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生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了青島某高校學生處開始一項學生管理工作改革:為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該校“投入專項經費為學生配備衛生工具,宿舍樓衛生由學生負責輪流打掃,包括掃廁所,不再聘請保潔人員……”
對此,有觀點認為,“大學是傳播高深學問的地方,在這里所有的工作都應當圍繞科研-教學-學習這個連接體而展開。在大學這個知識型村落中,我們應當讓每個村民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術性活動當中。保證學術共同體的每位成員能夠自由探究,回應世界、人類和民族的關切,是辦學者的基本責任……”筆者以為,高校的確是傳播高深學問的地方之一,在中世紀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但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以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為典型特征的今天,大學這個昔日的象牙塔早已經走進城市的中心,與社會各界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同時,高校還義不容辭地肩負著培養社會建設者和參與者,為國家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絕不是也不應是只懂得夸夸其談的紙上談兵者,更不應該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從這種角度看,青島這所高校辭退保潔人員,讓學生承擔宿舍樓的衛生保潔工作,不是一種本末倒置,而是在不折不扣地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大學教育并非只是簡單的專業知識學習,不能都著眼于培養科學家、教授等從事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員,還包括教學生如何做人、做事等。
當前,供給側改革成了一個熱門詞匯。其實,在高等教育界,這個問題也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壓力,另一方面,眾多企業用人單位面臨用工荒,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深層次原因,學界將其稱為“結構性就業困難”。其本質就在于大學所培養出的畢業生,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實際能力,均無法滿足企業等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尤其是一些單純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專業實踐的學科更為明顯。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供給側,必須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使人才培養回歸先哲們所謂的“有教無類”這一內在規律。而培養在校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鼓勵其參與學校安排的勞動環節,非但不應當受到嘲笑、批評,反而應當給予掌聲。
青島這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這一點,我們給予充分肯定,學生事務工作倡導“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其本質是過程育人。在學生參與美化、凈化學校的勞動過程中,學會尊重勞動價值、懂得勞動的艱辛,尊重別人的勞動付出,增強集體榮譽感和集體意識,難道不比單純地讀幾本書、記幾個單詞更有意義嗎?
近年來,幼兒園、小學、中學等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學生的勞動教育,一些大學生不知道勞動教育為何物,宿舍環境普遍“臟、亂、差、臭”,甚至不會自己洗衣服,的確令人擔憂。這樣想來,就很容易理解學者“青島這所高校辭退保潔人員,讓學生承擔宿舍樓的衛生保潔工作,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批評觀點從何而來了。
(選自:《中國教育報》2016年12月2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