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林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不斷加速,經濟水平不斷地提高,但是電力發展速度卻始終低靡,這是由于在供電建設的過程中,配電網絡的建設的力度一直不夠。在我國未來的供電建設過程中,應當加大配電網絡在建設中的比重。本文主要對配網通信中的無線通信技術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無線通信技術;供電建設;電力系統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能夠帶動我國用戶對電力的消費,同時用戶對供電的安全和供電的質量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我國,推動電力配電網絡建設速度的重要力量還有那些對電能使用質量要求較高的高精度生產企業。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目前的電力網絡自動化通信技術。
1配網自動化
配網的自動主要功能集中在配網的各類信息和配網參數的安全集成,配網的自動功能中又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實時網絡信息和離線發送預留信息;第二個方面,用戶開發后期信息和電網的內部結構數據和參數;第三個方面,實際的電網布局地理信息。為了達到實時監控配電網絡正常運行的情況以及實時保護和控制網絡故障,可以通過配電網自動化系統來實現,構建一個完整的自動化系統和保留管理系統,就能實現進一步優化配電管理。配電網自動化系統包含的業務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電能實際的計費和電能數據業務;第二個方面,配電網絡的調度和數據。這些內容都是被包含在用電營銷的相關數據業務領域,其中一個重要的業務數據內容就是配電網的調度。
2電力配網自動化通信技術
通過專網或公網來實現配網自動化通信,公網就是公共用的網絡,也是屬于普通的電路交換網絡,其中移動、電信、聯通等使用的就是公用的公網,公網主要采用的技術是GPRS/CDMA技術。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使用專網,專網的字面意思就是專用的網絡,例如,熟悉的專用網絡包括鐵路系統、公安系統和軍事使用的系統等,頻段主要分為兩種頻段:一種是230MHz頻段,另一種是1.8G頻段,230MHz屬于專用頻段,是國家留給電力部門使用的,而1.8G則屬于公用頻段。
2.1專用數傳電臺
專用電臺的特點是數傳電臺之間相互獨立和各自分類,網絡信息的管理是完全沒有統一的,也無法實現同步利用無線信號的功能,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需要調整與合理增加空閑的時間,去實現合理調整數據傳輸保護間隔,同時,這也會降低信道的實際應用效率,或是增加通信中的資源無效的消耗;第二個方面,通過輪詢的手段來實現數據電臺中所有通信系統數據之間的整體的交換,在研究輪詢周期的過程中發現,監控點的實際增長趨勢是線性升高的,所以會使個體監控點的實時監控能力下降。公用頻段1.8G頻段的使用條件也是比較成熟的。很多電網運行單位都在選擇專網是采用230MHz還是1.8G頻段的問題上糾結,230MHz和1.8G頻段主要區別是帶寬和傳輸距離。
2.2 GPRS/CDMA 2000 1×技術
由于230數傳電臺在電力系統網絡應用中的比例逐漸降低,所以GPRS/CDMA 2000 1×技術開始漸漸取代230數傳電臺,相比較而言,GPRS/CDMA 2000 1×網絡技術有著較高的成熟度和覆蓋網絡面積廣泛等優點。但是GPRS/CDMA 2000 1×網絡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卻也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方面,常常導致在進行數傳過程中網絡時延過大;第二個方面,GPRS/CDMA 2000 1×網絡技術在配網通信過程中要求通信工具的使用實時性較高,這也會導致配網自動化建設限制GPRS/CDMA 20001×技術的實際應用過程。專網主要是為特定對象服務,而公網主要是為社會大眾服務。但二者的基礎都是無線信號,就會存在可靠性以及延時等問題,也就導致無法滿足配網自動化的使用需要。在自動化中,通過無線網絡可以實現遙測和遙信,而遙控則只能采用有線傳輸手段,例如,光纖等有線傳輸手段。
3 無線寬帶技術
3.1 BWA
BWA的信息專網建設對網絡應用的實際安全性要較高,并且無線設備的運行也會影響實際的應用可靠性。實際安全性表現在專網的獨立運行、基站站點、可靠性較高以及空口安全性方面的逐步強化等方面。BWA的信息專網擁有很強的外界干擾屏蔽功能,管理規范性很高,電力網絡公司的SDH環網的應用都較為穩定。將該技術通過特殊的技術進行分析,會發現其中的計算方法都是安全性較高的方法。
3.2 BWA寬帶保證
通過分析國內的BWA技術案例,會發現當單頻點占用達到6MHz時,能夠讓數據處理通路高速運行,還能讓寬帶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進行合理的調整,來達到使用要求的實際效果。在系統的頻點為5MHz時,從理論上來說,用戶的使用需求大概可以同時支持接近300個,配電的實際采集終端會將實時數據傳遞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也能滿足總吞吐量。配電自動化的過程中要求視頻的監控較高。必須要采取固定的格式和編碼,用來保證圖樣的采取流暢,配電自動化的過程中實際占用513kbps的寬帶。
4 廣帶無線接入和多載波無線信息本地環路的比較
我國的主流BWA技術主要分為兩種體系,有廣帶無線接入和多載波無線信息本地環路,廣帶無線接入的基礎是IEE801.13系統,多載波無線信息本地環路則是SCEM無線連接技術的寬帶應用升級版本,同時也提出了多種無線連接入網方式,所以應該從不同影響因素考慮,最終實現真正的寬帶業務融合。
4.1廣帶無線接入和多載波無線信息本地環路技術比較
廣帶無線接入和多載波無線信息本地環路兩類技術之間在體制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廣帶無線接入屬于一種固定類型的無線網絡接入形式,而多載波無線信息本地環路則屬于一種傳統組網技術的現代應用拓展。如果對此兩種技術進行綜合比對可以發現,廣帶無線接入的實際空間控制和覆蓋范圍較小,而多載波無線信息本地環路的實際空間控制和覆蓋范圍較大;線路的實際預算決定了所有的無線覆蓋,為了實現各路線路運算和運行的19DB數值的保持穩定,多載波無線信息本地環路主要采用了智能化的天線連接技術。
4.2廣帶無線接入和多載波無線信息本地環路政策比較
近年來,多載波無線信息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一種。為了全面開展整體的區域網絡覆蓋,城市使用的常備工作頻率都集中在1786~1086MHz和3301MHz。3G的重要標準之一是光帶無線接入,但是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審定還未確定,所以目前光帶無線接入的核心化技術主要還是由國外把控,政策對比在廣帶無線接入分配使用困難的問題上顯得尤為重要。
5小結
近年來,配電網絡建設過程中的各類傳統的通信方式都出現了弊端,不能滿足配電網絡化建設的實際需要,所以大眾越來越關注新型的無線接入技術的開發。用戶對于用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也越來越關注配電網絡建設。
參考文獻:
[1] 傅強.基于配網通信中無線通信技術的研究[J].通訊世界,2014,(17):97-98.
[2] 李春偉,馬艷秋,朱志鵬等.配網通信中無線通信技術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36):10718-10719.
[3] 張廈千.基于無線通信的智能配電網通信技術研究[J].通訊世界,2014,(23):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