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水路通,農桑隆。農業和農村就像大榕樹的根,這個根扎牢了,大家的日子會過得更好,國家也才能發展得更好。
距離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27公里的壇良村壇板坡,4年前還是一個自治區級貧困村,地瘠民窮,交通不便,村民甚至喝不上干凈的飲用水。
2013年7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廣西調研時前往壇板坡,視察農耕,了解民需,臨行前與當地干部許下兩筐花生的承諾:一筐代表水,一筐代表路,我和自治區的書記、主席一起承擔起這個責任。
4年來,這份承諾演變成了壇板坡的山鄉巨變?!澳?年前去過的南寧壇良村壇板坡,現在路通了,水通了!”3月8日,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南寧市長周紅波向到廣西代表團聽取意見建議的李克強總理匯報。
3月14日,《民生周刊》記者在壇板坡采訪看到,寬闊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達,白墻黑頂的壯鄉民居錯落有致,碧水繞村,田畝相鄰,村容鄉景一派祥和。
壇板坡所在的那馬鎮黨委副書記梁凌波告訴記者,2016年壇板坡已經整村脫貧,未來將力爭建成南寧市、全自治區乃至全國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示范典型。
兩筐花生的承諾
在壇板坡村民黃杰漢心中,與李克強總理在大榕樹下拉家常,是他此生最大的幸運。
2013年7月9日,李克強總理冒雨來到壇板坡看望困難群眾。在村口大榕樹下,總理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詢問他們有哪些收入來源,收成如何,有什么困難。黃杰漢等村民反映,用水、通路還有困難,住房和農村環境希望改善。
李克強總理當即表示:“政府會幫助你們逐步解決水、路等基礎設施難題,以此帶動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大家一起努力,日子就會像大榕樹一樣枝繁葉茂?!?/p>
臨行時,壇板坡村民捧上兩筐自家種的花生,李克強總理笑著接過花生,分別遞給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和自治區主席陳武:“一筐代表水,一筐代表路,我和自治區的書記、主席一起承擔起這個責任。同時,我要從兩個筐里各帶走一?;ㄉ?,代表我心系大家!”
李克強總理帶走了兩顆花生,卻留下了通水通路、一起努力的承諾。就在當年,當地政府就制定完成了壇板坡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總體規劃,重點實施環境整治、民居改造、設施配套、服務提升、生態建設、產業升級、素質增強等七大工程。
道路建設工程率先啟動。如今,曾經狹窄坑洼的泥水路變成了寬闊平整的水泥路,40多條總長13.96公里的硬化村道縱橫全村,貨車可以直接開到田邊地頭。
以往飲水靠自挖井、灌溉用水聽天安排的壇板坡,戶戶通了自來水,新建蓄水池9座,鋪設灌溉管路66公里,增加節水灌溉面積3570畝。
走進壇板坡,統一風格的壯鄉民居依山傍水而建,鄉村道路平整潔凈,主干道裝有太陽能路燈,新建了小學、村委辦公樓、戲臺、公共活動廣場、村史室等,昔日的貧困村一派小康景象。
李克強總理考察壇板坡時,時任壇良村村委會主任的黃國思就坐在總理身后。如今,已經卸任的黃國思在村里一家企業打工,工資加上土地流轉租金讓他可以拿到兩份收入。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總理當年許下的承諾已經全部兌現,村里水通了,路通了,居住環境也大大改善。
梁凌波曾在壇良村做第一書記,早在2013年就開始參與壇板坡的鄉村建設工作。他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壇板坡村民守著幾畝薄田,靠天吃飯,2012年人均純收入只有3800元。為了徹底改變村子的落后面貌,市、區、鎮幾級政府聯動,對壇板坡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產業發展、農民收入、鄉風文明等進行了整體規劃。
到2016年,壇板坡的人均純收入已增至9256元,較2012年增長143.5%。村民收入渠道也拓寬了,除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和企業務工收入,一些村民還經營起了農家樂、特色商店,有的加入了村里組建的建筑施工隊。
扎牢榕樹的根
固守傳統農業耕作模式,科技含量低,產業結構單一,是壇板坡長期無法擺脫貧困的主要原因。梁凌波等駐村干部意識到,要徹底改變壇板坡的面貌,不能只靠政府扶持、外部輸血,而要為壇板坡注入內生發展動力。
2014年5月,壇板坡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成立,全村大部分土地進行流轉,連片整理后,引入4家農業企業。
其中,振企農業公司建起1800多畝的火龍果基地,桂潔農業公司建成1150畝的柑橘基地,幸福集團農業公司的鐵皮石斛基地占地800多畝,百圣美川公司擁有430多畝的蔬菜大棚,4家企業產品不同,互助協作,全村農業結構得以優化。
企業進駐后,村里建立了勞務用工信息平臺,編制了區域性村級勞動力資源庫,與駐村企業對接用工需求。2016年,壇板坡土地流轉租金戶年均收入8366元,人年均收入1890元;外出務工430人,人年均收入4193元;在園區企業務工220人,人年均收入2003元。
在壇板坡整體發展藍圖中,《民生周刊》記者看到,4家企業組成的火龍果區、柑橘區、鐵皮石斛和生態雜果區、設施農業園緊緊包圍著壇板坡庭院經濟與農家樂區。另外,北部還規劃有5500畝的拓展區,西部和南部則有11500畝的輻射區,將形成特色水果和林下經濟區、經濟作物區、特色淡水養殖區等產業布局。
2014年9月,壇板坡村民主動給李克強總理寫信匯報村里的變化:政府幫我們做了村子建設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我們自力更生,各家各戶從多年積蓄拿一點,部分農戶從農村信用社貸款一點,新建和改建自家房子……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事情做,生活越來越好了……
一個月后,村民們收到了總理的回信??偫韲谕校核吠ǎr桑隆。農業和農村就像大榕樹的根,這個根扎牢了,大家的日子會過得更好,國家也才能發展得更好。
坐落在壇板坡東北的百圣美川是一家生產綠色農產品的農業企業,采用水培、霧培、無土栽培等技術種植西瓜、花茄等特色果蔬。公司負責人李德華告訴記者,經過前期的土壤修復,目前壇板坡基地已成為公司最大的種植基地,員工全部來自壇板坡和周邊鄉村。
眼下,李德華已做好了公司三期發展規劃,首期的有機蔬菜基地已在2015年建成。二期的鄉村休閑旅游基地正在建設,去年,率先啟動的百圣美川薰衣草莊園開門迎客,吸引了上萬名游客前來賞花游玩。第三期,李德華希望利用壇板坡的鄰水優勢打造養生養老產業,相關工程計劃于下半年開工。
百圣美川的遠景規劃與壇板坡所在的南寧市良慶區整體發展布局密切相關。據了解,良慶區已制定了“全域旅游”方案,大力發展特色旅游產業,計劃把壇板坡打造成良慶區全域旅游示范點。
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壇板坡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得有聲有色。僅2015年“十一”黃金周、2016年“五一”假期,壇板坡的農業休閑基地就吸引了約5萬名游客,產生經濟效益100多萬元,旅游業帶動之下,村民季節性臨時收入也大幅增加。
黨恩似海 永志不忘
昔日偏僻貧困的小山村,如今已是南寧新農村發展綜合示范村和自治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村,當地政府提出,要將壇板坡建成南寧市、全自治區乃至全國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示范典型。
村容變了,村民富了,人的精神面貌也隨之一新。壇板坡所在的良慶區是壯鄉嘹啰山歌發源地,為此,壇板坡成立了嘹啰山歌隊、腰鼓隊、學生合唱團,將村里的變化編成嘹啰山歌,每周都組織演出。
壇板坡的巨變離不開各級政府的科學規劃和有效組織。2013年,為了加強自治區、南寧市和良慶區各級項目推進和現場糾紛協調,強化一線黨員帶頭作用,“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壇良村—壇板坡”五級聯合臨時黨支部成立,各級黨員堅守一線,現場解決項目推進問題,壇板坡綜合示范村建設得以高效推進。
2015年,隨著相關建設工程告一段落,沿襲原五級聯合臨時黨支部的成功做法,成立了“良慶區項目業主單位—那馬鎮—壇良村—壇板坡—駐村企業”的新五級聯合黨支部,現有黨員65名。
梁凌波告訴記者,通過五級聯合黨支部引領,壇板坡綜合示范村探索出一條“機關黨建項目帶動,農村黨建蓬勃發展”的新路子,保障建設工作有效推進。
此外,壇板坡還組建了隊企聯合黨小組、合作社黨小組,戶代會、村民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健全了黨員設崗定責、承諾聯評、一組兩會、群眾評議等工作制度,進一步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并實行村民自治,制定了村規民約。
在壇板坡,每天都是新的。壇板坡村口豎立著一個巨大的石碑,上刻《壇板坡新村記》,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壇板坡的變遷歷程,文末歌曰:壇板昂昂,古榕蒼蒼。黨恩似海,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