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國+++粟靖雯
“今年春節是我16年來最舒坦的一個假期,因為我用了16年的手電筒春節前夕終于下崗了。過去黑燈瞎火的小區,如今安上了路燈和安全監控器,移走了垃圾山……”家住湖北省宜城市原林業公司小區的下崗老職工周啟斌說。
原來,宜城市委市政府2016年春節前集中開展了訪偏遠、訪企業、訪賢才,促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活動,把解決20年前破產倒閉企業職工生活區等弱勢群體水、電、路、氣和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作為送給市民最溫情的民生“年禮”。
身貼民眾
正在宜城市原漢江啤酒廠小區組織疏通下水道的宜城市物價局局長余照強動容地說:“我們許多黨政機關與困難小區就只有一墻之隔,但十幾年來,我們很少走到墻內,這道墻仿佛成了干群心靈之間的一堵墻。走進這面墻,才深知百姓困苦,才知道我應該做點什么,才能拆掉群眾與我們心中的‘墻。”在宜城市像余照強一樣被民情觸動真抓實干的干部不勝枚舉。
據宜城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江樺介紹,宜城市有82個破舊小區,共有居民5069戶,大部分是上世紀末國有、集體企業破產改制后遺留下來的職工生活區,由于年久失修,存在道路破損、下水道堵塞、私搭亂建、水電氣未集裝、衛生環境差、住房破舊、安全隱患堪憂等嚴重影響群眾日常生活的問題。
為了還清民生歷史欠賬,宜城市動員3000多名干部組建了8個調研組分別走訪民眾、搜集民情、梳理成冊然后有針對性地逐一破解上述問題。宜城市委建立 “三訪一促”活動微信群,實時跟蹤報道全市活動動態,快速安排工作、溝通交流、督促進展。宜城市委書記郭靜帶頭到原化工建材公司小區等20多個城區破舊小區走訪,實地察看小區現狀,將群眾反映的民生問題逐一察看,逐一記錄梳理并負責逐一落到實處。
截至2016年春節前,全市已走訪群眾6905戶,查找問題894個,解決727個,其中清理垃圾500多噸、改建下水道2000米、完成下水道清淤9300米、整修破損路面35688平方米、改建廁所18個、安裝路燈200盞;走訪企業140家,幫助解決問題111個,收集意見建議142條;走訪賢才257名,收集意見建議338條。并在元旦期間,將82個破舊小區的5069戶居民全部納入城市的13個社區管理,實現了居民自治組織和基層黨組織的全覆蓋。
“原以為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沒想到父母官們還惦記著我們。”農技中心小區的駱守信大爺意味深長地說。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汪安平透露,農技小區的下水道20多年沒修理,這次重新疏通翻修,里面堆積的垃圾被清理。困擾住戶多年的臭氣和污水以及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都得到有效解決。
這次,宜城市參與“三訪一促”活動的干部帶著政策、帶著情感、帶著責任上門入戶,與群眾面對面溝通交流,傳遞關懷和溫暖,聽取困難和訴求,拉近了群眾與黨和政府的距離,新時期的干群魚水關系開始回歸。
心系民情
針織小區是由早已倒閉的宜城市針織器材廠20多年前修建的。宜城市經信局民情訪問組進駐這個小區以后,從清運垃圾入手,將已堆積若干年常讓人掩鼻過日子的垃圾山搬走了。小區居民何永成、喻堂輝感慨地說:“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這是我們過去上訪過很多次未能解決的問題,這次是干部主動幫我們挖掉了這塊心病。”
原化工建材公司小區是個擁有51家住戶的破舊小區。宜城市老干部局進駐小區以后,籌資近29萬元,對水電煤氣進行改裝,路面和下水道也重新翻修。還組建了物業管理班子。住在這個小區已經30年的李貴平大爺望著小區環境大變臉,豎起了大拇指。
“訪企業是我們的基本功,也是通過扶持企業發展來帶動居民就業的有效途徑。”宜城市經信局對18家企業巧做加減法,采取關停并轉等措施幫助企業轉型升級。瀕臨倒閉的宜城楚都酒業被湖北龍之宴酒業公司收購以后,注入50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利用有機糧食采取古法釀制技術使企業重現生機,解決300多人就業。
宜城市許多干部認為,這次活動比以往更加敢于直面矛盾,化被動為主動,拉近干部與百姓的心靈距離,讓干部能切身感受百姓的生活,激發并增強干部的辦事熱情和效率,更好地促進宜城民生建設。
情傾民生
“過去,這活動那活動我們見得太多沒有什么好感。這次市委從解決群眾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民生問題開展活動,非常接地氣,親民感很強。我們作為基層干部以后的工作也好做多了。”騎自行車剛從社區的破舊小區趕來的鄢城街道窯灣社區黨委書記王輔濤笑言。
王輔濤提到的破舊小區其實是上世紀60年代由某倒閉企業辦公樓改造而成的,因破舊而得名。王輔濤在窯灣社區干了很多年,每逢下雨他總是提心吊膽,唯恐那些已經50多年的單體墻被雨淋垮而出人命。社區沒條件改造,上面也無經費下撥,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群眾有怨氣,自己也覺得很委屈。現在通過“三訪一促”活動的開展,這些困難都不再是困難了。以前每當下雨他就要穿著深筒膠鞋去居民家里幫忙排漬,而現在由于下水道疏通了,下再大的雨也不用怕了。王輔濤現在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去居民家挨個拜訪,詢問家長里短,遇到有困難的家庭,就條件反射地挽起袖子上去幫忙。他表示自己并不是個例,周圍的干部都是這樣。“三訪一促”讓所有干部動了真情,爭辦實事。
家住特建小區的魯大爺深有體會地說,原來特建小區全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了小區就不想回家,回家了就不想再出家門。這次,宜城市出資17萬元硬化小區路面,還安裝了路燈。現在小區通的不僅僅是路,更通的是200多戶居民與地方干部的心!
“過去上訪也沒解決的事,現在干部下訪給解決了。在舒心的環境中過新年,這是政府送給我們最好的新年大禮包。”家住原化工建材公司小區73歲的李春運大娘如是說。現在宜城,干部們茶余飯后談論的都是轄區民生問題。干部的主動靠近使黨群、干群關系不斷貼近。
宜城某小區居民余雪梅從電視新聞中得知市里開展“三訪一促”活動,主動加入進來,還動員她的微友們加入到義工行列中來。
“在全市范圍開展‘三訪一促活動,意在倡導親民之風,進一步轉變作風、貼近民眾、改善民生。”宜城市委書記郭靜表示,活動成了縮短黨和人民群眾心靈距離、匯聚社會各方力量齊心協力建設全國新型城鎮化典范城市的鋪路石,同時也是為宜城老百姓送出的最好新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