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銘
一、南非的種族和民族
在1652年以前,南非是單純的尼格羅人種社會,即黑人社會。此后,歐洲的白人殖民者入侵南非,實現了對南非的統治。不同于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移民國家,南非的白人移民及其后裔只占人口的少數,南非國內占人口絕大比例的是土著居民,即黑人。以這兩大種族為基礎,隨著歷史的發展,南非形成了十分錯綜復雜的種族民族關系。
根據南非國家統計局于2012年10月公布的《南非第三次人口普查報告》,南非共有人口5177萬人,由黑人、有色人、白人和亞裔四大種族構成,分別占總人口的79.6%、9%、8.9%和2.5%。
二、南非民族管理機構的變化
南非最早的居民是科伊桑人和班圖人,17世紀后以荷蘭、英國為主的白人殖民者侵入南非,自此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種族矛盾便產生了。19世紀中葉,白人統治者建立了四個政治實體:兩個英國殖民地,即開普和納塔爾殖民地;兩個布爾人共和國,即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治邦。1899年至1902年的英布戰爭中,英國人取勝。1910年四個政權合并為“南非聯邦”,成為英國自治領,自此南非當局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地以立法和行政手段推行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政策。
以1994年南非的首次的全民族大選為節點,南非的民眾政策發生了轉折,從種族隔離的民族管理政策轉變為民族平等、淡化民族身份的民族管理政策。民族管理機構也隨之發生轉變。
(一)1994年以前的民族管理政策:種族隔離制
1、身份制度的隔離
通過一系列政策法規,南非白人政府將南非各種族、各民族在身份上區別開來,形成了享有特權的白人種族和被歧視、壓迫的非白人種族兩大對立群體。1994年,制定《公民身份法》,以種族/族群為背景對全國人口進行身份確認。
一系列法律法規在白人和非白人之間設置了巨大的身份鴻溝。二者之間的身份極不平等。前者享有極大的權利,而后者的公民權幾乎被剝奪殆盡,處于嚴重的被壓迫和被剝削地位。在南非的這種不平等的身份制度下,社會成員根據這個來享有不同層次的權利。這種身份證制度是種族身份歧視政策的產物,凸顯了每個人的族屬身份,實際上是身份不平等的體現。
2、地區隔離:班圖斯坦制度
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不僅在身份上實行白人和非白人的隔離和區別對待,還在地區上將白人和非白人(主要是黑人)隔離起來。南非政權為了保證白人的特權,實施了班圖斯坦制度(Bantoustans,意為“班圖人的家園”),亦稱黑人家園。其做法是將黑人按照部族強行趕入特別劃定的保留地內(這些保留地常處于偏僻貧瘠的地區),由部族自行管理,享有“自治權”和“獨立權”,居民擁有所在班圖斯坦的公民身份有權進入南非工作。這項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種族隔離和白人的優越地位制度化。
班圖斯坦制度在白人政權的宣傳下是為了促進黑人各部族的“自治”,但實際上是對黑人經濟權利、政治權利的剝奪,是種族隔離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班圖斯坦制度將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黑人遷移到僅占全國國土面積13%的貧瘠的黑人家園,而剩下的87%的肥沃土地卻全部由少數白人占據,這實際是對黑人土地的掠奪。其次,1970年南非政府制定了《黑人家園公民身份法》將被遷移到10個黑人家園的黑人身份固定化,獲得“黑人家園”“國籍”的黑人因此失去了南非共和國的公民身份,這樣南非黑人就在百分之八十七點的國土上,喪失了一切政治權力和要求要求享有主要是又他們創造的巨大社會財富的權利,喪失了為結束白人種族主義的殖民統治、掌握南非命運的“法律依據”。最后,即使在各個班圖斯坦內,黑人也沒有真正的權利,白人實際上仍控制著班圖斯坦。白人統治者壟斷著班圖斯坦的經濟命脈,包辦他們的政治、司法、軍事和外交等。班圖斯坦被完全剝奪了主權,南非黑人群必然也沒有真正的權利。
(二)1994年以后的民族管理政策
為了反抗南非的種族主義統治,南非的黑人和其他非白人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同時,由于南非政府推行種族主義政策,南非白人政權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制裁。在國內外強大的壓力下,南非政府不得不對其種族政策作出調整。1989年,德克勒克出任國民黨領袖和總統后,推行政治改革,取消對黑人解放組織的禁令,并釋放非洲國民大會主席曼德拉等黑人領袖。1991年,非國大、南非政府、國民黨等19方就政治解決南非問題舉行多黨談判,并于1993年就政治過渡安排達成協議。
1、新憲法確立了種族(民族平等)的原則,賦予各民族以平等的權利
(1)1993年的臨時憲法體現了在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社會中,廢除種族歧視、促進各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人民基本權利的原則和要求,反映了平等和民主的本質。根據臨時憲法,經過兩年的談判,南非于1996年制定了新憲法。
新憲法第一條對南非共和國的界定指出:南非共和國是統一的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建立國家遵循的價值包括①人的尊嚴,實現平等與促進人權和自由②沒有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③憲法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實行法制④成年人普遍選舉權,全國統一的選民名冊,定期選舉,多黨制民主政府,確保負責、應答和公開。對于公民資格,憲法第一章第三條規定,實行統一的公民權;所有公民平等享受公民資格賦予的權利和利益。
新憲法的規定和以前實行的種族身份歧視政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從根源上廢除以種族、民族為基礎的身份歧視制度,賦予每個不分種族、民族的公民以平等的公民權。
(2)憲法還保證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對于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南非新憲法有專門條款保障民族語言、文化和宗教的自由,包括生活方式、政治取向、宗教信仰和文化歸屬。
(3)憲法明確尊重各部族的習慣法地位,承認部族領袖不僅在部族的公共生活中享有權威和合法性地位,而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也受到尊重。當然這種合法性不能與憲法的具體內容和精神所沖突。
這樣,新憲法從國家到個人層面上,全面禁止; 包括種族、族群、性別、語言、宗教等各種歧視。原有的身份歧視隔離制度被廢除。
2、在公共生活的各領域中淡化種族、民族身份
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在政治和司法層面上,南非強調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平等,反對任何種族和民族的特權。在這個意義上,種族和民族身份是不被強調的。
盡管南非存在多種民族,但從政府的構成即相應的政策文件看,南非官方對多民族這一事實采取的是低調處理的方式,以淡化民族色彩,而突出公民身份。首先,從政府部門的設置看,南非并沒有呢設置主管民族事務的專門部門,而是由文化藝術部兼管有關民族事務。其次,官方一再避免使用多民族這一個說法,在政策文件中較少提到這種說法。再次,針對多民族存在的客觀事實,政府文件或網站一般用多元文化來描述或解釋多民族的相關現象。
三、總結
南非的問題在于缺少一個核心的族群,而民族往往使圍繞著核心族群形成的。更確切的說,南非的問題是存在多個相互競爭的核心族群,這些核心族群是民族建構的基礎。在1994年種族隔離制結束之際,大約一半的非洲裔成年人處于失業狀態。經歷了數十載政治壓迫的非洲人生活貧困,他們對納爾遜 曼德拉抱有很高的期望。曼德拉不僅是當時新當選的南非領導人,而且一直在努力克服來自國民黨和以祖魯人為基礎的因卡塔自由黨的反對和阻力,締造全民團結。為廢除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斗爭,并最終贏得了勝利。
參考文獻:
[1](美)戴維·萊文森 著 葛公尚,于紅 譯.世界各國的族群[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2]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全球民族問題大聚焦[M].時事出版社,2001.
[3]高永久.世界民族問題綜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