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東+段海明+畢亞玲
摘 要:《植物保護技術》是涉農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學習該課程有助于提高應用型農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拓寬就業渠道。調查發現,非植保專業本科生往往對該課程不夠重視,學習積極性不高。該文以安徽某高校非植保專業農科學生為例,從教材選用、課程結構、學習必要性、講授方法以及講授效果提升途徑等方面加以闡述。以期促進非植保專業農科生熟練掌握該課程相關知識,提高專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
關鍵詞:非植保專業;植物保護技術;理論學習;實踐操作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6-0184-03
國家之間競爭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根據不同的定位可分為學術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兩大類。學術型人才培養的定位是基礎科學研究人員,主要從事揭示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等方面的工作,該類人才對于探索未知、尋求真理、辨明本質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是直接服務于社會生產與社會建設的技術人員,隨著高等教育逐漸步入大眾化,眾多高等院校紛紛轉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滿足當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學術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只是不同的培養類型,并沒有層次高低之分,二者密切聯系,并駕齊驅,共同為社會進步與繁榮譜寫華麗的樂章。
本文以安徽省某高校開設的《植物保護技術》課程為例,探討如何為非植保專業學生進行科學講授。作為一所以“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為發展目標的高等院校,主要是極力打造應用型師資,為社會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植物保護技術》是該校農學類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程,主要講述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危害、流行規律以及治理策略,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參照課堂表現、課后調查反饋以及課程考試成績等,植保專業與非植保專業學生的學習效果差異明顯。絕大多數植保專業學生較為投入,能夠熟練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并在今后的實習、工作中加以靈活運用。然而,很多非植保專業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認為該課程與自己專業不同,學習過程中表現為迷茫、敷衍塞責、不以為然。事實證明,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知識能夠極大促進與農學類相關專業的融合,為畢業后的就業選擇與創業謀劃助力。鑒于該課程的重要性,本文以非植保專業農科生為例,探索如何更好地講授并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掌握《植物保護技術》這門課程。
1 教材選用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核心資料,也是權威讀本。一本好教材不僅能夠全面系統地講解該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引入當今世界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要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思維能力。針對非植保專業農科生,作者精心挑選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農業植物病理學》與普通高等教育農業部“十二五”規劃教材--《農業昆蟲學》作為主教材,這兩本教材講述內容更加詳細、更為具體,能夠最大限度地彌補所缺專業基礎知識。另外,課后為學生提供一些植保專業相關網站與專業輔助閱讀材料等供學生自己查閱,與教材內容形成有效互補。
2 課程結構
《植物保護技術》課程主要分為兩部分,即病害部分與蟲害部分。病害部分主要講解植物病理學基礎部分(如植物病害的概念、病原物種類、病原物侵染過程、病害的流行與預測、病害的治理等)與農作物病害(如水稻、麥類、雜糧、棉麻、油料、煙草、果樹、蔬菜等)。蟲害部分主要講述農業昆蟲總論(如昆蟲構造、昆蟲發育與行為、昆蟲與環境的關系及預測預報)與農作物害蟲(水稻、小麥、雜糧、薯類、棉花、油料、煙草等)。在進行這兩部分內容講述的時候,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基礎與專業特點,既要考慮知識的全面性,又要兼顧內容的實用性,盡量使用通俗的語言與形象的描述,有針對性地挑選一些章節詳細講解?;趯W時安排,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課堂未能講授的章節,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與空間。
3 學習該課程的必要性
《植物保護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融合了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遺傳育種學、農業氣象學、植物病理學、土壤肥料學、昆蟲學、作物栽培學等諸多學科知識[1]。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掌握植物病、蟲害的種類、為害情況、發生規律、防治措施等理論知識。另外,通過課程實驗與實習鍛煉,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熟練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田間病蟲害識別與治理,為畢業后就業、創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
4 講授方法
4.1 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非植保專業學生,如何激發其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對于掌握相關知識至關重要。書本中的經典理論固然要講,但一味地照本宣科只能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出現低頭玩手機、浮想聯翩、睡意朦朧等現象。因此可通過精美圖片(病害超微形態等)展示、卡通動畫(昆蟲化蛹成蝶等)放映、經典案例(農藥殘留污染等)分析、未來藍圖(綠色莊園等)描繪等途徑,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4.2 緊密結合新政策、新法規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當前國家與農業相關的方針政策,如農業產業化變革、農作物布局變化、農業法規的修訂、農藥零增長計劃等[2]。結合當前農作物布局變化的大形勢,在講述病害部分就要提醒學生注意農作物布局改變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如植物病蟲害種類與數量的變化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農藥在糧食增長中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沒,那么在保證糧食產量增長的前提下,如何控制農藥零增長呢?這就要將綠色植保、“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等理念融入其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4.3 師生有效互動 教學相長指的是教與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如何才能在當代信息社會實現教學相長呢?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包括行為互動、情感互動、認知互動[3]。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或列舉案例,引導學生沿著這條主線發散思維。例如,在講授防治植物病害重要性章節時,首先調查學生對植物病害的認識,初步判定其認識程度;然后,通過展示田間局部與整體作物病害為害狀況,引導學生分析該病害發生的條件、發生規律、造成的產量損失以及如何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無論對錯,教師要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述完全,在充分聆聽與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再發表自己的看法。萬事開頭難,也許在最初階段很少有同學回應,但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旦這種互動效應打開,教師與學生才能真正意義上融入課堂。學生在思索過程中鍛煉了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得到一定的啟發,最終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好課堂氛圍。
4.4 實踐與項目教學
4.4.1 實踐教學 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除了在課堂以幻燈片展示外,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與提高。在講述農作物病蟲害時,結合農時變化,安排學生前往試驗田(地),在鮮活的農作物面前采集并辨別危害的病蟲害種類,結合本年度氣象條件,分析該?。ㄏx)害為害嚴重度,并依據為害情況制定相應的預防或防治措施。學生通過系統的培訓與學習,加之自身的判斷、分析與思考,逐漸形成科學的思路與方案。
4.4.2 項目教學 在當代社會,高校教師服務社會的功能逐漸凸顯,這就要求教師時刻把握本學科發展前沿,開展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研究。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研究項目,對課程內容加以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相應的子項目,結合平時所學以及課后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制定一套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案[4]。學生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能夠提高文獻查閱、歸納總結以及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性。
5 講授效果提升途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5]。課堂是學生學習的核心場所,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進而影響畢業后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6]。筆者認為若想提高該課程教學效果,需從以下途徑著手:
5.1 為非植保專業學生“量體裁衣” 正視非植保專業學生的學科基礎,在已有的知識架構基礎上安排相應的講授內容,并對授課進度、重難點分配等方面加以調整。另外,結合專業特點,為學生指定輔助學習材料,尋求自身專業與該課程的交叉點并應用于實踐操作。盡管《植物保護技術》不是非植保專業的核心課程,但是隨著專業融合程度逐步加深,學科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學科交叉往往更容易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5.2 重視學生意見反饋 學習委員受教師委托,課下廣泛搜集學生對教學重點、難點、授課進度以及拓展知識講述等方面的意見,并對后續理論與實踐教學提出各自的建議,教師認真整理并采納學生合理的意見與建議,通過多種途徑予以協調、改進。眾人拾柴火焰高。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方的事情,學生掌握的程度與教師的講授關系密切,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意見反饋,善于觀察學生的課堂狀態與反應,切不可一味照本宣科,更不能無視學生的合理建議。
5.3 加強教學督導評價 學校教務處安排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督導,不定時聽取授課教師講課,對于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意義重大。督導教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給予青年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及時發現并指出青年教師在語言表達、課堂氣氛、授課技巧等方面的優點以及存在的不足,青年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揚長避短,不斷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逐漸邁向優秀教師的行列。
參考文獻
[1]孟繁清.談植物保護技術課教學[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院報,2007,12:141.
[2]李濤,張立.《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創新[J].科技創新導報,2010,20:178.
[3]張虹.高校師生有效互動的策略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2,13(1):248-251.
[4]黃衛華.關于項目化課程《植物保護技術》考核評價實施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4:31.
[5]馮利英,任良玉,劉益東.高校教師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4,2:19-23.
[6]黃艷青,楊明,周顯忠,等.“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整體教學設計[J].中國園藝文摘,2013,9:209-211.
(責編:徐煥斗)