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借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安徽省積極推進制造強省戰略,積極營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環境。
2016年安徽省實現了三大突破: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破4萬億元、工業利潤破2000億元。在利潤率上升的同時,生產成本有所下降,實現了速度和效益的協調發展。
談及安徽省工業經濟的發展,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經信委主任牛弩韜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去年,在經濟下行大背景下,安徽省工業經濟呈現出‘穩中有進,進中趨好,中部領先,好于預期,快于全國的整體態勢。”
新興產業也“過剩”
在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方面,安徽省去年退出煤炭產能967萬噸、生鐵產能365萬噸、粗鋼產能504萬噸、平板玻璃240萬標準箱、水泥產能98.5萬噸,為新產業發展騰出了空間。
除了煤炭、鋼鐵、紡織等傳統行業外,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光伏、電子信息、民用航空等部分新興行業產能呈井噴式增長,如今也已出現過剩的苗頭。
對此,牛弩韜建議,去產能應著眼當前和長遠、統籌區域和全局、兼顧發展與穩定。“既要堅定不移去除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清理僵尸企業;又要未雨綢繆,高度關注部分新興行業可能出現的新的過剩產能。” 他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優化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供給側改革是一個長期任務,今年仍要繼續深化、攻堅。”牛弩韜說,過去的一年,我國在統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
牛弩韜認為,在降成本方面,應采取綜合施策。
政府層面,要樹立放水養魚意識,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著力降低各類制度性成本和要素成本,讓企業有利可圖、有錢可賺。企業層面,眼睛向內降本增效,鼓勵企業技術改造、管理再造、開源節流,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質量和服務水平,提升企業利潤率。
“每個企業都有補短板的任務。”牛弩韜分析,有些企業處境困難,有些企業發展態勢較好,歸根到底,誰的創新能力強,誰就能占據市場先機。要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第一意識,大力實施“三品”戰略,強化質量標準和創新設計,完善品牌培育、發展和產權保護政策,推出一批工業新品精品,打造一批“百年老店”,培育一批民族工業品牌。
脫虛向實
去年,安徽省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今年,安徽省政府準備出臺“制造強省”行動方案。“現在,安徽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工業強意味著就是安徽強。”談及工業經濟的重要性,牛弩韜說。
在牛弩韜看來,目前亟須營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環境。
“現在普遍認為實體經濟的利潤太薄,資本、人才等要素很難流入實體經濟。”他說,以安徽省為例,2015年,企業100元收入中只有4.8元利潤,去年達到5%,這是減稅讓利的效果。
除了利潤率低外,資金鏈緊張仍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促進金融機構突出主業、下沉重心,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止脫實向虛;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行差別化考核評價辦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實體經濟需要金融扶持。”牛弩韜說,中小企業貸款獲得性低,而且融資成本普遍較高。2017年,安徽將進一步暢通直接融資渠道,推進民營企業首發上市和再融資。完善直接融資后備資源庫,推動民營企業到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同時,繼續推廣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爭取設立專項風險基金。
在牛弩韜看來,落實制造強省的主要任務,要發揮企業主體和企業家的作用。
“企業自身要苦練內功,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新產品,適應消費升級,解決供需儲備,以增加品種,提高品質,創造品牌,來實現整個市場需求升級,產品升級。”他說。
從追求數量,到更加注重質量;從模仿,到創造創新;從品種,到品牌塑造;今昔對比,對企業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用政策、制度來鼓勵、保障,突出創新驅動的作用;另一方面,大中小企業之間,戰略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形成全產業鏈和生態鏈。”牛弩韜說。
“五個新”
7個項目進入國家智能制造專項名單,新增國家貫標認證企業46家,兩化融合指數達到84.64,推廣工業機器人3100臺,榮事達智能家居“雙創”平臺成為國家級標桿……去年,安徽工業經濟中的一批新模式得到推廣。
談及安徽工業經濟的亮點,牛弩韜將其概括為“五個新”。除了新模式外,還有新企業、新產業、新項目和新產品。
為培育新企業,安徽省出臺降成本20條政策措施,去年共減免企業各項稅費702.4億元,包括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費負擔、財務成本、用能用地成本和物流成本等六個方面。
2016年,安徽省新增私營企業15.9萬戶、增長30.5%。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安徽省還開展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行動,新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0戶,4家企業進入全國民企500強。
為助推“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的實施,安徽省著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據了解,2016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增長20.8%,“屏—芯—端”產業鏈不斷完善;智能語音部省合作機制不斷深化,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
在培育新產業的同時,安徽省還開展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從而促進了工業的轉型升級。
“組織實施億元以上重大技術改造項目1095項,完成技改投資6363億元,增長10.5%,總量全國第四;三批次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項目87個,安排基金規模128億元,推進京東方10.5代線等一批重點項目。”牛弩韜說。
在新產品開發方面,安徽實施“三品”戰略和“安徽工業精品培育行動計劃”。截至目前,打造了安徽工業精品131個,開發省級新產品611個。“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44.8%,新能源汽車增長1倍,鋰離子電池增長3.2倍,智能手機增長9.6倍。”牛弩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