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周虎
2016年,水城縣堅持生態引領、改革先行,各項工作亮點頻現,描繪出一幅精彩紛呈的“中國涼都·生態水城”多彩畫卷。
2016年,水城縣緊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貫徹落實五大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引領、改革先行,狠抓各領域改革創新,各項工作亮點頻現,描繪出一幅精彩紛呈的“中國涼都·生態水城”多彩畫卷。
“六化一體”創新村干部職業化管理
2016年,水城縣按照“崗位公職化、管理制度化、責任明晰化、報酬工薪化、辦公現代化、服務便民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層組織建設保障機制、村干部報酬增長機制等一系列制度,將村文書納入國家正式干部編制,將每個村的辦公經費從每年1.5萬元提高到5萬元,大幅度提高村干部報酬,全縣201個村居的駐村干部基本實現了吃住在村、工作落實在村、服務群眾在村、矛盾化解在村。
“五連模式”打造“股份農民”
2016年,水城縣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司兜底”的運作方式,以潤永恒公司為試點,積極探索創新村企聯合、產業連片、基地連戶、股份連心、責任連體的“五連模式”,全力打造“股份制農業”和“股份農民”新樣板,推動“八大特色產業”覆蓋全縣貧困戶,確保每個貧困戶有2畝以上的特色產業。
“六業并舉”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模式
2016年,水城縣按照“搬遷一個寨子,打造一個景區,發展一個園區,激活一個集鎮,脫貧一批群眾”的思路,將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的貧困群眾集中搬遷到旅游景區、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城市社區等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成功打造出以高端規劃建家業、多元投資壯產業、公司幫扶穩就業、股份連心創大業、盤活資產添實業、景區帶動興百業“六業并舉”的易地扶貧搬遷“海坪模式”。
堅持“五步連環”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2016年,水城縣積極搶抓作為全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的政策機遇,著力在農村承包地確權頒證方面先試先行,成功探索出了以科學試點“行穩步”、 強化統籌“促同步”、 依托科技“跑快步”、 產權交易“走實步”、 長效管理“邁健步”為重點的“五步連環”工作法,快速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全列。
“八套組合拳”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2016年,水城縣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堅持把基礎設施作為精準扶貧的“先手棋”、把黨建富民作為精準扶貧的“排頭兵”、把特色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當頭炮”、把教育發展作為精準扶貧的“硬拳頭”、把生態發展作為精準扶貧的“新領地”、把三變改革作為精準扶貧的“快車道”、把易地搬遷作為精準扶貧的“新路徑”、把政策兜底作為精準扶貧的“硬保障”,“十二五”以來累計實現24個鄉鎮“減貧摘帽”,完成97個貧困村“整村推進”,減少貧困人口17.5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45.41%降低到21%。
“六個精準”創新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機制
2016年,水城縣在深入推進各類產權確權頒證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以精準搭建交易平臺、精準界定交易范圍、精準規范交易程序、精準嚴密交易監管、精準強化跟蹤服務、精準防控市場風險為重點的“六個精準”措施,全面推進農村各類產權交易服務工作,成功走出一條以產權交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四個一體化”推進全域旅游發展
2016年,水城縣緊扣“生態美、百姓富”目標,立足打造“峽谷公園縣”的定位,以農旅一體、文旅一體、城旅一體、體旅一體“四個一體化”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形成了以浪漫野玉海、激情百車河、神秘北盤江“三大龍頭”為帶動,以海坪彝族風情小鎮、米籮布依風情小鎮、龍場白族風情小鎮、陡箐苗族風情小鎮“四大骨干”為支撐,32個多彩農旅示范點相互聯動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十二五”以來全縣旅游收入累計達到42.91億元。
“四個一工程”創新村級組織服務群眾模式
2016年,水城縣結合村干部職業化管理,大力實施以一村一文書、一村一警務、一村一村醫、一村一紀檢為重點的“四個一工程”,將村級警務助理和紀檢員納入村干部職業化管理,公開招聘201名事業編制人員到村擔任文書,每個村公開招聘了1名醫務人員,全面提升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科學化水平,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五治五進”創新社會治理新模式
2016年,水城縣全面推行以“黨委、政府領導治,公安部門牽頭治,基層組織落實治,部門配合治,廣大群眾參與治”和警務進礦廠區、進企業、進村居、進校園、進園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治安管理“五治五進”工作法,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向縱深發展,形成了“互聯網+監控+視頻巡查+人員巡邏+駐村警務”的一體化治安防探體系。
“五鐵措施”構建從嚴治黨新機制
2016年,水城縣堅持鐵拳治貪腐、鐵腕推改革、鐵規鎖權力、鐵心管隊伍、鐵面抓作風的“五鐵措施”,建立了黨風廉潔建設常態化巡察制度和常態化約談制度,以及層層傳遞壓力,層層落實黨風廉潔建設的“兩個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真正把從嚴治黨落實到每一個支部、每一名黨員、每一位干部,推動全縣黨風、政風及社會風氣持續好轉。(作者系水城縣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