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匯澤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著實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和難題,我作為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一名高中生,自上初中以來便對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感受深刻,認為現行的教育體制和高考制度亟待改革,現就我的經歷和認識,談談我對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想法。
解決就近入學問題
家長為什么不愿孩子就近入學,是因為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不均衡,有的中小學硬件軟件條件差,家長和學生盼望上軟件和硬件都好的學校。就北京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好小學如西城的實驗小學,海淀的中關村三小,東城的史家小學、光明小學等;好中學如西城的北師大實驗附中、四中,海淀的人大附中,東城的二中、五中等。像北京地區這樣的好學校,大家都“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般擠向這樣的學校,就造成了好學校門庭若市,普通校門可羅雀,即現在這種現象。要著力解決就近入學問題,就應該完全實現教育均衡化,整合資源,縮小學校與學校之間軟硬件的差別,使學校與學校之間沒有明顯差別,或者說都一樣。
至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第一,要使中小學校合理布局。中小學校合理布局,是解決就近入學問題的基礎,在各地區現有中小學校的情況下,根據地區人口多少和區域學校分布狀況,整合資源增減學校。就我來說,“良禽擇木而棲”最能概括我的求學經歷。幼兒園上的是藍天幼兒園,家長也盼望我能上一個好的小學和中學。我家住在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附近,附近沒有好小學,有幸我小學終于能在離家15公里的海淀區中關村三小上。為防止上學遲到我不得不每天6點起床,吃完早餐,就要急匆匆地由家人開車送我上學,下午放學再接我回家,有時候若碰上堵車,這一來一回使得我每天浪費在路上的時間近3個小時,就這樣堅持了6年直到小學畢業。我粗略計算過:求學6年耗費在路上的時間多達4770小時,按8小時工作時間合算596天,即路途耗費了一年半時間之多。我想,耗費在路上的這一年半多時間我要學習多少東西。
小學畢業后,家長與我的心情一樣,想上一個好的中學,終于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和鋼琴特長,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這幾年上中學與我上小學的路程差不多。回想起我上小學、中學的這些時光,我深深感覺到如果家附近有好學校將是一件多么方便的事。
第二,不分重點校和非重點校。不分重點校和非重點校,是解決就近入學問題的一項舉措,這是千萬家長和學生盼望已久的事,要解決這一問題,我想,加快教育均衡發展是當務之急。由于教育未達到均衡發展,普通校的教育質量較差,因此學生不愿就近入學進普通校,甘愿舍近求遠上好學校。于是這就帶來諸多社會問題,普通校教育資源浪費,路途中耗費許多對學生而言十分寶貴的時間,家長辛苦,學生辛苦,開車擁堵污染環境等。近年來,多方支持加大了對硬件條件差的普通中小學校園和教學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投入,經過多年努力建設和改造,使其硬件建設趕上,達到與好學校硬件建設的相對平衡。而今比硬件條件更關鍵的是,這些中小學校的軟件建設不均衡,師資力量良莠不齊。目前的狀況是好的學校教師資源過剩,差的學校大多老師都不愿去,造成優秀教師資源緊缺,師資力量分配不均。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有相應的措施及政策規定和激勵機制,使老師愿到這些原來軟件差、缺師資的學校任教。這樣達到學校與學校軟硬件均衡,自然而然地就會沒有重點校和非重點校了,學校與學校發展均衡,即教育資源的均衡,會給就近入學創造良好的條件。
第三,教育體制方式方法的改革。通過教育體制方式方法改革,一是成立教育集團,整合原來重點校周邊的普通校,對老師進行調整交叉任教,將原重點校一部分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安排到這些原普通校任教,以帶動這樣的學校。二是對原來普通校的老師加大培訓力度,到原來的重點校任教,進行實踐鍛煉,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三是還應充分利用電子信息網絡化遠程教學手段,名師在一個班教學授課,多班級千萬名學生都能通過網絡視頻同樣感受到名師的授課,達到同樣的授課和學習效果。
革新教育理念站在高的起點
我認為,我們現在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應試教育,圍繞高考進行,死記硬背和灌輸式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還是占主流,而學生為了考試,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背記標準答案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育鍛煉、培養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和健康身體素質的時間就少多了;最重要的是缺少教育的開放性,創新能力差,站在世界的高度,用世界眼光看問題受到局限。
最近,在與美國回來的一位從事教育的叔叔交流時,我聽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說,前幾年,一位從國內研究生畢業到美國工作的夫婦,帶著上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在美國一所小學上學,因為美國人大多是多個國家的移民,老師給這個孩子所在班的小學五年級學生出的作文題目是《你所在國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老師出完作文題,講了如何采訪、如何找資料和如何完成這篇作文,并提出思考題《你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什么看法?》。這個小學生就翻閱了中國歷史,從秦始皇統一六國、貞觀之治、康乾盛世、清朝滅亡、抗戰、解放戰爭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紅旗飄飄、改革開放等方面,寫出了10多頁紙,完成了這篇作文,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了了解,完成了思考題。
這個故事對我啟發頗深,我想,在美讀書的小學生通過寫這篇作文,對我國歷史有了系統的了解,通過思考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了系統的了解,這自然而然地就一下使他的思維上升到世界高度,用世界眼光看問題,將來成才就會站在世界的高度去創新。
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中學生,我們中學生對中國的歷史和世界的歷史真正理解嗎?
比如我們看到了秦始皇這個人物,便會條件反射般地想到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大背景,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促使秦國的建立,腦子里全是要如何把這道題答全要點,得到滿分,而不是對歷史有更加深入的思考、獨到的見解。既然未曾有深入的思考,何來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教育缺少開放性致使我們的創新能力弱化,站在世界的高度,用世界眼光看問題受到局限。這樣能提高我們的境界嗎?能使我們站在世界的高度創新嗎?
思路決定出路,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是實施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的教育理念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如此才能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創新能力的人才來。
改革高考制度適應發展需要
我國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四十年來,一考定終身,培養了不少的人才,但高端人才還是很少,能拿到世界級人才獎項諾貝爾獎,美國和歐洲國家的人多,我國還是寥寥無幾,近年華人有莫言、屠呦呦和前些年美籍華人楊振寧獲得了這一獎項。這說明我們的高考是應試高考,這對生活能力的培養和考驗、對身體能力的培養和考驗、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考驗都有缺失。
現行的高考制度看似公平合理,但從發展和長遠看還有弊端及問題存在。我思考了很久,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不從根本上改革解決問題,好多弊端是難以消除的,當務之急是要從高考的根本制度上進行有效改革。
第一,高考改革改進分數錄取方式。高考錄取分數分三個分數段,即學生在小學中學階段的學習品德表現占20%、體育鍛煉身體健康占30%、高考分數占50%,這三項相加就是高考的總成績,大學按這個總成績錄取。我想,如果改革了高考分數錄取方式,按上述三個分數段作為高考錄取分,不再是一考定終身,家長就不會逼孩子學習,就會重視孩子的能力和品德的培養及身體的健康鍛煉,就不會出現畸形發展,就會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第二,高考改革取消一切高考加分辦法。如三好生、奧數獎、文藝獎等獎項,高考不再加分。就我的經歷而言,我出生于2000年,21世紀的開端。彼時的中國已經基本進入小康社會,大部分家庭不再像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初那樣為恩格爾系數發愁,而與之并行的是限制出生率的計劃生育政策。于是我們這些孩子便自然而然地成了父母的“掌中寶”,父母對我們也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悉心地培養,這便衍生了一個詞叫“望子成龍”:父母們給孩子報了大量的興趣班來使得孩子們“全面發展”。就我自己而言,珠心算、舞蹈、奧數、鋼琴、圍棋,我一樣都沒有落下,于是自打上了幼兒園起,我的周末基本不是在某個興趣班,就是在去某個興趣班的路上。我不得不說,這其中的一些我的確感興趣并且堅持了下來,而非抱著一種“不輸在起跑線”的從眾心理學習,比如鋼琴、圍棋,都陪伴了我十余年,我從中找到了興趣,感受到了音樂給予我的浪漫情懷,體會到了圍棋給予我的縝密的思維模式。尤其音樂,更是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愿與之相伴一生。然而從個人角度來講,我不希望音樂,這能夠凈化心靈、擦拭靈魂的東西過于世俗化、功利化,說得通俗些就是被用作加分。說實在的,如今的興趣班早已不是建立在孩子的興趣之上,不如換言之:“遠程高考加分班”。如此的惡性循環,是時候該停一停了。
第三,大學改革要嚴進嚴出。大學入學不能像國外大學那樣寬進嚴出,也不能像現在的國內大學嚴進寬出,進大學門,嚴格按改革后小學中學階段的學習品德表現占20%、體育鍛煉身體健康占30%、高考分數占50%這三項考評和考試相加為高考的總成績,擇優錄取,進了大學校門,要圓滿完成學習的課程內容,經過嚴格考試才能畢業。
我身邊有許許多多考上大學的學長學姐們和我說:“努力吧,考上大學就輕松了!”“熬過高考,上了大學你就解放了!”諸如此類。這直接反映了如今大學教育方式嚴進寬出、本末倒置的現象,這嚴重影響大學的教育水平和學習質量及有用人才的培養成長。
我所希望的大學,一是能夠根據學生的愛好和能力搭建好的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教育方式多樣化,教育內容豐富多彩;二是重視各行各業人才的培養,不應側重金融經營,而鼓勵行行出狀元;三是中國有五千年的優秀文化,要發揚光大,特別是把國學作為大學教育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四是大學主要是學習研究的同時,還應注重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學生適應社會多種能力的培養!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高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