國社會治理事業順利進行。
其次,證明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是真命題。一些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質疑有兩點:一是“治理”概念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而馬克思在1883年就已經逝世了,因此馬克思不可能有社會治理思想;二是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進行斗爭的武器,它是革命理論,是斗爭哲學,怎么可能是社會治理理論呢?要證明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是一個真命題,必須對以上兩個問題予以回應。第一個質疑是一種僵化的、機械的觀點,很明顯是錯誤的,難道說“歷史”一詞出現之前的歷史都不是歷史嗎?“社會”一詞出現之前的社會都不是社會嗎?第二種觀點也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革命理論是它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它的起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介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終點是科學社會主義。?它的核心是科學社會主義,也就是要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理想社會。從終極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就是建立美好社會的理論,就是如何把社會治理得更好、最好的理論。限于篇幅,這里只做簡要分析,要科學嚴謹地論證這一命題,還有待更深入地研究。
第三,推進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系統研究。針對現有研究學術性欠缺的現狀,一方面,要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解讀,使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研究更加規范。另一方面,要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原則,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獻和資料的研究,深人細致地研讀原著,挖掘和梳理分散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社會治理思想,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系統性認識,形成科學性、客觀性、邏輯性強的研究成果。
第四,注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與當前實踐的結合。要堅持理論研究為實踐服務的原則,將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思想與我國社會治理實踐充分結合起來,用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對我們面臨的重大社會治理問題作出回應,不斷把黨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的成功經驗上升為人類社會發展意義上的理論,同時用發展的理論來指導社會治理的實踐,有效解決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從而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注釋:
①[奧]馬克思·阿德勒:《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學》,載[英]T·鮑特摩爾、P·古德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選讀》(英文版),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頁。
②[美]賴特·米爾斯:《馬克思主義者》,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31頁。
③諾曼·萊文:《馬克思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理論》,王今一譯,《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④[德]卡爾·柯爾施:《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學》,載[英]T·鮑特摩爾、P·古德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選讀》(英文版),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4—38頁。
⑤曹秀燕:《關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的綜述》,載王來法主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探索》,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0—79頁。
⑥張永光:《關于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研究的思考》,《求實》2010年第2期。
⑦梁樹發:《社會與社會建設》,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⑧王繼、王浩斌:《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思想探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年第10期。
⑨劉明松:《馬克思“市民社會”視域中的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2期。
⑩金榮:《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社會思想》,《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2期。
??楊奎:《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科學探索》,《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4期。
?辛逸、黃延敏:《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版。
?曹玉濤:《論馬克思的正義觀及其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求實》2005年第12期。
?周新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紅旗文稿》2005年第14期。
??李曙新、徐修德:《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社會建設思想論要》,《求實》2010年第6期。
?桑春紅:《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保障理論及其啟示》,《蘭州學刊》2007年第9期。
?梅哲:《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保障思想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年第6期。
?馬徒:《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社會管理思想》,《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白琳:《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管理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1期。
?苗貴山:《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社會管理思想研究》,《理論探討》2007年第2期。
?李邦銘、曾長秋:《論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管理思想》,《求實》2012年第1期。
?楊奎、李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國家管理思想及當代啟示》,《學習與實踐》2008年第5期。
?施美萍:《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管理”思想的科學意蘊》,《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7期。
?龔劍飛:《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管理思想及其現實意義——兼析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社會管理思想》,《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高健、秦龍:《論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主要特征》,《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5年第3期。
?劉桐:《馬克思恩格斯社會治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潮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
?高健、秦龍:《論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核心內容》,《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5年第10期。
?徐海燕:《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第10期。
?趙萍:《風險社會理論視域下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的困境與出路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10月。
?高湘澤:《新時期中國社會治理理念的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高放、李景治、蒲國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頁。
(責任編輯劉龍伏)
A81
A
(2017)06-0058-06
羅志剛,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0;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